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颜色釉瓷背后的中华礼仪颜色釉瓷的美,是将单一的颜色淬炼出天光的青,璀璨宝石的红,潋滟湖光里的蓝,它是凝结了古人高级审美的产物,也凸显了化学反应在古代窑烧里的神奇,可你知道吗,颜色釉瓷的发展与繁荣与宫廷祭祀礼仪之间有着相当深的渊源,可以说,它也是中国上千年礼仪制度的体现。 清代康熙中期时,天下大定,经济繁荣,景德镇御窑厂亦得以正式恢复生产,步入又一鼎盛时期。颜色釉瓷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清宫祭祀礼仪虽承旧制,但规模更甚于前朝,主要使用各色釉瓷质祭器,因而颜色釉瓷得到空前发展。 颜色釉祭器的发展祭器材质在明代以前主要有两类,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为了追求质朴的古风,礼器本来就可以用陶来制作。后来瓷器被发明了出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瓷视作陶的改良,而应用于祭祀当中。随着瓷器的发展成熟,其华丽的外表,朴实的本质,丰富的色彩,低廉的成本,使得它在祭器中逐渐取代了业已衰落的青铜。 明代祭礼则早在洪武时期即有明确规定,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一》所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清代沿袭了明代这一做法,宫廷祭礼所用祭器以瓷器为主流,器型除沿用古器外,亦大量采用日用器。 清代宫廷祭祀中的颜色釉瓷清代宫廷祭礼仪式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大祀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礼,包括圜丘、太庙、社稷、方泽、祈谷、常雩、先师祭礼;中祀则由皇帝亲祭或遣大臣致祭,祭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农、先蚕、关帝、文昌;群祭则基本上全由大臣们负责完成,如龙王、都城隍、内城隍、贤良、昭忠等。 清宫瓷质祭祀礼器中以各种颜色釉瓷为最多,大致来看,圜丘、祈谷、常雩诸坛采用青色釉系;方泽、社稷、先农诸坛采用黄色釉系;日坛采用红色釉系;月坛用月白色釉系;天神、地祇、太岁诸坛用白色釉系;太庙中仅“登”用黄色釉系,其余采用白色釉系。 在祭祀用瓷最严格的限制体现在色泽上,对祭祀瓷用色都有详细规定,而祭瓷之色是以颜色釉来实现的,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颜色釉瓷的发展。 颜色釉祭器之仿古特色清代宫廷祭祀礼仪大都为承袭旧制,因而仿古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亦使得整个清代御窑厂颜色釉产品呈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一方面这代表了清宫廷审美倾向,但更重要的是满足祭祀礼仪的实际需要。仿古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仿历代名窑颜色釉精品,再一是仿古铜器。 仿历代名窑颜色釉是清代御窑厂最突出的工艺成就之一。如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即是对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的仿制。以唐英《陶成纪事》中所列举之釉品即可充分体现此倾向。唐英《陶成纪事》中列举了雍正官窑五十七个品种,排列于最前面的全部为仿古颜色釉瓷。其仿古色釉瓷主要有:仿宋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颜色釉瓷;仿宋龙泉窑瓷;仿宋影青釉瓷;仿明祭红、祭青釉瓷等。 仿古铜器则是清代颜色釉祭器的又一大显著特色。明代以前,祭礼大都使用铜器,因而清代宫廷为复旧制,力图使颜色釉瓷器能够达到与铜器相类似的外观效果。首先是从造型上入手,据乾隆《皇朝礼器图式》所记,仿古铜器瓷质礼器造型主要有尊、爵、盏、豆、登、簋、铏、炉、鼎、觚、瓶等等,种类繁多,每一种造型不限釉色,可用黄、白、赤、青、月白釉等,丰富而多彩。清代景德镇御窑厂还生产出与古铜器效果极为相似的茶叶沫釉仿铜器,釉色酷似黄铜色泽,雍正和乾隆时期颇为盛行。 礼制的传承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制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皇家宫廷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它就随着人类的活动而诞生了,它使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稳定,颜色釉瓷作为祭器,它体现着人类君主对神明与国家权力的重视,也见证了帝国的荣耀与虔诚。 封建的时代已经过去,腐朽的理念也逐渐被祛除,但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礼仪制度仍然应当深深地刻于我们骨血之中,它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性灵的尊重,是维系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欣赏颜色釉瓷之美的同时,也要牢记千年传承不断的中华礼仪。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
|
来自: 李平东方明珠 > 《中国陶瓷史(历史,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