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学生100分之路 2020-03-02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为世界文学史上举世无双的瑰宝。欣赏《红楼梦》,热爱《红楼梦》,惊叹其文学造诣的学者们不计其数。

学术界甚至为研究《红楼梦》一书,独立开创了一门红学,用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一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

书中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覆盖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的一部章回小说,但是事实上这又不是一部情爱小说。它看似在讲述小儿女之间的情爱,宏观上又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古代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那么,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其实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潦倒半生,已然一事无成。然而回首往事时,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色璀璨的女性。

自己作为堂堂男儿,却只是仰仗祖德,举止见识与天下纨绔膏粱子弟无异,这一切都与自己生命中那些出众的女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用以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

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借“通灵宝玉“之口创作了《红楼梦》一书,用来悼念和记录自己生命中那些精彩的女性们。因此,《红楼梦》的性质事实上是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一生从繁华到幻灭及至勘破和领悟的过程。

《红楼梦》写的虽是闺阁之事,却无处不渗透着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观,蕴含着作者对个人生活价值的终极领悟。

从宏观上看,宁荣二府的命运走向就演绎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

贾家作为一个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从一开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贵族生活作风,到慢慢暴露出来的外强中干,再到最后被抄家,繁华富贵走向彻底的幻灭,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如探春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没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历史规律。贾家已经富贵了三代,到了贾宝玉这一辈的儿女,他们距离祖上创业的年代很远,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已经逐渐被奢侈富足的生活方式所湮灭。

因此,加诸在这一代小儿女身上的称号往往是“纨绔子弟”,贾珍,贾蓉,贾琏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寻欢作乐,斗鸡走狗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也有像宝玉这种稍微志趣高雅一点的,但也无非是吟诗作对,蹉跎时光。

如此看来,贾府中的男性要么骄奢淫逸,要么无所作为。贾家,实质上只是一个仰赖祖德荫庇的家族,能在这个家族里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男性已经寥寥无几。因此,这个封建家族衰败的伏笔早早地就埋下了。

从宏观角度读《红楼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历史。从微观角度再去解读《红楼梦》,我们又会发现这本书又像是一部佛经,用千人千面,各自人物形象,让你在看尽世间百态之后顿悟生命的本质。

贾宝玉是全书性格最鲜明叛逆的人物。他离经叛道,鄙视仕途。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命之美的纯粹追求。他喜欢在大观园内和众姊妹们吟诗作对,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喜欢向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靠拢。

可是最后,贾家破败了,众姊妹死的死,走的走,一切繁华归于寂灭。

贾宝玉这才领会到生命中的人离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生离,要么死别。他无法承受这种破灭,只是对美好有一种近乎倔强的执念。

这种执念每个人都有。贾雨村有对官场的执念,王熙凤有对权利的执念,宝黛二人有对各自的执念。同时,每个人多少又有对繁华的执念。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曾吟唱一首《好了歌》以度化执迷不悟的世人。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红楼梦》一直在向世人暗示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世事莫不如此。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本质上的生命是一个流淌的过程,残缺即是走向圆满的一个过程时,放下执念他才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囚笼。

享受幸福的同时就要明白它不是持续之物,团聚的时候要明确分离在所难免。所以人只有活在当下,懂得惜福,享受生命的每一种体验,才能明智洒脱。

文/小北

END.

我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想告诉世人的内容全在书中这两首诗里,看懂这两首诗,也就看懂了《红楼梦》的根本主题。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出自《红楼梦》第一回中,本来过着安宁生活的乡宦甄士隐突遭小女失踪和家业焚毁,去乡下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投奔岳父家又被卑鄙贪财的岳父掏空了仅剩的一点银两。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在街上见到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说世间实相,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到最后其实什么也留不住,什么也带不走。追逐功名的,最后不过荒冢一堆;贪婪钱财的,到死也没能花完;迷恋妻妾的,人一死就跟随他人;顾念儿孙的,却难得儿孙孝顺。奔波劳碌一辈子,焦虑操心一辈子,不过是一场空,一场梦。

跛足道人用这首歌点醒甄士隐,世间一切皆虚幻不实,何必执着,何必苦闷,不如看开,不如放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却世间一切执念,方得心的自在和解脱。这是典型的佛家思想,通过这种歌谣重复对比形式,更易于人们记住和思考。从这首歌的内容来看,作者曹雪芹在亲身经历了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之后,看清了世间无常的实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芸芸世间不过是一场梦的体验,或悲或喜,无需牵念,无需执着。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

