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而是分封十八路诸侯

 洞见历史智谋 2020-03-03

在世人眼里,项羽好像错过了太多的机会,如果项羽在在鸿门宴杀了刘邦,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如果项羽直接当了皇帝,也就没有楚汉之争了……

再多的如果也是枉然,存在即合理。想当初项羽坚决果敢地斩杀卿子冠军宋义,带领2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三十万秦军,威震诸侯,顺理成章成为诸侯上将军,此时的项羽可谓意气风发。

他带领诸侯四十万大军,袭破函谷关,以强大实力逼迫刘邦低头,成为号令诸侯的掌舵人,此时的项羽可谓无人敢惹。


但为何项羽在手握巨大兵权的情况下,不直接称帝即位,开创项氏王朝,反而直接分封十八路诸侯?在细细品味这段历史后,发现项羽没能直接当皇帝,主要受三方面影响和制约:

一、浅层原因:项羽的身份问题

中国人,特别是古人,喜欢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令项羽尴尬的就是自己的身份问题。

在鸿门宴前后,项羽权倾天下,虽贵为各路诸侯的上将军,但他更是楚国的上将军,名义上要受命于楚怀王,也就是楚怀王才是诸侯名义上的共主。

按照先前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而先入关中的是刘邦,按约定刘邦成为关中王,而项羽自身最多是功劳大。

由于楚怀王和约定的存在,项羽没办法直接称帝。即使他想称王,在名义上也需要楚怀王点头同意,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这段材料显示出,项羽致意楚怀王的本意,是希望楚怀王改变先前先入关为王的约定,却被怀王拒绝了。这直接激怒项羽,虚尊楚怀王为义帝,大肆分封诸侯,进而自封西楚霸王。

所以,项羽未能直接当皇帝的浅层原因是自己身份问题,导致无法为所欲为。但假如换做刘邦,身份问题只是面子问题,不会阻碍到什么。只要自己强大,直接当了也没人敢说什么。


二、深层原因:诸侯的利益问题

项羽的身份问题,只是阻碍称帝的窗户纸,并不能真正决定什么。你看,项羽想称王,最后还是成功了。

如果进一步分析,项羽不能称帝是形势所迫。当时项羽号称四十万大军,实际属于自己的只有五万精兵,其他都是诸侯军队,更少于刘邦的十万大军。

这些随军入关的各路诸侯和大将,都是消灭秦国的功臣,他们推翻秦国的重要目的是想裂土封侯,成为一方霸主。

分封诸侯,在当时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大家的利益,而且自己实力最强大,大家都以自己唯马首是瞻。

所以,从客观形势看,分封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和利益。如果项羽贸然称帝,可能激发其他诸侯的联合绞杀,反而是危险的。


三、根本原因:项羽的价值问题

如果筹谋妥当,项羽可以通过联合亲己势力、分化反对势力,还是能够实现称帝的目标,这个基础在于项羽的意愿。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大将,价值观止步于做王、做侯的层面,没有像秦始皇、刘邦一样,具有称帝的意愿和野心。

当时的项羽,更像是武林盟主,只要能够听我、维护我的尊严和帝位,就不会消灭他。他就像美国充当世界队长一样,哪里不服打哪里,只要服从就好。

毛泽东曾品评历史名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项羽缺乏政治头脑,这根源于他的价值观。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头脑简单,为人偏激,且决策轻率。如果他能深谋远虑,绝对能够抛开身份、妥善处理诸侯利益,成功称帝。

但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称帝不是自己的意愿,更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让项羽重来一次,他依然会选择做西楚霸王,乐于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