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是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它孕育了中华古文明的起源,开拓了东西方交流的玉石之路,创建了中国玉器的新时代,确立了玉意识,铸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 七八千年以来,我们的先辈们经过艰苦的实践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创建了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四个鼎盛时期。即: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现在和田玉及玉文化的发展已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第五个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从浴室和玉器的产量、质量、雕琢技艺、普及范围还是文化内涵、道德伦理,都是前四个玉器鼎盛时期无法比拟的。在这场玉文化不断升华的滚滚大潮中,人们对玉的认识,对玉的价值的追求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对和田玉的人文品格及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识和提高,甚至降低了。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缺失,历史的悲哀!一方面玉器市场在成千山万倍的扩大、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假象也应运而生,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卑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今天我也想借和田玉研讨会的机会给大家讲几点有关和田玉的基本知识。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商榷。借以恢复和田玉的本来面目和历史地位。弘扬玉文化的崇高精神,鞭挞摒弃一些违背玉文化传统美德的东西,让和田玉文化事业沿着更加美好健康和谐的道路,蓬勃发展,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真正独特而艳丽的奇葩。 一、和田玉被称为“软玉”恰当吗? 和田玉是透闪石的极细小的微晶交织而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化学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5[Si4O11]2(OH)2,它的摩氏硬度为6-7度(见国标第5.2.2.5条)。与之相对应的所谓的硬玉即翡翠是由碱性辉石成分组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化学成分为钠铝硅酸盐,化学式为NaAl[Si2O6],摩氏硬度亦为6-7(见国标5.2.1.5)。 我们从以上所谓的“软玉”和“硬玉”的区分标准来看,他们只是名称和化学成分不同,硬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德穆尔这个外国人为什么非要把两个硬度基本相同的物种,硬生生分为一个是“硬玉”,另一个是“软玉”呢?这岂不是逻辑不通吗,是他不懂,还是有意疏忽了呢?都不是,德穆尔是德国人,他这个结论是1860年什么时候下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1860年中国正处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强迫中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年代。那时的中国在外国人眼里什么都是“软”的,不行的,不好的。所以中国的和田玉与缅甸的翡翠,虽然硬度相同,但就因为是和田玉,出在中国,和田玉就是软玉。硬则好,软则差,和田玉就是比翡翠差,这个概念深深地留在过去人们的脑海里,至今仍未能清除。在那个屈辱的年代,留下的屈辱的名称,我想在今天应该休矣,应该恢复它历史的本来名称——和田玉。希望各位学者,教授们不要再叫和田玉为“软玉”了。有的人美其名曰这是与国际接轨,我认为让我们具有七八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13亿中国人去屈辱地与一个只有近千年文明史和几千万人口国家接轨,这岂不是笑话吗(注:这是个人观点)?关键是他讲的不正确,他不懂中国的和田玉,更不懂和田玉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的崇高地位。还是请他来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接接轨吧!所以和田玉不能叫软玉,它就叫和田玉,这是几千年文明历史决定的,岂容篡改,更不能贬低!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二、什么是和田玉?凡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都能称为和田玉吗? 请注意我在这里讲的是什么是和田玉,而不是讲的和田玉的好坏。更不是在讲和田玉就比其它地方的产的玉石好! 简言之,凡产于新疆和田地区境内的昆仑山脉、河流、戈壁滩上的,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都为和田玉,按历史文化的传统观念也可以扩大到凡产于新疆境内,东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西至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的一千三百多千米的昆仑山脉、河流、戈壁滩上的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都是和田玉。而其他地区或国家所产的透闪石玉石不能叫和田玉(注:这是个人看法)。为什么呢? 其一:这是几千年悠久的玉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是先辈们通过几千年实践得出的结论,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的。 其二:“和田”二字是地名,它不是某个物种的名称。地名就表示它有强烈的、不可更改的地域概念,好比我们新疆人,不能叫成山东人、陕西人一样。