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赏析】

这首出自《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听到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结合自己家业破败、走投无路的惨痛经历,立即就有所觉悟,于是为《好了歌》作了这首解注,以更加鲜明形象的对比手法进一步诠释了《好了歌》的内涵。

富贵变贫贱,繁华变凄清,美好变衰败,青春变苍老。生死相伴相随,钱财有聚有散。望子成龙,没准日后做了强盗;望女成凤,哪曾想竟然沦为娼妓。为做高官不择手段,却成阶下囚;昨日贫困可怜,今日富贵嚣张。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一切都是虚幻,然而世人却看不透,乱哄哄你争我夺,意识颠倒,没完没了。何其荒唐啊,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他人奔波,谁也逃不脱命运的摆布。

由于这首解注对比犀利,在笑骂歌哭之间,语言又通俗流畅,琅琅上口,具有强烈感染力,对于迷惑于名利场中的世人,无异于一盆警醒的凉水。

 97   11评论
 分享

 举报

我多次读过巜红楼梦》,每次合卷都心情沉重的思考一个问题:像贾家这样的大户富户人家,曾沐浴皇恩。最后竞违犯王法,闹的家破人亡。其中主要原因正像焦大骂他们的一样。他们的后代已经彻底的腐败了,不仅失去了进取心,而且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做人的底线。用现在的话就是已"道德沦丧"。我的体会是:再大的家业也受不了败家子的败坏、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当道德沦丧、为富不仁、甚至为了一己之利失去人性之时,就是这个社会和一个家庭"家破人亡"之日。

 1   评论
 分享

 举报

曹雪芹写《红楼梦》,目的是什么?别人说了都不算,真正的目的,要从书中去找。

因为《红楼梦》实在太伟大,所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障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没错,鲁迅先生看见的是生与死、爱与恨,也即繁华与寥落、开始与结局。

这与《红楼梦》中所述“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同义。

不得不说,如果所谓的经学家、道学家、才子等人都是盲人的话,他们都看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之浩瀚如星河大海,岂能以区区《易》、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而概之?观《红楼》者,必须有大襟怀、大格局,岂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鲁迅先生即是如此。


说完了这些,我们从《红楼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想通过《红楼梦》告诉我们什么。

一、《红楼梦》的开头故事

《红楼梦》开头就是一个故事。

一僧一道遇到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石头要求把他带入凡间去经历了一下,顺便有一位绛珠仙子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木石前盟”。

事情结束后许多年,(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无意间看到了石头上刻的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交代了两点:

1.《红楼梦》记录的是作者身前身后事;

2.《红楼梦》的作者痛惜无材“补天”,白白浪费了人生。

其间空空道人曾问过石头,你这石头上故事,既没有朝代可考,又没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说《红楼梦》寓意什么忠臣良将的可以歇歇了),里面只不过有几个有才有情的一般女子(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的故事,换句话说没什么噱头,我给你抄了世人(喜欢看噱头的人)也不爱看,那我为什么要帮你把你的故事传下来?

我们看看石头怎么说?

石头的意志,也就是作者的意志(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

石头回答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

1.年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2.我这个既不是野史那样的胡说八道(说《红楼梦》是宫闱秘事的可以歇歇了),也不是艳史那样的坏人子弟(说《红楼梦》淫的可以歇歇了);

3.我这段故事不愿让世人称妙,也不要世人检读(埋首于故纸堆研究),只不过是让大家在酒足饭饱之后解解闷,强如看那些什么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呢!

如果不相信笔者的概括的,可以自己检视原文进行理解。

二、《红楼梦》的名目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从《红楼梦》曾经的这几个名字来看,《红楼梦》无疑与“情”有关,与女子有关,与作者个人经历有关。

说完了《红楼梦》的原名,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的回目名。

我们再回到《红楼梦》的开头。

先来看《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名: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者,何也?真事隐也。

“贾雨村”者,何也?假语村言。

这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真事隐去(故而年代无考),这也说明作者用意不是让读者去寻根究底探索哪朝哪代的宫闱秘事之类的,而是为了借着“假语村言”来怀念“闺秀”。

闺秀者,谁人也?

频频回顾贾雨村的娇杏(侥幸)算得上吗?

当然不算。

娇杏不过是甄士隐家里的一个丫鬟而已,算不得大家闺秀身份;见了陌生男子便频繁回顾,更算不得大家闺秀作为。

那么,这里的“闺秀”,自然说的应该是真正的闺秀。

作者写就这“假语村言”,究竟为的是怀哪位闺秀呢?

