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真至善 | 浅谈玉羊

 淡淡的茶香_ 2020-03-02

水 土

之 之

精 精

为 为

玉 羊

羊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善良的动物,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是讲礼仪、遵道德的化身。《诗·小雅·无羊》曰:“羔羊,鹊巢之国也,召南之政,在位皆俭节正直,德如羔羊也”。祖先们对羊充满喜爱和怜悯,将其形象铸造在铜器上,雕琢在玉石上,使羊成为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图腾动物。

商代玉羊

玉羊之作,今所见最早者当为商代晚期器物。此时的玉羊为正视羊首,其造型轮廓简练,眼、鼻、角等部位则作夸张处理,器表常以双钩阴线雕琢细节。

婦好墓出土 玉羊首

如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的羊首形玉佩,半圆雕为之,背面近平,正面则以流畅的双钩阴刻技法雕饰玉羊之面部细节。玉羊首闭口细眉,“臣”字目,双角于额头上方,作盘卷状,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细致形象,温顺美善。

婦好墓出土 羊首形玉佩

西周玉羊

西周时期的玉羊虽然不多,但制作的十分精美。如果说商代玉羊只雕刻羊首,那么西周则出现了整体形态的玉羊,而且雕工十分娴熟。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所出土的玉羊可为此期玉羊之代表。此件玉羊为圆雕作品,作顾首俯卧之态,脑后两侧大角盘卷,大圆眼,四肢蜷曲,雕出蹄趾,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雕有隆起棱脊。羊身细节多用“一面坡”斜线刻划,圆曲顺畅。此件玉羊优美庄重,刀工浑然天成,应属祭祀礼器。

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玉羊

春秋战国玉羊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延续前代神秘之风,其题材主要以龙、凤等居多,写实类的动物形玉器相对较少,玉雕羊更是极为少见,出土于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动物形玉唅为了解当时玉羊提供了实物资料。口含器小如豆,只勾勒出轮廓,不雕出细部,通体抛光,色泽晶莹。所雕玉羊造型准确,形态逼真,这种接近写实的玉羊,为此后玉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曾侯乙墓出土 動物形玉唅

汉代玉羊

到了汉代,玉器的雕琢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玉羊的数量较春秋战国时期明显增多,玉羊的造型也已十分准确,写实程度较前朝更进一步,玉羊的制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南京博物院藏 羊鈕玉印

汉代玉羊雕塑感强烈,呈现出雄浑古朴的体量感。此时的玉羊大多作静卧形态,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玉羊的头部较小,呈倒三角形,面颊较宽,多琢圆环形目,内侧眼角拉长,也有琢梭形目者,嘴部似榫凸。

國家博物館藏 玉羊

汉代玉匠十分注重对羊角的雕刻,常采用夸张的手法,将羊角琢磨得比较大,羊角一般向下盘旋弯曲,根部琢出数道脊棱,亦见尖角者,削耳后展,紧贴角旁。汉代玉羊四肢矫健,蹄趾分明,其腮部、胸部、腿弯处常琢细而短的阴线,以示羊毛,线纹纤毫毕现,飘逸连贯,富有张力。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羊鈕“應衢”印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汉代玉卧羊,青白色玉料,外形与现代的绵羊类似,为匍匐姿态,两只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羊头微微昂起,目视前方,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有羊毛,雕刻细致,独特优美。

故宮博物院藏 玉臥羊

汉代的玉羊多为玉镇或陈设品,也有些作为印纽或玉串饰之构件,体大的玉镇或陈设品常在明清时期改制为砚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玉卧羊形砚滴,由一块青玉圆雕而成。羊为立体圆雕,头部被沁蚀成深褐色,玉卧羊形砚滴同样是绵羊形象,匍匐在地,羊头微微昂起,目视前方,细致生动,惟妙惟肖。

故宮博物院藏  玉臥羊形硯滴

如果说龙、凤体现的是厚德载物的民族形象,那么羊代表的则是至真至善的民族精神。《说文》:“羊,祥也,”小巧精美,灵巧生动的玉羊,寄托著古人的美好心愿,是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