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连结中国与阿拉伯的“秘密通道”

 天宇春涛 2020-03-02
 肖宪 群言杂志 2019-03-29


人们都知道,古代中国通往阿拉伯世界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阿富汗、伊朗到达伊拉克、叙利亚,即“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乘船从中国东南沿海经东南亚、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到达波斯湾或红海,即“海上丝绸之路”。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中国前往阿拉伯世界还有另外一条路线,即从云南出缅甸,然后再乘船由海路前往阿拉伯半岛。



历史古远的贸易通道


这条从陆路先到缅甸,再经缅甸从印度洋前往阿拉伯的“云南通道”,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通,而且2000多年来一直畅通无阻。既有西方人循此路来到中国,也有中国人由此路出海前往西亚和欧洲。这条从中国西南出境的通道也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不过,由于这条通道山高路远,路途艰辛,走的人不是很多,所以知名度远没有陆、海丝绸之路那么高。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120年,缅甸古国掸国国王雍由调派使者到汉朝来朝贺,献上音乐和杂技表演者。这些表演杂技的人能变化,会口中吐火,会肢解自己的身体,能把牛和马的头互换,还会玩抛接球游戏,可连续抛接上千次。他们称自己是海西人,海西就是大秦,即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这说明掸国西南面与大秦相通。这也是我国史书中最早记载来到中国的罗马人,比罗马皇帝安敦(安东尼)正式由海上丝绸之路派来使臣还早了46年。


  △ 公元2世纪的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帝国


魏晋时期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也写道,“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益州永昌就是今天的云南保山,由于保山靠近缅甸、印度,有道路连通海外,所以那里舶来品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物品也从这条道路传到域外。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看到来自四川的筇竹杖、蜀布,便是从这条道路先贩运到印度,再转运到大夏的。


唐宋时期也有一些关于此通道的记载。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记载:由羊苴咩城(今大理)至永昌,渡怒江达诸葛亮城(今腾冲东南),至丽水城(今缅甸密支那),西渡丽水、龙泉水至安西城(今缅甸北部盂拱),再西渡弥诺江至大秦婆罗门国。宋代云南驿(今云南祥云县)前有一块里堠碑,上题“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审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可见宋代这条西至印度的道路仍通行不辍,并且明确指出也可以“南至海上”。



通往麦加的朝圣之路


1287年,元朝大军征服了缅甸的蒲甘王朝后,缅甸成了元朝的附属国。元朝在缅境内驻扎重兵,并在大理到腾冲再到缅甸北部一线设置了诸多驿站,实现了对缅国境内南至海上通道的全面控制。史书记载,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通过这条道路,元朝廷遣使至缅国10次,缅国入贡、遣使至元大都30次,缅国向元朝进贡驯象9次,总计50头以上。明清时期此道仍保持畅通,但更多的是用于民间贸易往来。通过这条道路,云南的马帮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铜铁等运到缅甸,再转运到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又将来自这些地区的玛瑙、象牙、玉石和珠宝等贩运回国。云南民间把这种用马帮进行的跨国贸易称为“走夷方”。


  △ 怒江边的峭壁上行走的马帮


元朝时,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随蒙古大军来到云南,分散在云南各地定居屯戍,并与当地妇女通婚,后来逐渐发展成云南的回族。明清两代陆续有内陆回族人不断进入云南,云南的回族穆斯林也越来越多。这些回族穆斯林中有不少人从事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跨国马帮贸易。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穆斯林,他们一直保持着与阿拉伯地区的宗教联系。


朝觐是伊斯兰教“五功”之一,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之中都有前往麦加朝拜一次的义务。中国史书中称麦加为“天堂”或者“天方”,只有到麦加朝觐过的穆斯林才能获得“哈只”的称号,意为“朝觐者”。虽然远隔千山万水、海陆交通不畅,绝大多数中国穆斯林都难以履行这一宗教义务,但仍有一些虔诚的穆斯林克服艰难险阻,设法前往圣地朝觐。元明以来,传统陆海通道断绝,他们另辟蹊径,从云南通道前往麦加。


