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细品鉴!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第49期)

 RK588 2020-03-02
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馆高清馆藏,展览陶瓷数据,潜心打造在线馆藏陶瓷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


1836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3公分 高20.5公分。前面为蒜头口竖边长颈圆肩敛腹圈足双蝠耳瓶,下接如意云足座,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白地,以五彩绘图,口沿饰涡卷纹,颈部绘朵花纹、番莲纹及双鱼纹,双耳绘蝙蝠卸卍字纹,腹部金边海棠形开光内绘白地四季花卉纹,开光周围填以缠枝朵花纹。背部周围绘朵花纹,圈足绘回纹。座为矾红地绘金色如意云纹,底为矾红地金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5.3公分 高19.5公分。前面为撇口短颈斜肩上丰下敛腹瓶,下接如意云足座,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浅蓝地,以五彩绘製图纹,口沿绘如意云纹,瓶身中心有圆形金边开光绘白地梅花、月季纹。开光周围围绕蝙蝠、缠枝番莲、朵花纹,腹下绘一圈莲瓣纹。座为褐地绘金色卷草纹及如意云纹,底为褐地金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5.6公分 高21.5公分。前面为半六边形侈口长颈斜肩敛腹双螭耳瓶,下接半六边形座,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蓝地,以五彩绘图,口沿饰如意云纹,颈部绘红色蝙蝠、寿字,腹部金边圆角梯形开光白地填御製诗「官汝称名品新瓶製更嘉随行供啸?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及「乾」「隆」二字。图案与开光周围饰以缠枝桃纹、番莲纹及朵花纹。螭型耳为褐地金色点状纹,座为褐地绘金色涡卷纹、朵花纹及如意云纹。底为矾红地金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5公分 长19公分。前面为侈口短颈斜肩上丰下敛腹瓶,下接如意云足座,靠牆面平,背部有二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蓝地,以五彩绘製图纹,口沿绘涡卷纹下接一圈如意云纹,瓶身中心有圆形金边开光绘白地折枝梅花纹。开光周围围绕缠枝番莲纹,腹下绘一圈莲瓣纹。座为矾红地绘金色几何纹、花叶纹及如意云纹,底为矾红地金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 仿铜金彩诗文瓷轿瓶  

口径4.8公分 长21公分。前面为方形侈口短颈折肩直长腹外撇圈足双螭耳瓶,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仿铜器,以蓝、褐彩为地,製造古铜鏽蚀氧化的斑驳质感,图案部分为金彩浅浮雕,口沿为如意云纹,颈部为番莲纹,腹部金边海棠形开光白地填御製诗「官汝称名品新瓶製更嘉随行供啸?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及「乾」「隆」二字。开光周围四边各有一对夔龙纹,腹下亦有一对夔龙纹,圈足为莲瓣纹,背部仿铜器,整面上金彩。底为金地印阴文「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3.5公分 高20公分。前面为侈口长颈葫芦圈足瓶,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白地斗彩,以青花在口沿绘如意云纹,器身绘朵云纹,腹下绘波涛纹,圈足绘蕉叶纹;再以红彩于颈部绘蝙蝠,颈部绘正龙纹,瓶身两侧绘数对龙纹。上半部金边圆形开光白地填御製诗「高格傲霜兼傲雪逸情宜画更宜诗」,下半部金边椭圆形开光,内绘折枝四季花卉,背部绘小朵花纹。足底涂金,底为浅蓝地红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3.6公分 高19.5公分。前面为侈口长颈葫芦圈足瓶,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浅绿地五彩,口沿绘点状纹及如意云纹,上半部金边圆形开光内绘白地折枝花卉,下半部金边椭圆形开光白地填御製诗「静历黄图紫塞饱参秋卉春节葩贮就常看不谢簪处偏宜半斜岂虑勾蜂引蝶只疑浥露蒸霞文殊昨示妙谛纷雨优?罗花」,开光周围绘缠枝番莲纹,圈足绘莲瓣纹。足底涂金,底为白地红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乾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4.5公分 高21公分。前面为撇口长颈斜肩上丰下敛腹双螭耳瓶,下接如意云足座,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浅蓝地,以五彩绘製图纹,金彩描边,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饰卍字纹,瓶身中心有圆形金边开光绘白地填御製诗「无碍风尘远路载将齐鲁芳春本是大邑雅製却为武帐嘉宾宿雨朝?与润山花野卉常新每具过不留意似解无能所因」及「乾」「隆」二字。开光周围围绕蝙蝠、缠枝番莲、朵花纹,腹下绘一圈莲瓣纹。座为褐地绘金色卷草纹及如意云纹,底为褐地金书「乾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清 嘉庆款 五彩各式轿瓶  

