分享

反抗宿命

 游学天下啦啦啦 2020-03-01
文/碎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当头顶的星空向仰望的沉思者抛出这三个终极问题之时,它就给人类穿上了三个铁制鼻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人们被它搞得痛苦不堪,还得跟着它的牵引朝前走。只有朝前走,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解脱了它带来的迷茫与恐惧,它们方才会脱落消隐。 十七世纪之前,西方人习惯用上帝来解释这一切,而东方则为玄而又玄的“道”所品味无穷。虽然东西方的天文、历法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终究未摆脱古典神学的桎梏。十七世纪后,人们则开始用科学理性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一切,数学与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分别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以数学为基础,物理学研知了这个世界的模型及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这一激动人心的成就,使蒲柏发出了“万古如黑夜,牛顿开白昼”的感叹。的确,经典动力学的出现不仅使人类认识自然变得轻而易举,也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最强大的武器。三个世纪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出现,动摇了牛顿力学的普适性,将视野拓展到了宇宙层面,其中关于物体运行的不确定性、时间的可逆性给予了人们的头脑以海啸般的冲击。 化学与生物学则将镜头反转过来,将研究的对象对准自身及一个个分子、原子。生命由何而来?蛋白质、核糖核酸如何形成?催化与自催化,组织与自组织是一种解释。而在生命体由单细胞一步步向着高级、复杂方向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催化与组织的作用也贯彻始终。 也就是说,数学与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联手天文学的进一步飞跃,回答了三个终极问题的前两个: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在第三个问题(我们到哪里去?)依然成谜的时候,热力学界的熵增定律适时出现,给出了有力的观点:热寂。 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们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在此间发现了矛盾与悖论,《从混沌到有序》这部书就是一个代表。 在本书中,作者认同量子论力学世界观给予牛顿力学世界观机械与局限的批判。给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廓清,肯定了在此基础上的合理性与价值。而对于量子力学,作者也敏锐地发现了其局限性,基于作者自己的观察,他提出了平衡状态时的必然性与非平衡状态时的偶然性的相辅相成与阶层递进。因为无论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他们都无法解释生物学的生命现象。对于“时光倒流”的推断,本书给予了诘问,因为任何事物都无法攻克宇宙中坚固的熵垒。 本书认同熵的世界观,同时,对物质非平衡状态时所潜藏的巨大潜力与分叉点的偶然性寄予了厚望,相信人类寿命延长的前瞻。由物理推及世事,本书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虽然闭幕是必然,但你仍然可以适当地修改剧本。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正本清源、深入浅出、对角力关系抓住不放掰开揉碎的书,一部反抗宿命的客观抹上励志色彩的书。值得有志于探索未知、改造社会的朋友一读。 (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