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印会河(1923-2012),他1940年独立开业,挂“内外大小方脉”之牌,悬壶乡里,被誉为“江南小名医”。他是经典中医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的主编,全国第一批中医教授,全国第一批继承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的指导教师,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印会河教授临证数十年,对疾病的病机、诊治有独到见解,辨证与辨病结合,善抓主症,学验俱丰。 我心中的名老中医印会河教授 作者:许树强 印会河教授是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回溯印教授的生平行医、为人,堪称医务人员表率。 印会河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17岁独立开业,弱冠之年便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1957年,印会河被卫生部选中,来京支援教学,担任新组建的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1958年,印教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第一任医务部主任兼内科主任。 印会河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创始人之一。1982年,身为国家中医学科股肱的印会河参与筹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负责主持筹建中医科室,主管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业务。同时担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学报》编委,为我院的中医事业鞠躬尽瘁。 印会河教授也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在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西学中、师带徒等多种培养形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现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等中医科室的业务骨干,都曾受过印教授的点拨。 印会河教授胸怀博大坦诚,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深为患者所信赖。印教授在临床诊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擅长臌胀等脾胃病及外感热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他在医术方面兼容并蓄,并不拘泥于传统中医。而是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接纳现代医疗技术及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利用,探索着中医现代化的新路径。 印会河教授重视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在繁忙的医、教、研之余,坚持著书立说。出版书籍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一本通用教材1958年版《中医学概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版至第五版、《中医内科新论》、《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等。 行医70年,印教授一直致力于治病救人,中医的继承创新。他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学贯古今,而且敢于破旧立新。他开创了抓主症的辩治方法、善治疑难重症、善于通过调肝治病、善补肾精、善用理血散结法治疗慢性难治疾病。印老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作出了客观评价;提出温热夹湿这一特殊的现象及六种治疗方药,补充了温病学对外感热病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治方法的不足,这些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发扬。 他在《当今中医必须走向现代化》,及《再论当代中医必须走向现代化》两篇文章中提出“要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引入现代科技的新内容”,使中医学成为“有明确指标,充实数据,经得起重复考验的先进医学”。在他的引导下,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西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并相互渗透促进,中西医结合也成为中日友好医院在社会知名的诊疗特色。 印会河教授平生行医以仁为重、以术为用。虽身为名医,但对病人平易谦和,一视同仁。临诊时以病患为重,不顾自己饥渴疲劳,尽心救治。在安全用药、有效用药的前提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之所需,处方用药力求简、便、廉,力求达到最好疗效。博爱、仁德之心处处可见。印老的患者,上至九十余岁老人,下至襁褓之中的婴儿,悉数得到了精心治疗,得到康复。 在对疑难病症的医治上,印会河教授既有严谨科学的大家风范,又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诊断中,印会河教授辩证准确,所开处方多在前人验方基础上加减,并且融会西医病理和药理知识,发现并吸收现代人的验方验药,根据辩证有选择性的使用,他的高超医技被患者口口相传。 印教授虽然身为名医名家,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年轻医师,他不是居高临下而采取学术平等的谦逊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得、月记、总结、论文,印教授每篇都详细点拨,并留下评阅的笔记。出诊中,对见习年轻医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印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医多年,他长期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论坛,曾到全国各地、日本、美国、西欧进行学术交流,多次受到外刊称颂和赞誉。印老的努力,为中医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印老的业绩也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中。 印会河教授的一生,都在不停地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耕耘、奉献。正如他在《中医内科新论》一书的扉页自题诗中所述: 闻鸡慷慨莅燕宁, 不习鱼虫不竞名。 只觉医林方殿殿, 欲凭爝火振明明。 人来科学无夷夏, 毕竟人才有古今。 愿作长风扬万里, 好浮昆翮上霄青。 生命有限,精神永恒。印老虽已仙逝,但他追求真理、务实求进的精神,敢于破旧立新的胆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和平易谦逊的态度作为中日人的宝贵财富,必然会代代传承! (作者系 原中日友好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