三、《红楼梦》曲的引子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第五回在整部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原因即在于它揭示了《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十二位女子——“金陵十二钗”的一生命运。

但这里面,最最关键并且代表作者整体态度的,恐怕就是这首《红楼梦·引子》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 非作者为谁? 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双行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列位看清楚了,《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

简简单单四个字——怀金悼玉

金者为谁?薛宝钗是也,金锁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

玉者为谁?林黛玉是也,宝黛二人早于青埂峰下结成“木石姻缘”。

现在我们明白了,第一回回目中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怀”的不是“娇杏”(侥幸),而是金玉(薛宝钗和林黛玉)!

因为第一回下面还有这样一段话:

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所以说,二位女主都是作者非常在意欣赏的人。

任意贬低一个抬高另一个都是不够客观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那么差劲,曹公想必也没必要去“怀念”她了。

如果林黛玉最后没有死而是嫁给了北静王,宝玉也没必要“悼念”她了。

四、警幻仙子之言

《红楼梦》中作者处处含情,以情眼观人,以情眼观事,无怪乎警幻仙子要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了。

但是,此“淫”非彼“淫”,彼“淫”乃淫色,此淫乃淫情也。

淫色与淫情,有何区别?

警幻仙子给出了答案。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甲戌侧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

换句话说,一个是贪欢,一个是真爱。

贪欢容易,真爱难。

接下来,警幻仙子又指出了宝玉此心性之“难处”。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请看,独为我闺阁增光!

也即宝玉常说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么说,宝玉(也即)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也就再次昭然若揭了:独为我闺阁增光!

在中华五千年来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体系中,何曾有过如此之作?

何人曾带着欣赏、带着怜惜,带着无处不情的“情眼”看待女子?

没有。

有的只是像《金瓶梅》一样纯以器具纯以玩物看待女子的作品。

《金瓶梅》《如意君传》《隋炀帝艳史》之类的猎艳小说且不说,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唐宋词,哪个不是把女性当作他们把玩的宠物?

他们在写作时,何曾对于女性有过真正的尊重?

他们笔下的女性,有几个能有独立的人格?

而这些具有独立人格的女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红楼梦》记录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写这些美好的女子——空空道人所说“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而真正哀叹的却是,自己沉溺于情爱之中,无材补天,最终导致的矛盾与失落。也即警幻仙子所说的“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固然,情爱都是虚幻的,故而“情可情,非常情”。

可是,功名利禄就是永恒的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了这么多,你还想要问,它想告诉世人什么吗?

别费脑子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鲁迅所说,你能看见啥,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各位头条网友的对红楼梦的观感总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本人认为也真是认识过于肤浅了,讲故事内容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情节,写得比红楼梦更好的多的是了,天马行空不如西游记,性格刻划鲜明,揭露了腐败社会黑喑论深度不如水浒传,情节恢宏充满智慧的文彩不及三国演义,但是偏偏红楼梦却又被各路英雄人物及各路体系的文化人普通读者一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书呢?个人认为作者并不专注在情节中,作者的用意本人认为只是要把中华民族最贵重的东西展现出来,让读者后人认识领悟,让作者认为最美的东西与各位读者分享,作者用心良苦地巧妙地用朦胧的性情味贯穿情节,将场景摆设的中华民族最顶级的心血结晶显现给各位读者认识罢了,红楼梦里面摆放建做的物品都是当时代及之前时代最珍贵最美的产品,作者穷一生心血就是不想这些人类最美的物品被遗忘,也就是普通人平时难以认识见到的最美产品,也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座博物馆,让世世代的中华儿女都可以参观学习。

曹雪芹写《红楼梦》历时数十年。经历坎坷,尝尽人间冷暖,参透人间百态,呕血而成。他在书的开头,用一首自言舒怀诗表达了作者写书的目的,告诉世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

浮生着堪苦奔忙,人世间人们为了生活,苦苦地奔走忙碌。

盛席华筵终散场,即使再豪华的盛筵,也有散场的时候。

悲喜千般同幻渺,悲痛和欢乐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是幻觉。

古今一梦尽荒唐,人生如梦,古往今来如同梦魅-般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不要说《红楼梦》女子悲泣可怜,泪湿了衣袖。

更有情痴报恨长,还有比这些女子的遭遇更悲惨,更冤屈,恨更长的人。

字字看来都是血,每个字都是鲜血凝成的。

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写书把自己一生都付出了,这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这首自言诗表达了作者为《红楼梦》所付出的血和泪。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在清王朝歌舞升平,繁华似锦的背后,是即将崩溃的清王朝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危机,予示着清王朝即将灭亡。

从这一点上说,续书中让贾家,兰桂齐芳,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意的。

看《红楼梦》不可不仔细阅读戚序夲《石头记》在序中说道:“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喉鼻,二牍无区乎左右,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此万了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壮阀阅则极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上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非戚欢愉,不啻双管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音左,腐迁乎?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之音乎?

