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系》① | “姑娘,你在婚姻里吃的苦,都是自找的”

 指月軒 2020-03-03

导读:

本期,“10天陪你读本书”为您带来山下英子的作品——《断舍离》。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日本佛教僧侣草薙龙瞬的《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这本书汇聚了草薙龙瞬多年佛教理论研究成果,立志潜移默化引导读者净化心灵,拥抱快乐。

全书分为六章,对“佛系人生”进行了重新解读,将不可避免的烦恼、思考、情绪、处世、竞争等方面通通赋予了新的内涵,倡导将实用性佛教本质运用到生活各个角落。

你口中的佛系,不是丧,是三分调侃和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真正的佛系人生,也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合理欲望转换为内在能量。

面对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带来的苦恼,我们应该如何佛系应对?如何坦率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接下来的10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心灵的反应”滋生烦恼

每一天,从睁开眼睛的一刻起,伴随着忙忙碌碌,大量的思绪会争先恐后涌上心头,在佛教领域,这些统称为“心灵的反应”。

比如,早晨上班乘公交车时被挤到快要窒息,我们一定禁不住感叹“今天怎么这么多人啊”,这就是心灵郁闷的反应。

到了公司,领导已经坐定,等待你汇报方案,你颤抖着拿出电脑,暗暗给自己打气“加油,一定不能搞砸了”,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

忙了一天回到家,准备洗个热水澡放松一下,结果热水器出了故障,你修理一番仍然没有解决,眼看热水澡愿望即将泡汤,心情颇为不爽,你也许会抱怨:“讨厌的热水器,故意和我作对啊!”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心灵总会给予各种各样的反应。对不开心的郁结,介意别人的评价,担心自己说错了话,对无法控制事件感到焦虑,而伴随着这些郁闷、不安、焦虑的堆积,烦恼自然而然在心中扎根。

很多时候,烦恼的理由一目了然,“遇到了厌烦的事情”,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不清不楚非条件反射”的苦闷,让我们心生迷惑。

比如你经常看办公室的同事不顺眼,即便他并未冒犯你,但他的一言一行,你都觉得讨厌;或者某个亲戚来家里做客,你们之前并没有打过什么交道,但总是有意无意与他保持距离。

而这时候,你常常安慰自己,“不要想太多,对身体不好,多想想快乐的事情”,但下次遇到同事或者亲戚,你的心理调适顷刻瓦解,又会继续看他“不顺眼”。

在佛陀的眼中,这些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痛苦之所以产生,不外乎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索求之心,也可以解释为“不断索取,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它带来欲望,我们被欲望动摇,产生心灵的反应。

当欲望被满足时,我们会快乐,而当欲望没有达成目标,我们会产生不满情绪。

当我们用“人心永远都在索求”的真相来看待“不顺眼”的境遇,就知道自己莫名的不满意,其实都是无形的内在要求导致的。

比如看不惯并不熟悉的同事,可能是你心里是十分想和他成为朋友,但他选择与别人热络而忽视了你。而选择回避亲戚,可能是他总是自说自话,完全不在乎你的感受。

难以满足的索求之心

佛陀说,索求之心就像洪水,促使欲望化成激流,让我们的心随之动摇,欲罢不能地深陷欲望的沼泽。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读者展示了欲望和贪婪。

影片讲述了千寻一家搬家途中,和父母误入了另一个世界。面对着满桌的美食,父母禁不住诱惑大快朵颐,无论千寻如何劝说,沉浸美食欲望中的父母完全视若无睹。

他们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在贪婪的支配下,只剩下机械性地进食。最终,因为欲望,千寻的父母变成了两头“猪”,被妖怪赶进了猪圈。

为了救父母,千寻留在了这个世界打工,结识了无脸男。无脸男在这个世界很不受人待见。但因为无脸男会将泥土变成金子,于是整个屋的侍从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讨好他。

连一贯看他不顺眼的汤婆婆,都主动奉上美味佳肴。金子洒落一地时,立即遭众人哄抢,满屏画面呈现出浓浓的金钱欲望。

佛陀将欲望划分为七类,包括生存欲、睡眠欲、食欲、性欲、懒惰欲、感乐欲和承认欲。

除了《千与千寻》中表达的对美食和金钱的狂热之外,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欲望是“承认欲”,即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这也是人类区别动物,所特有的欲望。

我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总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中,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关注与喜爱。

从小时候“希望父母给予更多关怀”的朴素想法开始,到上学时“希望受到老师表扬”的自我意识,再到成人后“希望从事体面受人尊重的工作”的优越感,承认欲贯穿了我们一生。

承认欲激发了我们的嫉妒心、攀比心,而且反过来看,如果被认可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又非常容易产生类似于“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的自卑感。

所以,当我们陷入在意别人看法,热衷攀比,情绪激烈起伏的漩涡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们的承认欲在作祟。

只有懂得这是索求之心的原始反应,理解“存在即存在”的事实,避免把自己当成欲望的怪兽,最后才可能冷静地思考:我努力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什么意义呢?

常伴左右的痛苦

面对痛苦,我们总希望采取对策,尽最大努力改善现状。但无论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学富五车,事与愿违的烦恼总会伴随你左右。

佛陀将人生体验中的烦恼进行了归类,总结为“八种痛苦”:生、老、病、死、遇见讨厌的人、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心灵不得自由。

佛陀总结的“八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生存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学会正视“矛盾和烦恼都会如影随形,伴随一生”的现实,承认生活中不满、痛苦的存在,这才是佛教告诉我们的真谛。

正因为烦恼通过“对策”无法完全消除,我们才需要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加合理的思考方法。对于这一点,佛陀给出了“简要的处方”,即避免不必要的心灵反应。

这并不是要我们对消极情绪隐忍和无视,而是要学会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不必要的反应去除,给心灵减轻负担。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烦恼存在的事实。我们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尝试尊重它。告诉自己,我今天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会随着简单进行的自我安慰就消失不见。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我过分在意别人眼光,也可能是我对事情的执着,舍不得放手,如果不容易得到答案,可以选择坐禅或者内观冥想的修行方法,正视内心,帮助自己看清痛苦。

最后,尝试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包括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改掉争强好胜的性格、不因为负面情绪而痛苦等等,都将会在接下来的领读中一一讲述。

今日共读《佛系》▼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烦恼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欲望就像激流,让我们的心随之摇摆,以及面对人生的痛苦,尝试练习内心不必要的反应。

因为执念,让我们倍感痛苦。苦恼能够化转为其他能量吗?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内心来消除妄想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