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6年和1958年,这两人被补授上将军衔,他们是谁,为何要补授?

 9tx22v工人 2020-03-02

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上将共有55名,不过,在1955年授衔后,1956年和1958年,又为两个人补授了上将军衔,他们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也就是1956年补授上将军衔的人,是王建安同志。王建安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 ,抗战时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时是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依他的资历和战功,1955年授上将是没问题的,为什么当时没授呢?

因为,1954年,他在朝鲜战场上累病了,当时因高血压突然昏倒,病情危急,急送回国内,治好后但身体虚弱,在青岛疗养,授军时给他评了上将,但考虑到他的健康的原因,身体恢复程度和能否参加工作等诸多因素,所以暂时搁置下来,1956年他身体恢复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为他补授了上将军衔。

另一个,是李聚奎同志,他更晚,1958年才补授。李聚奎的战功,实事求是地说,在王建安之上。他红军时期就是师长,而且,他是老井冈,是老人家的嫡系,长征时,他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其中,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使他名震全军。当时,杨得志上将,只是他手下的团长。

抗战时,他是著名的386旅参谋长,著名的神头岭一战,设伏地点,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也是他指挥的。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黄克诚谈到李聚奎,曾经说过: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向现代化后勤保障方式的转变作了贡献。

他为什么到1958年才被授上将呢?因为,1955年7月,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周总-理让李聚奎去当部长。当时评衔工作都快完成了,李聚奎舍不得离开部队,但又不能不听总-理的,便向总-理提了要求,说去可以,但只去三年,三年后回部队,军衔要给他留着。1958年,总-理履行承诺,让他重新回到军队中,并补授上将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