乃或者以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夲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语,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褚叶以求者,其与开卷而窹几希。”

戚蓼生可谓已窹其中三味,“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

《红楼梦》真正窹出的有五个层次。

一着眼于故事夲身。只看表面华丽的外衣,能识得其美丽的青春美丽,已是看到了辉煌的大局,足以使人着迷了。如宝黛爱情等。

二通过故事探索其写作手法,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圆林美景,饮食起居,阴阳调理。能寤到这一层是进了第一殿堂。

三透过故事,看到隐隐约约的历史真实故事,用大光明眼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中隐藏的大事件,如九子夺嫡中血腥过程。

四通过一连串书中引用的历史来寤社会结构中的框架,运行的潜规则,社会的蔽病,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如核心中的核心“护官符”的真理,这是进入《红楼梦》殿堂的中心了。

五“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窹到了石头回到神仙洞府,灵魂得到升华,那是一个有序的自由之境,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恐怕这才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不破不立,立定新生的道理罢!

 8   3评论
 分享

 举报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幻灭主题的小说,曹雪芹通过小说,想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常,人世的幻灭,他告诉人们,企图通过时间来保存富贵或者爱情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青春、美丽、纯真、向往、荣华、富贵等等。

这种幻灭,一开始就潜伏在《红楼梦》一书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给人以有意无意的引导,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开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到宝玉后来一再默诵和思索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到收尾曲中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到最后宝玉随僧道而去,无不体现着这种幻灭。

第一回曹雪芹就借跛足道人之口吟出《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接着还明白地告诉你:“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了了,就好了。

宝钗曾给宝玉念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寄生草》:“漫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后,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深为拜服,后因与黛玉、湘云闹别扭,很觉无趣,竟题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随后又仿鲁智深唱词,题了一支《寄生草》,中有句云:“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作偈参禅,是后来宝玉遁入空门的序曲吧。

体现这种幻灭精神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第五回里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一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世界就是这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当读到这个曲子,我总是会联想到孔尚任《桃花扇》里老艺人苏昆生的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无疑,孔尚任的这个曲子,一定深深地打动过曹雪芹,二曲何其相似乃尔!

当然,曹雪芹的幻灭思想,并非要人都真的去遁入空门,他只是将现实撕裂给我们看,把人生和美丽揉碎展示出来,但美丽的依然美丽,而最美的,就是这种凄然而短暂的美丽!

虽说每个人眼中的《红楼梦》是不一样的,千人千红楼。可是真相只有一个,《红楼梦》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读到,一言以蔽之,就是“怀金悼玉”。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子》中说到“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终身误》中说道:“都道是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缘,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怀的什么金,悼的是何玉呢?书中也有交代,“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句的意思是,玉是用林来代表,金用雪来暗指。这也是林黛玉,薛宝钗名字的由来。作者从林和靖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雪代指满清,林代指朱明。满清,初名金,所以,书中说“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改朝换代的历史寓言小说,作者为了逃避当时文字狱,把真实的历史隐藏在风花雪月的故事后面。我们知道《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这个风月宝鉴于书中贾瑞照的“风月镜”是一样的,也是有正反两面,正面是血腥的历史,反面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我们读者一般都是看到的都是正面,反面由于作者设置的重重障碍,很难发现,所以就以假作真,以为就是某府家事,三百年来,莫不如此。这也正说明作者非凡的以假乱真的写作能力,也是《红楼梦》魅力之所在。

在《红楼梦》中,作者把真实的历史用谐音,诗词等形式镶嵌在所编纂的故事中,比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作的四首记事诗,分别是《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和《冬夜即事》。有人曾经问到为什么不作四首白日诗,只作夜诗?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此时明朝已亡,无明,则只能作夜诗,这和鲁迅先生白天走路打灯笼是一个意思。由于四首诗解读起来篇幅太长,所以只解读《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第一句是说明朝正做着千秋万代的红楼梦,满清却在觊觎着中原。

