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触前膜后膜

 Athenauknow 2020-03-02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方向传导,即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

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

1、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即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胞膜。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膨大构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称为突触前膜。兴奋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与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单向的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广泛联系的基本结构,在中枢的调节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按功能特点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正常时,神经冲动到达兴奋性突触时,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性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神经元轴突末梢因冲动到达而释放抑制性递质,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增高对K+和Cl-的通透性,使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其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称超极化抑制。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装置。但接触的部位由膜隔开,并没有原生质联系。一般的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接触形成的。轴突末梢在突触部分的细胞膜叫突触前膜;胞体或树突在突触处的细胞膜叫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突隙叫突触间隙。也有少数突触,是轴突与轴突、树突与树突、细胞体与细胞体形成的。神经与其它器官或肌肉的接合部位,有时也称为突触。不同的突触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有的是兴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此外还有包围性突触和依旁性突触、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等分别。

3、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无胞浆联系的均匀一致的裂隙部分。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不是以生物电通过突触间隙直接达到次级神经元,而是由突触前区中囊泡所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发生反应而传递冲动的。

4、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指突触前侧神经末梢的轴浆内存在的为数众多的小泡,近突触前膜侧密度较大。在不同神经末梢中,突触小泡的大小不同。突触小泡是贮存和释放递质的场所。

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前细胞的一组小泡状结构,储存乙酰胆碱,在神经细胞内起调节乙酰胆碱的作用。

突触小泡大小不一,直径20~65nm,形态多样,内含各种神经递质。含递质的突触小泡通过轴突的快速顺向运输到达轴突终末。

5、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又叫终末小结,系前神经元轴突终末膨大部分。此小体为小结节状或扭扣状,内含线粒体与突触小泡。线粒体为化学递质合成提供能量,突触小泡能合成并释放化学递质,并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而与突触后膜发生特异性结合,作用于突触后神经产生作用。


突触后膜,意思是是邻近间隙的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也称终板膜。突触后膜是邻近间隙的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也称终板膜。

突触后抑制:

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而造成的传递抑制。产生原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而表现信息传递被抑制。突触后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可调节反射通路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协调各反射中枢之间的活动。如屈肌与伸肌的交互抑制就是突触后抑制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