口径31.5公分 高21.5公分。前面为侈口长颈斜肩敛腹圈足双蝠耳瓶,下接如意云足座,靠牆面平,背部有四圆孔及一方梯形凹入,可以直接挂在牆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红地,以五彩绘图,口沿饰如意云纹,颈部绘蝙蝠、花卉及寿字,瓶身中央绘一番莲纹下挂一如意盘长,腹下绘一圈莲瓣纹,隙地饰转枝番莲纹。座为矾红地绘金彩涡卷纹、点状纹、朵花纹及如意云纹,底为矾红地金书「大清嘉庆年製」单行横向篆款。

明 广窑 白釉莲花式洗  

高14.7公分 口径27公分 底径8.2公分。侈口,深弧壁,圈足,口缘镶铜边。通体施灰白釉,面满佈细密的黑色开片纹,器内壁刻饰双鱼水草,外壁贴饰莲瓣三重。

明 广窑 白釉贴花牡丹纹梅瓶  

高31.7公分 口径7公分 底径14.5公分。小口外撇,短颈,丰肩,硕腹下歛,平口,圈足,口缘镶铜边。通体施白釉,色牙白泛黄,带细密的浅灰色开片,腹部饰堆花连枝牡丹纹。器底无釉,露淡黄色胎。

明 建德化窑玉壶春瓶  

高21公分 口径7.5公分 底径7.5公分。喇叭口,收颈,硕腹下歛,平底,矮足。通体施灰黄色釉,光素无纹。器底无釉露白胎。

明 漳州窑 兽头大瓶  

高52.5公分 口径12.5公分 底径15公分。撇口,直颈,斜肩,硕腹,圈足,肩部贴饰衔环兽首暗耳一对。通体施灰黄色釉,面满佈冰裂纹。圈足露胎,涂棕色汁。

明 漳州窑 一统尊  

高43.1公分 口径9公分 底径10.2公分。撇口,短颈,斜肩,深腹,平底,凹足。通体施灰黄色釉,面满佈细密的浅灰色开片纹,光素无纹饰。圈足露白胎。

明 宜兴窑 宝月瓶  

高17.7公分 口径3.5公分 底径4.2公分。小口微撇,短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前后正中各饰乳钉一枚,双虯形耳。通体施紫青色釉。圈足露铁灰色胎。

明 永乐 甜白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29.5公分 口径3公分 底径6.5公分。器略仿葫芦形,歛口,短颈,扁圆腹,椭圆形浅圈足,肩带双叶耳。通体施白釉,匀亮细润,全器光素无纹。圈足露胎。

明 漳州窑 兽耳瓶  

高31.6公分 口径11.5公分 底径10.5公分。喇叭口,短颈,硕腹,浅圈足,颈部贴饰铺首暗耳一对。通体施牙白色釉,面佈满极细密之冰裂纹。圈足与底露胎。

明 正德 影绘白地云龙盘  

高5.5公分 口径30.2公分 底径19.5公分。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为地,盘内与外壁矾红绘龙戏珠纹,衬以绿色祥云,其周饰云纹与弦纹。器底矾红写「大明年置」楷款,加双圈。

明 正德 菱瓣口洗  

高4.7公分 口径19.3公分 底径12.5公分。侈口,矮壁,浅圈足,口缘与壁作五瓣式菱花形。通体施白釉,洁白莹润。器底青花写「正德年製」楷款,加双圈。

明 万曆 白瓷暗花杏叶瓶  

高16.8公分 口径5.8公分 底径6.8公分。撇口,直颈,削肩,腹扁鼓略似杏形,圈足。通体施白釉,色粉白莹润,腹前后鼓出杏叶形上刻暗花全枝牡丹纹,颈与腹侧则饰蕉叶纹与花卉纹。圈足露白胎。