第二句中的窗,是“闯”的谐音,麝月就是明月,指明。这句话是说大明朝被李自成消灭了,皇宫大门被打开了。檀云,像史湘云取名一样,指的都是李自成,品御香,指当上了皇帝。

第三句琥珀杯倾荷露滑,说的是中华被外族入侵了。荷,荷花,藕,都是指的中华。荷露滑,指的是中华的统治不在汉人的手中。

第四句,水亭,指的是满清,取水清之意。纨即李紈,指的也是李自成。是说满清借李自成之乱,火速进入中原。帘卷朱楼罢晚妆,朱楼,就是朱明政府,就是红楼。说的就是朱明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卸下了他的残妆。

再比如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请人找到贾宝玉对他说:“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哪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嫩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熏的暹猪。你说,这四样好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这里薛蟠指的是多尔衮。薛,即雪指薛蟠是是满清人。蟠者,左虫右番,番者,多也。虫者,爬而行,类滚。所以,蟠就是多而滚之意,用来暗指多尔衮。多尔衮听闻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将亡,急招明朝降臣范文程商议对策。范文程鼓励满清进攻中原,认为可以一战而破李自成。正巧吴三桂乞师满清以破贼,多尔衮顺势入关,果然与一片石大败李自成,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放弃京师向西撤退,五月二日,多尔衮奏请六岁的顺治帝迁都京师,薛蟠说五月三日是他的生日,大概指的是五月三日明清举行了定鼎中原的仪式。古董行的程日兴,指的就是范文程,所以说他是古董行的,是指他卖国。薛蟠说的“这么粗这么长粉嫩的白藕”,莲,荷,藕,在《红楼梦》中都是指中华,例如英莲,即莲花之意。薛蟠说“这么大的大西瓜”指的是中华被瓜分了,满清得到了北方绝大部分土地。这里的西瓜与贾母说的六安(瓜片)茶是一个意思。“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鱼,谐音玉,指的是玉玺。“这么大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熏的暹猪”猪,即朱,指的是朱明,灵柏,指的是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字长伯(长白),吴三桂联合满清剿匪,导致了朱明的灭亡。所以说是“灵柏熏的暹猪”。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想告诉人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卓姥姥的感悟是:在世间生如回关山浴长海川流接天苍不老明白

这首“顶针诗”想说的意思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是天与地的造化之物,所以,人生短短几十年,一定要,也必须要尊天敬地感恩天和地的造化之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不要破坏人类种族自己的和谐;与家人相亲相爱,与友人互关互尊,与陌生人给予友善之情,否则,天地不容,结局如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其大,而无其人,残败不堪。

大家怎么看?您觉得卓姥姥这首“顶针诗”能够符合神人曹雪芹写《石头记》的初衷吗?期待各位“红学大V”和“诗词界前辈、高人、大K”给予指点,当不胜感激!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当一部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它是立体的、多维的,如同一个多棱镜,不同的读者能照见不同的自己。

数百年来,《红楼梦》被成千上万的人抽丝剥茧,读破了字面字缝,甚至读出字外去了。但是作者自己要表达什么呢?这次我就想说说最粗浅的。

开篇之初,有这么一段文字: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我就从这段文字里,谈谈两点最朴素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作者可能写的是一部罪己书。

小说虽然假托神幻仙说,但幻中有真,仙中有我。在开篇之初,作者写道:“贾宝玉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仕途经济,不爱国家大业,整天游手好闲,穿梭于裙钗脂粉之中,这样的人,无论在时空的那个角落,都只能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败家子。

百余年来,无论红学家们怎样从不同角度美化他,打造反封建形象,但是家道败落后的他肯定对自己的过去有着深深的懊悔,所以,我认为于作者来说,这首先是一部罪己书。

其次,我觉得作者可能写的是一部推崇女性的书。

古典文学中,关于女性形象,基本都是扁平的,直到明末有了《金瓶梅》,才让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但是那些女性大多是粗俗的平民化的市井女性;《红楼梦》表现的是上流社会贵族女子的群体形象,恰恰是这点,让这部小说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朴素的民主思想。

