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生活与想象落差大?研究生自救指南了解一下

 圆圈小大 2020-03-02
大部分人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通常都满怀学术热情恨不得立马“操起刀来”开始奋笔疾书,充满着对未来学术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理想的丰满抵不过现实的骨感。多数人在真正开始研究生生活、触及到学术问题时却发现,'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打工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原本坚定的学术理想被狠狠地摔在了硬邦邦的水泥地上,摔得稀碎。

那么,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如何实现自我解救?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从自己的学术经历来看,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导师、自己和环境

1
导师
首先,导师的科研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术的看重程度
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W老师是学院的学术担当,每年十几篇C的那种,外加各种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经常性地带着学生到各地调研。这位老师还给学生定了一个时间管理制度,每次假期(寒暑假)必须要交一篇小论文,老师修改后必须要在三天之内依据修改意见修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具学术研究热情的老师。他带的学生里边,依稀记得只有一两个没有读博(总共带了七八届),学生读博深造比例在90%以上。当我问某师姐为什么选择读博士时她说:“估计受导师的影响比较大吧,我很欣赏导师扎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冲劲。”

本图来源:pexels

与此相反,学院另一个L老师,好几年都没有发表文章了,平常也不管自己的学生。在与这位老师的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很早就开始找工作了。当问及为什么不读博士时,他们说“导师不搞学术不带我,没有成果我怎么读。”也许这是我所见到的个例,但这也可能是现在研究生群体能普遍感知到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对学术的热情源自于带你入门的那个人。如果师傅都没有了钻研学术的热情,徒弟还会有多大的热情呢?所在,要么在开始的时候找一个靠谱的老师,要么就参考后面两点自救吧。

2
自己
其次,个体主观能动性也影响着学术热情
作为一个四非高校出身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文字功底不敢有高的评价。第一次给导师写论文的时候,导师拿着初稿说了一句我至今还记得的话:“你这也叫论文吗?”结果就是初稿有百分之九十的地方被老师标红了基本等于重写。这一次的打击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上课之余就开始下载一些顶级期刊文章慢慢读,有意识地去学别人的句式、结构安排、文献综述、结果分析等等。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真的很痛苦,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了。但自己觉得这样放弃不甘心,一定要做好。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记了两三本笔记了。

本图来源:pixabay

当我开始写第二篇文章时,把初稿拿给老师看,她轻描淡写的说了句:“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能看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夸奖了,至少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是有用的。到现在为止,自己写的加上经老师指导的论文,已经发表了六篇文章(三个C,两个核心一个普刊)。如果第一次老师批评我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也许现在就是在混日子等着毕业。但我选择了做一些改变,我坚持下来了,也看到了这种努力的成效。所以,我希望如果你也面临着跟我曾经一样的问题,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去学习、去改变,相信到最后一样会取得成效。

3
环境
最后,所处的环境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猛烈的,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也许一开始你很厌恶一个环境,但在里边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跟这个环境里的人越来越相似。用古语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身处的环境学术氛围浓厚,那么你是幸运的。
但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学术氛围一般甚至没有氛围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参加论坛、参加论坛、参加论坛,重要的事说三遍。

在过去的两年研究生生涯中,我总共参加了大大小小六七个学术论坛。之所以推荐参加学术论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参加论坛就必要投稿,投稿你就要写文章,这本身就是训练你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
二是能够入选论坛证明你所做的东西有价值,这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
三是多数论坛会邀请论文入围者做报告,会有老师、编辑等提出意见,这对于提高文章质量帮助特别大;
四是能够通过论坛认识到许多优秀的人,与他们交流不仅能够扩宽自己的见识,可能的话也是一种可资利用资源。

本图来源:pexels
参与学术论坛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能够帮助你跳出自己原来环境眼界、视野的束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取长补短,借鉴和学习他人的优秀做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次次的交流之中不仅能够结交好友、提高文章质量,更重要的是你会对自己越来越自信。

总之,每个人遇见的导师、个人能力素质与所处环境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学术生涯的质量高低和距离远近。

总之,每个人遇见的导师、个人能力素质与所处环境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学术生涯的质量高低和距离远近

有的人也许不适合搞科研,但他遇见了一个好导师、处在一个好环境中,那他一样可以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成绩。有的人能力超群、满怀学术激情,但却遇见了一个“不问学术”的导师,处在一个不好不坏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也会自我放弃。
但无论我们遇见什么样的导师、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能力素质如何,都要相信这世上没有绝人之路,只要善于利用和改变,就一定会有奇迹出现。导师不管可以自己学,环境不好可以出去交流,能力有限可以慢慢锻炼。一位领导人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精心耕耘,总会收获果实。
作者:蜗牛---在论文的苦海中挣扎的研究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