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终于“同此凉热”了

 karlinms 2021-03-02

上卷 第三十回 节:

【原文】

谁知目今盛暑之时,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之时,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从贾母这里出来,往西走了穿堂,便是凤姐的院落。到他们院门前,只见院门掩着。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内。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miē斜着眼乱恍。

【端木持易见解】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而且一般知道公历1-3月是春季,夏季是4-6月,秋季是7-9月,冬季是10-12月。但这个标准,是根据傍晚黄昏观察日落后的西方,银河扫过西方天空时的日子,就是一年的开始之日。这个定义法,误差小,是西方罗马日历与基督教日历的源头。

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是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情况定义一个月,一年的。

但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种植,真正影响农业最大的是太阳。所以中国人按照太阳的日影的最长日定为夏至,最短日定为冬至,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定为春分和秋分。一年四季就出来了。后来更进一步,发明了24节气,这个定义法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的。

太阳来了,气温就会变化吗?气温变化了生物就能生长了吗?后来人们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人们发现,气温必须通过积累,相对稳定了,生物才能生长。一般5天,平均气温达到某个值了,才算相对稳定了。所以,每5天我们叫候。每个节气15天,就有三候。这个候对应着地上的物候。比如花开了,冰融化了,鸟归来了等等。

太阳的位置影响气温,气温影响物候。其传导大约各有15天。也就是说,太阳到了夏至,但夏天并不是地球气温最热的时候,地球气温要等到夏至15天以后,才开始达到最热状态,再过15天,物候才能产生最热状态的反映,生长达到最快状态。即太阳位置的变化到物候的反应,时间延迟大约是30天

另外,我需要交代一个气象学少有人知的学识,月亮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主要是靠近地球的五大行星)的位置,是地球大水大旱的主要原因,太阳是日常气温光照影响最大的。一个主极端,一个主平常。

现在人们不重视阴历了,这是对极端天气认识不足的原因。

说这么多,目的是告诉诸位,春夏秋冬不能靠立春这个节气来定。立春大约每年在2月6号前后,顶多相差一两天。但这是太阳的位置决定的。气温上进入春天,是立春节气以后,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我们才说气温上进入春天了。但不代表物候就跟上了,比如河里冰水融化完了,河边杨柳发芽了,能听到布谷鸟叫了,才好开播,种瓜种豆呢。好,不多说物候了。继续说夏天,气温上的夏天是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然后秋季,气温是连续5天低于22℃;冬天,气温连续5天低于10℃。

通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体感最舒适的温度为21-24℃。实际上就是22℃。22度上下波动10度,你看,分别是12-22-32,这个范围,大约就是春天暖和了,夏天还未酷暑。人体的温度是恒定的,36.5℃上下。超过这个温度,人体就彻底无法通过温差散热了,所以人体会加快血液循环,升高体温来散热,人就特别困倦,因为体力主要用来升温散热了。人体的极限温度,大约是52℃。往低了呢?草龟13度,蛇10度,青蛙5度,一般进入冬天,即10左右,都会赶紧找地方冬眠了。原因是要停止活动消耗能量,以维持体温。这些动物在夏天超过37度的时候,也会找地方夏眠。

也就是说,10度以下,36.5度以上,人和动物,都会降低外部活动性,以保证内部活性。我要提醒诸位的就是:日长的时候就是夏天酷暑之日,要少动,不动。夜长的时候就是严冬之时,也要少动,不动。以养身体,延长寿命。

人要是热极了,就会晕厥;老百姓的话说,叫中暑。中暑的意思就是体温由于外界太热,人体自己失去了调节能力了。人丹、或者藿香正气丸可以治疗。

人要是冷极了,也会抽筋,昏迷,这叫伤寒。人体造热能力跟不上散热速度啊,所以失去调节能力了。桂枝汤可以治疗,严重的大、小青龙汤上阵啊!

但药物只是救急,根本的还是要避暑或者趋暖。即躲到凉快的地方,或者找个暖和的地方。

你看宝玉出门,想找个人聊聊天,可惜“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又去找凤姐,凤姐养生呢,“午休一个时辰”,就是睡俩小时。丫头们也打盹儿,王夫人也躺在凉榻上,金钏“乜miē)斜着眼乱恍”

这就是热极而静止的样子啊!

有意思的是,丫头们手里还必须拿着针线,装装干活的样子;金钏还时不时的给王夫人锤两下以表未睡着。哎,可怜的娃儿们。

你们看,以后偷懒,也学着点,手里每天拿点活,日志每天交,这才好交代啊!

你们以为我在谈天说地,风牛马不相及的不着边际吗?

我跟诸位说,自古以来,我们讲究的都是天人合一,观天地而知人世,天理地理人理,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啊!

热极而昏迷发冷;冷极而昏迷发热;这就是普遍的真理啊!

什么投资啊,股票啊,不都在其中?

什么亲情啊,爱情啊,不都在其中?

什么国家啊,民族啊,不都在其中?

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委员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