 14   1评论
 分享

 举报

谢谢邀请,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让世人了解自己的家族是如何败落的。曹氏家族自从归附满清已历六世,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而达到了鼎盛时期。曹寅曾四次接驾南巡的康熙大帝,但由于在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中站错了队,受到了雍正皇帝抄家,家道败落,而后在乾隆初年又一次遭到了沉重打击,从而一蹶不振。这一家族兴衰史如果不是曹雪芹执着的写下来,恐怕知道的人没有几个。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二,为了给他人生中几个奇女子做传,让世人知道在家庭也好国家也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俗教育是错误的。他原著中有情榜,有金陵十二钗,有副策,有副副策等等,不仅有贵族女子比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等,也有丫鬟袭人晴雯等等,表现了作者人人平等的启蒙思想。他们中间照样有治国治家高手,比如王熙凤、贾探春等等,也有诗人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妙玉等等,还有旅行家薛宝琴等等不一而足。用一句戏词来说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三,曹公通过对曹氏家族的兴衰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家族和封建王朝灭亡的历史规律。一部中国封建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封建王朝和封建家族他们都逃不脱这样的历史规律,那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意是说,每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兴起的时候往往能够精诚团结,努力奋斗,因此这个王朝或家族很快就兴盛起来。但是,一旦过了几代后,国家稳定了,家族富裕了,享乐主义盛行,吃喝嫖赌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上行下效,奢靡之风流行,于是这个国家或家族就会很快败落下来。也就是其亡也忽焉。贾家曾经是烈火烹锦钟鸣鼎食之家,那都是他们的祖上一道一枪干出来的。但是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扒灰的扒灰,赌的赌,嫖的嫖,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并且由于挥霍无度,经济也出现了问题。内部已经空虚了,再加上外部的疾风暴雨家族的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

贾家如此,难道满清不也是如此吗?曾经骁勇善战的满清八旗子弟最后大多不都成了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吗?一旦天下有变,其亡不也忽焉。

以上陋见,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22   5评论
 分享

 举报

身为一名作家,我觉得我是最能理解曹雪芹的。当然他是世界顶级的,我是不入流的,但人类情感总是相通。

如果你的一生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痛苦,爱过,恨过,张狂过,失落过,大富大贵过,最终却又受到政治牵连,贫无立锥之地,偏偏又有着一身惊天地泣鬼神的才华,一颗敏感而怜悯世人的心,那么,你是曹雪芹,你也会写《红楼梦》。

你既是为读者而写,也是为自己而写!你既渴望它能得到万年不朽的流传,又渴望它是一个独属于自己内心的秘密!即使生前没有让世界认清价值,死后我也会让历史记住我是独一无二的才子!!!

我愿写诗,包罗万象,囊括人间,欢迎大家关注我,每天用一分钟阅读时间,来体验不一样的诗意人生!

 4   1评论
 分享

 举报

《红楼梦》最大的成就是文学方面创作,跟人生有关,跟生命有关,跟理想有关,跟美物有关,跟美人有关,就是和政治无关。

我想曹雪芹真正想告诉世人的是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从他描写大观园里的那些快乐有趣又有情致的生活场境里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怀念青春。

从他对宝玉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不孝古今第一,不肖古今无双。”读来不但字字是泪,也是满含悔意的。

他多么想将青春再来一遍,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从极尽的富贵到贫穷巨大的落差体验里,作者想告诉世人,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更加宽泛,不仅仅是争名逐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每一个生命在这个领域里也许很卑微平淡,但在另一个领域里他就会大放异彩,是被欣赏的。人生无常。虽然有一些消极,但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最要紧的一个主旨。

贾府本来是钟鸣鼎食之家,笔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末了“为官的,家业凋零;繁华的,金银散尽。有恩的,去世里逃生;无情的,明白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最后这段话看,曹雪芹写《红楼梦》跟政治真没有多大关系,我想他更侧重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考。从全书他用悲悯的态度去描写书中每一个人物,不说对与错,好与坏。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特别有场景感,似乎就在你面前晃动一样。真是一部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百科全书。

曾经有一位网友对我说,书哪里还论数量来读,他说读一部《红楼梦》就足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又听蒋勋细说红楼,对这位网友的话,深有体会了。

确实,《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曹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悲悯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以及众生。不做定论,每一位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读出各种思想和味道来。描写细微到一个眼神,一片叶子的颜色。

他笔下的人生百态,以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形态存在着,无论怎么样的生命部分,作者都是理解的。作者可能把宝玉比作自己,而宝玉就象是菩萨一样接纳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小时候看《红楼梦》,概念里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成熟的,现在看来他们个个其实都才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而已。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古人是不是真的早熟啊!想想我们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哪里会懂那么多人情世故。还那么会做诗。