元代中国著名旅行家汪大渊曾从海路到过麦加,并在这里遇到经云南通道而来的中国穆斯林。所以,汪大渊在其著作《岛夷志略》的“天堂”一条中记载道,“云南有路可通,一年之上可至其地”。明初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也是出身于云南的回族穆斯林。据在云南昆阳发现的关于郑和家世的马哈只碑记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去麦加朝觐过的“哈只”,他们很有可能也都是从云南通道前往阿拉伯半岛的。清代著名回族学者马德新也是经此路线前往麦加朝觐的,在他所著的《朝觐途记》一书中对这条路线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朝觐路上的游历


马德新,字复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幼年随父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典籍。马德新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前往麦加朝觐,之后在阿拉伯、土耳其、新加坡等地游学和居住,直到1849年才回到中国。马德新回国后在云南建水、玉溪等地设帐讲学,当时“四方从学之徒,星列云集”,开创了云南经堂教育之先河,他也成为继王岱舆、马注、刘智之后的一代回族宗师。马德新可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写作,他著述丰富,有30多部译作和专著成果,代表作为《四典会要》《大化总归》等。1856年,马德新参加和领导了云南回民反清大起义。1862年,他随马如龙降清,但在1874年仍被清廷杀害,时年81岁。


马德新的《朝觐途记》一书用阿拉伯文写成,由其弟子马安礼在1862年译为中文。该书真实、详细记录了从云南到阿拉伯半岛的交通情况,南亚、西亚各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史料价值甚高,是后人了解当时中国—中东交通以及中东各国情况的重要文献。


《朝觐途记》记载,马德新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启程,跟随马帮从云南大理经景东、普洱、思茅,从西双版纳的打洛出境至缅甸,经过景栋、腊戌到达缅甸古都曼德勒(阿瓦城),这段陆路用了大约三个月时间。休息18天后,又从曼德勒乘运铜船沿伊洛瓦底江南下,17天后到达仰光(漾贡城)出海口,在此等候开往印度半岛的海船。由于当时印度洋上风浪大,船都不敢出海,所以一直在仰光等了近五个月,才乘上了前往印度的海船。横渡孟加拉湾时,因风不顺,本来只需半个多月的航程,走了40天才抵达印度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克来克特)。为了等候前往阿拉伯半岛的船,马德新在加尔各答又停留了四个多月。


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马德新搭乘一艘阿拉伯人的大船从加尔各答前往阿拉伯半岛的吉达港(淳德)。大船沿印度海岸南下,先后经过了斯里兰卡(赛依喇,即锡兰)、马累(买来波,即马尔代夫的马累岛);穿越阿拉伯海,经停阿拉伯半岛的亚丁(尔当城)、摩哈(母呵)、荷台达(哈代德)等地,然后再沿红海北上到达吉达港,航行了三个多月。从吉达登岸后,再乘骆驼或马匹数日,最终到达伊斯兰圣地麦加(满克)。马德新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从大理启程,旱路水路,水路旱路,走走停停,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才抵达麦加,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 虔诚的穆斯林前往麦加大清真寺朝觐


在完成了朝觐功课之后,马德新又到了麦地那、开罗、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伊斯坦布尔、雅法等多地游历参观,与中东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社会人士广泛接触。《朝觐途记》中写到了当时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进行社会改革、国家欣欣向荣的状况;还写到他作为中国穆斯林,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受到友好接待;在耶路撒冷拜谒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还描述了当时阿拉伯半岛流行的疫病等。当然,书中也记录了一路上的种种艰险。


他在《朝觐途记》最后写道:


至是,始知朝觐有二途,一路由阿瓦,一路由北塞。由阿瓦以船行于海,顺水至漾贡,若水行得力,半月可至;或水弱,须一月。船价十枚银钱,资用在坐船人。然后由漾贡以大船行于咸海,风顺十二日,无风或有烈风,一月或数月方至邦戛拉(孟加拉)。至于资用在坐船人,船价每人十板鲁屏叶(卢比,印度货币)。由邦戛拉至淳德,乘巨船行于大海中,西向而行。风顺,四十日至,速者也;或两月或七十日,中等也;若风不顺,或无风,四月五月不等。船价每人十五枚第亚勒(里亚尔,阿拉伯货币)。


马德新此次中东壮游历时八年,“经数万里之风霜雨雪,矢八九载之琢磨切磋,目睹中华未见之经,耳闻吾国未传之道”,直到1849年春才取道马六甲、新加坡回到家乡云南。


(原载《群言》2019年1期;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