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妈妈找了我,请教我一些育儿方面的问题,她的孩子今年5岁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了解和学习了很多,相对于别的家长,她对孩子还是很严厉的,吃饭15分钟,吃不完就饿着,到5岁没吃过糖,没喝过饮料,可是孩子就是很爱闹脾气,爱“作”!各种各样的和你对着干,这位妈妈很烦恼,问我究竟该怎么办?比如:明明说好了让爸爸给洗澡,洗到一半嚷着让妈妈来给洗,不然就大哭,好容易洗完了,又让爸爸给穿衣服!和弟弟玩的时候也是,一会特别照顾弟弟,一会又拿画笔在弟弟身上一顿乱画,打了骂了都没有用!自己的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在老师和家人的眼里是个很懂事乖巧的小暖男,怎么现在变得这样了呢?其实这种事儿挺常见的,好多孩子在老师面前,或者在比较严厉的亲人面前,都挺乖的。但在对自己比较宽容的亲人(通常是妈妈)面前,就会爱发脾气、爱哭、不配合,变得非常的“作”。实际上,越是“作”的孩子,就越是需要我们透过表象,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信息。美国心理学教授阿兰·斯格尔说: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小宝宝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0~3岁孩子适度粘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是对父母,尤其是妈妈,逐渐产生安全依恋的表现。如果0到3岁,父母,尤其是妈妈,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让其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获得了充分的心理能量,逐渐自信、独立,孩子就慢慢不粘人,能接受和妈妈的分离,在妈妈离开时,也能安心做自己的事。 孩子“作”,背后都有哪些原因?以寻求关注为目的的孩子,“作”的方法,比较好识别,通常就是“我要你为我忙得团团转”。有次去带着娃去超市,旁边有个宝妈带着孩子买东西,可是他一直不太安分,一会让妈妈抱抱,一会又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宝妈很烦躁,就骂了孩子几句“你就不能老实点吗?以后再也不带你来超市了”娃听了这话,安静了一会,又找各种问题和妈妈聊天,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最后妈妈忍不住在孩子后背拍了几巴掌,他马上委屈的大哭起来!孩子的确有点闹人,但我们要想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是啥,其实就是希望妈妈多关注一下自己而已,却换来了一顿打骂!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关注就是爱。其实当父母在和别人聊天,和朋友吃饭,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当你正在为领导训斥你烦恼的时候,孩子需要你的关注,你却漠不关心,在他们的眼里,这是一种威胁,孩子会觉得你们不爱他了,所以他要引起你的注意,希望你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于是吵吵闹闹,蹦蹦跳跳,都是孩子引起你注意的表现,这个时候,爸妈就不应该打骂孩子,而是放下一切,去和陪伴孩子!爸妈应该给孩子一些相处时间,满足孩子想要关注的心理。抱孩子一会儿,请孩子帮点儿小忙,给孩子读个小故事、小绘本,都会很有帮助。以寻求权利为目的的孩子,通常就是“越说越不听”,他们的潜台词是“你管不了我!”。这个可能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作”法。比如让孩子多吃点,他们就会“不吃不吃,吃不下了”其实才吃了半碗饭,让他们关电视“我在看五分钟,就关”有这样的孩子,父母也是很无奈····孩子这个时候“作”,其实是因为他渴望被尊重,不希望被命令。对待这类的孩子,其实可以用启发式提问或者有限的选择代替来命令。比如对孩子说“现在已经九点了,明天还要上学,你应该干什么呢?”。“多吃饭才能长高,不然幼儿园里你最矮,会被老师笑话的!”这样的对话,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权力。所以效果会比直接命令:“你现在去睡觉”效果要好。以报复为目的的孩子,通常的潜台词是:“我要让你感觉跟我一样糟”。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有的时候孩子会和妈妈大发脾气,“不要你管”“你走开,我讨厌你”“我最不喜欢妈妈”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感觉很糟糕,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他就用这样放狠话的方式来让身边人和自己一样难受!知道了孩子这样的心里,父母其实就可以试着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就会发脾气,一定是爸爸或者妈妈训斥,打骂了孩子,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该和孩子道歉,“妈妈不该吼你”或“爸爸不该打你”,这样会大大减少孩子和我们的对抗。另外可以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帮他们分析遇到的问题,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的,那么孩子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周围人跟着难受!这种“作”的方法,通常孩子会表现得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曾经有个这样的妈妈,她的女儿3岁了,却不会自己穿衣服,马上快到上幼儿园的时候了,还是不会,妈妈开始着急起来!于是她想从教女儿提裤子开始,但女儿却始终拒绝学习。哪怕妈妈已经帮助她,把裤子提好了一半,她孩子拒绝自己提好剩下的部分。很多网友觉得孩子是公主病,但这只是她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表现。妈妈对自己女儿事无巨细的照顾、帮助,让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怀疑,她试都不试,就想尽早放弃。对待这样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把心态放从容,发自内心的信任她,让她先对自己有信心。其次是要花时间训练孩子,不要放弃她,坚定的陪伴她练习。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要多鼓励孩子。另外,要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挫折、错误,都是成长的好机会,孩子有积极的态度,就更容易进步。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孩子乱发脾气,“作”,其实就是这几种心理动机。每一个很“作”的孩子,内心都是在意父母,并且爱着父母的。他只是还不太会表达,需要我们多观察,去发现他行为背后,隐藏的潜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