他描写了一个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富贵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美学的高度。

而不是拿了个苹果手机或者背了个LV的包包。不是穿了什么名牌衣服。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延伸和美学的再现。从家里的吃穿用度上都可以看得去来,比如用餐的餐具之讲究,比如宝玉和贾母的服饰都是私人手工定制,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工业流水化的作业。

比如家装的色彩美学,比如园林设计。还有画画都是非常讲究的用具。可以说是玩得相当专业。大观园里举办的诗社。这也是一种文雅的娱乐活动。就象今天我们组织的各种读书会、社团一样。将一些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到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书中贫富交错,雅俗共赏。封建礼教在大观园里被弱化了。变成了一个脱离污浊社会的理想王国。

我想真正伟大的文学不是服务于哪一个政治体系和学派的,他是脱离了阶层去看众生的。带着深刻的对生命的思考。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眼里有什么你就能看出什么?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曹公的《红楼梦》真正的意函是什么,那就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蔽人以为:《红楼梦》所反映的内容是作者的影子,艺术地加工了自己的悲欢离合,“一把辛酸泪,”映射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与憎恨。繁荣热闹的大观园随着归罪抄家,大厦倒塌,如一缕青烟随风而去。追官的官没了,追钱的钱没了,追情的情没了。一切灰飞烟灭,归于平静。人生在争也好,斗也好;穷也好,富也好;官也罢,民也罢,最后只落得两手空空我去也。看破红尘,悟空向佛。

 24   1评论
 分享

 举报

我认为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首《好了歌》,在开篇里多处出现这样的思想,再盛的宴席最后终散场,落的个大地茫茫真干净。

他只是真实的描述出了这样一个过程,像繁华的荣国府、宁国府尚且这样,何况是别家?

由元妃省亲时的至盛到至衰,任何物任何事都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面对这个过程,要如何应对,他没说。正因为他没有说教,没有告诉人们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做才好,才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像道家里讲的”无为“。

一僧一道,一来一去,青梗峰下走一遭,人也是这样,从太虚幻境来,来到世上走一遭,再回去,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名将易白头,不过如是,仅此而已。

 10   1评论
 分享

 举报

读了五遍《红楼梦》,觉得他想告诉大家的并非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不是对一个家族由盛转衰的惋惜,而是对青春生命、纯真赤子之心的追求。

生长于繁华鼎盛时期,眼看着家族没落的曹雪芹着眼于批判封建制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或者说这个封建家庭一点儿不值得人留恋吗?我想未必。若想了解作者的追求,必须去关注的就是贾宝玉。《红楼梦》以宝玉为轴心,用他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个大家庭的生活,他经历了从“木石前盟”到“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又亲眼看着“金陵十二钗”里的青春女子走向婚姻、走向身不由己的地方,还有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不可避免的由盛转衰。 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成主人公,就会明白鲁迅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身为黛玉唯一的情感依靠者,他无法保全林黛玉的一往情深;身为贾府的潜在继承人,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贾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带给了读者一些生命应该珍惜的东西,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世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典型。贾宝玉的精神气质更接近老庄的“无为”,他看透了经世致用的虚伪,对所谓的封建道德原则敏感、怀疑,但他只能做个“富贵闲人”,他“一技无成”,实际上聪明灵敏,对于经纶事务并非不会,而是心不在焉。

他渴望自由自在,但他无力阻挡园中女子一个个无可奈何地被封建大家长安排。迈入成年之后的贾宝玉在社会中会无法选择,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在家世衰败,黛玉离世之后,他的理想破灭,经过痛苦人生的洗礼,终于悟破人生,也找到了人生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比起空言参透人生,曹雪芹用真正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来揭示“好了歌”中所传达的主题。这并非是无可奈何的逃避,曹雪芹其实是感受到了人的存在的虚妄,正如存在主义揭示的人存在的虚妄性。而曹雪芹想要告诉世人的是,不要绝望,顺应本性,珍惜青春生命,保持赤子之心。“梦醒了无路可走”固然无奈,但人生不能一直在绝望中徘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能不负年华。

 1   评论
 分享

 举报

虽说每个人眼中的《红楼梦》是不一样的,千人千红楼。可是真相只有一个,《红楼梦》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