也不能把山东人、陕西人叫成新疆人,更不能把中国人叫成俄罗斯人,也不能把俄罗斯人叫成中国人一样。其实,世界上任何物种都带有较鲜明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域所产的同一物种,无论是在质地、性能、外表、味道、色泽、光泽等各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差异。比如红木就要分南海的,还是越南的或是巴西的,茶叶那就分更多地方了。同是桔子而产于淮南和淮北,仅一江之隔都不一样。何况相隔天南地北,千里万里又怎么一样呢?这个道理我想只要稍微有阅历的人都会认同的,那么怎么到了和田玉要分割产地就这么难的?真让人费解!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其三:注明产地不是注明玉质的优劣,因为产地不能代表更不能说明玉质的好坏! 其四:和田玉具有其他地方所产玉石不具备的主要品质和特点: 1.质地细腻温润,内敛沉稳,观之不透,品位无穷,给人以交流,沟通,遐想,极具亲和力。 2.纯洁如水,表里如一,具有迷人的油脂光泽,肥腻之感令人陶醉。 3.健儿不脆,百折不挠。 4.其声清引,若金磬之余声,绝而不复,残生远沉,徐徐方尽。 凡具备以上四项条件的玉石均产于和田,属真玉无疑。而与之相对应的产于其他地方的玉石均属非真玉。他们的特点是: 1.玉质清凉,干涩,油润度差,飘逸张扬。 2.刺眼的玻璃光泽,一眼见底的充足水头。 3.坚而脆,易折断。 4.其声轻洁,戛然而止。 从上述真玉和非真玉的品质对比中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和田玉——真玉和其他地方的玉——非真玉的巨大差异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要把和田玉与其它地方的玉混同起来。当前有些人,千方百计的试图混淆和田玉与其他地方的玉的差别。比如利用“国标”中对珠宝玉石鉴定不注明产地的不妥规定,将凡属透闪石成分的白玉,统统冠以和田玉的美名,我们应提高警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三、和田籽玉是由山料经河水冲刷而成的吗? 和田籽玉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个问题,我查阅过很多资料,书籍,也聆听过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说论述,以及民间流传的普遍说法, 基本上都是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山体风化崩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过数百千米河水冲刷搬运,相互碰撞、摩擦,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现在的卵状籽料。 以上说法咋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近五十年的实地考察,琢磨,大量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它本身就是与山料不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其根据有以下8个方面。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到和田市附近出产籽料的这段河流的距离约270千米。在这270千米的河床中,只有冰山脚下以下约20千米,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往下的二百多千米,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200千米往下到270千米的这段河床和广袤的农田、戈壁中就是籽料生产的主要区域。中间约180千米的河床中没有玉,下游这么广大的流域出产的这么多的玉是从哪里来的呢? 2.籽料的质地比山流水更加细腻温润,色彩更加丰富,品种更加繁多。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分子结构相当稳定,玉质的好坏,颜色的多样,不是水流冲刷搬运而形成的,而它是这种矿物本身形成时就固有的,所以水流不可能将粗糙的冲成细腻的,将干涩的冲成温润的,更不可能将暖色调冲成冷色调。 3.籽料有白、青、黄、墨、碧等物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料只有白玉、青玉两种。黄、黑、碧三种籽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4.有很多籽料是半块石头半块玉共生的,我们都知道玉比石头更坚硬更耐磨,玉被磨成了极其光滑的卵石,石头部分还能存在吗? 5、从籽料的质地、颜色、皮壳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形状、性能,甚至皮色大体相同的玉料基本产出在同一段河流中,混淆的很少。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乡,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乡,大约一百六十多千米,约九百多平方千米的戈壁滩上,都分布着与山料和籽料在形状、质地、颜色都不尽相同的戈壁玉料,这些玉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7.山流水每年正常的产量约100千克左右,按一万年约有1000吨玉料。而现在我们每年大约挖捡有15吨玉料。和田玉为人类利用也有七八千年了,按理这些玉料早已被挖掘光了,而现在广袤的戈壁和河流中还蕴藏着大量的籽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8.籽料在河床、戈壁上沉积的状况分布是:一层是5-6米的泥土;二层是6-7米的细沙、小石子、核桃大和鹅卵大的卵石籽;三层是3-4米的碗大、盆大、斗大的卵形石头‘四层就是岩石,再无沙石泥土的痕迹了。从这个分布看完全符合地壳变迁时翻江倒海,在一片浑浊的大海里,泥沙石头从大到小,逐渐沉淀下来的原理。 综上所述,籽玉可能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隆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形成的,籽料和山料同样都是同一物种中两个不相干的原生矿体(注:这是作者的个人意见)。 四、何谓羊脂玉? 所谓“羊脂玉”,首先就是应该具有羊的脂肪一样温润细腻的质感和油嫩柔和的光泽。其次就是要有像羊油一样温软迷人的色调。再加上它6-7度的硬度和悠沉不残的声音。此玉为人们所追求、理想的羊脂玉无疑。但此话好讲,真正要与实物做结论就不容易了。