清 乾隆 青花番莲贯耳六方壶  

高45.5公分 口径18.5公分 底径19.5公分。双管耳壶,全器呈扁六边形,自口至足,边稜清晰。侈口,长颈,斜肩下折,直腹下方收敛,肩线折稜清晰,圈足外撇;颈两侧具管状贯耳。器表绘青花图纹,口缘一周回纹及垂叶纹,颈部画波涛纹及缠枝番莲纹,耳饰回纹。腹颈相间处一周回纹及如意云纹,腹部画缠枝番莲,近足处绘一圈莲瓣纹。足部饰回纹,圈足缘露胎,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款。

清 乾隆 影青瓷礼器簋  

高23.7公分 口径23公分 底径19.5公分。明朝以来官窑作坊即烧造太庙或祭坛所需的各类瓷礼器,参照《大明会典》所载,青、黄、赤、白四个颜色的器用,分别用来祭祀圆丘、方丘、日坛与月坛 1。清朝沿袭旧制,「庙坛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乾隆十三年(1748),皇帝下诏:「祭品宜法古」,御窑厂烧造的瓷祭器包含豆、登、簠、簋、刑、尊等各类仿铜的礼器。这些瓷祭器分别罩施不同的釉彩,使用于各种祭典,其中白瓷祭器常用于月坛。同样是乾隆十三年颁佈的《皇朝礼器图式》,即出现与本展品相同的「簋」和「刑」两种器形。簋用以盛装稻粱,作椭圆形的身与盖,盖上安饰四个突起的三角形板稜,面饰云纹与回纹。器身印回纹与云纹,束胫为黻纹,足壁为星云纹,器腹两侧贴饰双夔凤,盖内及底皆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簋用于天坛、祈穀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太庙及文庙,而「白瓷簋」只用于夕月坛和太岁坛。刑用来盛装汤餚,作直式椭圆形,器体亦作盖与身两部分,盖上装饰山形板稜三片,面锥印卷草、卍字与回纹。器身自上而下锥印卷草、回纹及龟背纹,足部作山形板稜,器身口沿两侧贴饰双牺形耳,盖内及底皆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除祈穀坛之外,刑与簋使用的场合皆雷同。乾隆朝钦定的皇朝礼器,名义上虽以古为师,然审其形,实已脱离原型甚远,而大有创新之举。乾隆十八年,督陶官唐英与苏州织造安宁进呈一批用来祭拜天地的白瓷祭器,品目之中亦包含簋与刑。此二式礼器又分别与苍璧、包爵、登、簠、笾、匪、徂、尊、陶爵、瓷琖等共同组合成一套制式的礼器。

清 乾隆 白瓷簋  

高23.7公分 口径23公分 底径19.5公分。此件簋,严格说来是周代「?」的造形,宋以后金石学家名之为「簋」。器作圆角长方形,束胫,圆角长方形高圈足。外壁以模印为饰,口饰回纹,腹作云纹,束胫为黼纹,足壁为星云纹,两耳附以夔凤纹;有同形盖,盖面为云纹、回纹与夔纹,顶面有四个三角板状稜,全然符合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所订定清代礼器簋的造形,在祭典中用来盛装黍稷。腹下及足裡均有一圈细支钉痕,即烧造时在足圈之外还需有两层支钉支撑,才能维持其外型,亦可见不辞艰难追求古礼的用心。施青白色调釉,白中泛青,应是用于祭夕月坛的月白色釉簋。底心及盖内中央印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款。

清 粉彩福寿花卉龙首带鈎  

长8.5公分。琵琶形,?首为弯曲的龙头状,背面设圆纽。带?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配挂镜囊、印章、刀鞘、钱币或玉珮等饰品的服饰用具。龙首为粉红地,并以黑线勾勒龙首。龙角及鬃毛顺著带?形状描绘,一体成形。器身以蓝彩为地,红蝠卸磬及莲花纹为带?纹饰主体,其两侧装饰花瓣、寿桃及卷草纹,器尾端并勾勒出一对红色渐层的卷涡纹,莲花下坠饰各色花草纹。

清 粉彩福寿花卉龙首带鈎  

长8.5公分。琵琶形,?首为弯曲的龙头状,背面设圆纽。带?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配挂镜囊、印章、刀鞘、钱币或玉珮等饰品的服饰用具。龙首为粉红地,并以黑线勾勒龙首。龙角及鬃毛顺著带?形状描绘,一体成形。器身以蓝彩为地,红蝠卸磬及莲花纹为带?纹饰主体,其两侧装饰花瓣、寿桃及卷草纹,器尾端并勾勒出一对红色渐层的卷涡纹,莲花下坠饰各色花草纹。



版权声明:本文为易手淘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