《红楼梦》开头就是一个故事。 一僧一道遇到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石头要求把他带入凡间去经历了一下,顺便有一位绛珠仙子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木石前盟”。 事情结束后许多年,(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无意间看到了石头上刻的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完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即所谓的“乾隆盛世”。表面上看社会太平无事,实际是社会矛盾正家居发展,封建王朝正由盛转衰。据小编翻阅史料,曹雪芹大约生在雍正初年,由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洞察到了即将到来的时代风雨,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写下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围绕贾林二人的感情纠葛,讲述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生活故事。作者刻画出了众多女性,上到皇商家庭里的小姐,下到高贵人士身边的丫鬟,她们都有着不同的命运。

她们思想性格是伏笔,作者对她们的性格进行仔细揣摩,她们之间的矛盾百出,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经是漏洞、弊病百出,破坏程度极其严重,需要整治了。如果人们再这样花天酒地,社会形态一定会改变。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败、政治吏治的无能、婚姻制度的无奈等等,写作目的在于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挤压,人们应该领悟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倒在残忍的现实脚下。 

众所周知,曹雪芹出生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名门望族,但到他十多岁时,就遭遇了抄家的变故。辉煌的大家族在一夕之间忽啦啦倒坍了。从此,他开始了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曹公本来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奈何家庭巨变,使他失去了步入科场的资格。 作者称自己为顽石,顽石是非常坚硬的石头,棱角分明,所以顽石就有了顽强拼搏,自强不屈,不思变通的意思。这样的特点在正统分明的封建社会是不相容的,必然要受到批判。

文中,《西江月》评宝玉一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就是对主角宝玉这个顽石性格的真实写照。宝玉这样不入流的性格在当时被封建卫道者视为叛逆,而其实这首词却是在用反语赞美宝玉坚守自我、愤世嫉俗的品格,这也是作者坚守的本心。

曹公说自己“无材”,但看《红楼梦》这整本书,诗词歌赋、中药病理,园林建筑等都刻画的极为精细详尽,无才之人岂能写的出? 曹公并非无才,而是有大才。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十分精通。 他将自己满腹的才学融入笔端,“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终成就一部鸿篇巨著。 

所谓的“无材”,只是作者对自己经历、对这个世道,愤愤不平的言语罢了。自己有才却不能更好的施展,实在抑郁难平。巨大的生活落差使曹雪芹为日后创作小说积累了厚实的经历和感悟。于是,不甘平庸的曹公发愤著书,将自己在尘世中所见所闻记为《红楼梦》。 所以,这首诗就委婉的点明《红楼梦》的写作缘由。

《红楼梦》决非一部写必情长之卷,从头到尾,是一部涉政之书,号然书中多次表白不能用写小儿女之笔涉及皇上、朝政,只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而已。

《红》书是一言血淋淋的封建社会人吃人、人压人的阶以斗争史,达官贵人唯所欲为、不可一世,而底层的劳苦大众(尤其可怜的女性)则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和奴隶。没有掌管自已的生命和婚姻的权力。当官的刚草菅人命、横行霸道。


影映封建斥王侯。贾府的兴衰荣辱是封建社会的缩影,一个贵族大家庭由鼎盛到衰败不可避免,昔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封建王朝也要经历由兴旺到走下坡路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周期律。宁国府和荣国府这两个名字就有深意,家和国都要安宁繁荣,这样去解读是可以的。

八十回红楼,作者讲述的缘由和目的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开卷第一回,他似乎想写一部罪己之书:“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

想想不奇怪,那时候,曹家如书中的贾家,已经历尽劫波,挚爱者颠沛流离,有些可能都已经死去,身为男儿,他不可能不生出“幸存者内疚”来,悔恨自己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灾难来临时,无法对亲人施以援手。   

这应该是曹公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之一,他说闺阁中历历有人,也是侧重于这些女子的能力,也许最初,他想写的,是一部三言二拍类的劝喻之书,作为一个刚上路的人,这也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路子。

但是,随着他笔力的深入,往日栩栩如生地呈现,他发现那一切竟然如此完美,并没有太多需要悔过之处,就像宝玉和黛玉的那番对话。黛玉对他说,你都改了吧。宝玉说,就是这些人死了也甘心。到这里,作者突破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劝喻之书的小格局,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也像我们的现实人生。在某些时刻,你也许会羡慕他人,会希望时间倒流,让你有机会改过,然而,当过去一帧帧在你眼前重放,你发现那每一个时刻都“非如此不可”。

《红楼梦》告诉我们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生活如此迷人,怎样都可以,这一点,在古典小说里是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