因为每块玉的质感、油性和颜色都有差异,再加上每个人的理解与认识也不尽相同。羊脂玉这个词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俗称,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往往造成,你说是羊脂玉,他说不是的结果。那怎么办呢?我说,只有自己按我以上说的四条标准去掌握。千万不要陷入羊脂玉就是白,越白越好的误区中去。没有油脂细腻温润的质感,他只是一块石头。其实羊油并不是很白,它是白中泛点粉的感觉。所以“羊脂玉”作为一个鉴定玉石好坏的标准,现在鉴定证书中的作法是欠妥的。 五、对玉石、玉器的质检和点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浪潮中,于1997年9月,和田玉才从过去的皇家玉——为少数人服务、管办玉——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中挣脱出来。十几年来,和田玉的市场,从业人员,生产总值得到了成千上万倍的增长。喜爱和田玉、收藏和田玉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和投资的方向。但在这个大朝中,也残渣泛起,其中造假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搞的人们懵懵懂懂,浑浑噩噩,想买又怕买到假的,不买它又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真是难啊!这样人们就把对玉的认识的希望,寄托在国家质监部门对和田玉的质检鉴定上。希望他们对玉和玉器在质量上作出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鉴定来。但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和田玉都是皇家玉、管办玉。没在民间广泛的流传,人们对其认知甚少,再加之过去更没有对此门学科开办过任何专业院校。所以真正懂得和田玉、认识和田玉的人寥寥无几,就是现在那些大学教授,所谓的玉器专家,全国质检站对和田玉进行鉴定的从业人员和制定和田玉国家标准的那几个人,他们都没见过几块和田玉,他们又怎能制定出正确的鉴定和田玉的标准来呢?当前只有多看少买,不要贪便宜。买好的不要买次的,到正规市场的商家和厂家去购买。 我认为对一件玉器,进行质量鉴定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玉石材料的鉴定:注明玉石名称、产地、硬度、比重、折光率等。 2.对玉器工艺水平的鉴定和点评:包括玉器的名称,题材的构思含义,典故的出处,雕工的技巧等。 如果质检部门对以上两点能做出较好的结论,那才算是较好的完成了对一件玉器的质检工作。否则你作的鉴定就是不全面的,没什么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六、当代玉雕大师作品的风貌与艺术价值 我国玉文化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走过了鼎盛与衰败时期。新中国成了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玉雕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了多位玉雕大师、收藏家及众多商家和厂家,其人数之多,技艺之高,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当前我国玉雕产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片区: 1.北京片区:以中鼎元为代表的皇家宫廷玉器,以大气庄重、文化内涵深厚著称。北京片区著名的大师有宋世义、李博生、姜文斌、苏然等。代表作有“九思铭”、“衣带铭”、“佛道儒”、“法道自然”、“白玉簋”等。 2.江浙地区:以江苏扬州玉雕厂为代表的炉瓶、山子、仿古件、杂件为主的玉器。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寓意深远。著名大师有:顾永骏、高毅近、汪德海、蒋喜、薛春梅等。代表作有:“白玉内链瓶”、“大千佛国图”、“女娲补天”、“四灵佩”、“天禄瑞兽”、“龙凤对牌”、“霄汉回翔”等。 3.上海地区:以“雅园艺术品有限公司”、“德升玉雕工作室”、“忠荣工作室”、“杰艺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以手把件、挂件、牌子等为主流的玉器,其工艺精湛,线条柔美,造型圆润,内涵丰富。堪称当代玉雕技艺之巅峰,引领当代玉雕时代潮流的航标。著名大师有:倪伟滨、吴德升、易少勇、翟倚卫、刘忠荣。瞿惠中、于泾、王平等。代表作有:“国纹、汉风”、“四大美女”、“华藏世界海插牌”、“携眷出游牌”、“版若波罗蜜套牌”、“白玉观音”、“蕉叶仕女”、“倩影”、“祝福壶”、“贵妃出浴”等。 4.河南地区:以“神圣工艺品公司”为代表的,以炉瓶、手把件、挂件为主的玉器。著名大师有:张宏哲、孟庆东等。代表作有:“白玉五子闹弥”、“观音”、“福寿瓶”等。 5.新疆地区:以马金贵、樊军民为代表的新一代玉雕大师引领着新疆玉雕事业向更高更镇远的方向发展。其代表作有“金银错酒具”、“观音牌”、“如意瓶”等。 当代玉雕有人说分为南派、北派,南派以小挂件、牌子、手把件、仿古件为主,雕工细腻精湛、玲珑剔透,线条流畅柔美、造型圆润乖巧;北派以器皿、牌子为主,雕工大气沉稳,豪放霸气,尽显皇家气概。也有人说还应加两派,海派粤派。我想不管两派还是四派,玉雕之作都应围绕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创作,方能成大器: 1.玉雕作品因它是不朽之作,它有别于字画、瓷器、漆器、木器、雕塑等。所以它一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应当代人的人文风貌、道德情操,供时代流传。 2.在传承我国悠久的玉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走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3.充分体现玉之美与雕之艺的完美结合。深入实践,创作出造型完美,雕工精细,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天赐”之作。改变玉雕作品是工艺品,不是艺术品的传统歧视见。让玉雕之作永立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巅峰。 以上是我对和田玉的几点粗浅认识,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如有说的不周到的,请大家谅解、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