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察力攻略】第一章:重新认识“世界”与“人”(之二)

 有时知道 2020-03-03
 我们认识了“世界”,再让我们来认识开发洞察力非常重要的第二个问题:“人”。
 
用“重叠时空”原理来看“人”
人,同样也是物质存在。所以,让我们继续用“重叠时空”的原理来分析“人”。
根据“重叠时空”原理,人也是同时存在于重叠的两个时空中,一部分存在于现象时空中,还有一部分存在于本质时空中。存在于现象时空中的“人”,就是我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的肉体。而存在于本质时空中“人”,是我们感觉得到,但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客观存在,但是没法实证的有:意识(Consciousness)、无意识(Nonconsciousness)。
我们可以做个一心理实验,来感觉这种意识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的感觉。
这是一个心理实验,将在我们的心理想象中完成。
1、 想象你是一个喜欢玩PS3游戏的人,如果你本来就是,那最好了。现在你得到了一套超先进的PS6产品。
2、 PS6有一幅眼镜式的3D屏幕,带上这副眼镜,你的眼睛直接看到屏幕里的立体影像,这样让你有了好像身在游戏中的时空感觉。
3、 为了加强这种感觉,它还要有一套需要贴肉穿的体感衣,你穿上这件衣服的时候,你就有了游戏时空中的触觉,你能感觉到游戏环境里的温度,如果游戏中的环境是严冬,你就会觉得冻得要死。但是只要你在游戏中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你马上就会感到身上有了穿厚衣服的厚重感、温暖感。
4、 更有趣的是,它还有一个呼吸器,让你能闻到游戏里的各种气味。它还有一个口塞,让你能尝到游戏里各种食物的味道。
5、 这个游戏没有操纵手柄,你处在一个操控系统中,你如何行动,游戏里的你就如何行动。
这是一个角色模拟的游戏,现在,我们开始这个游戏,
Ok,游戏开始了,你想象一下,你会怎样?时间稍微长一点,你就会忘了真正自己,游戏里的你就变成了你,游戏里设定的各种价值观、就变成了你的价值观,游戏里的各种好恶、情感就变成了你的好恶、情感……
这个心理实验中,游戏里的你,就像现实世界里的你,而操控游戏的你就像本质世界里的意识,能感觉到吗?
我做自己做这个心理实验的时候,感觉到:我们肉体所处在这个3D的现象世界,如果我们能从本质世界的角度来看,现象世界其实就是一个3D屏幕里的游戏世界,如果我把电源关掉,或者摘掉那副眼镜,脱掉体感衣,这个虚幻世界,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就是静止地存在于软件中了。我们在游戏里可能感觉游戏时空是无限大的,但是离开游戏,游戏世界在游戏机了,也就是说,现象时空看起来非常的巨大无垠,也许我们能在本质时空观察的时候,现象宇宙其实也就像在游戏机里那么大。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实验,大家可以多做做,一定可以体会到意识存在于本质时空的感觉。
认识“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其实有个两意思。一个是代表人的心智所在的内在意识,一个人清醒不清醒是由内在意识决定的。另一个是内在意识对外在事物通过感知、感觉产生的意识。这两个意思,在中文里就一个词:意识。这很容易把中国人搞晕。而在英文里分得比较清楚。前者叫:Consciousness,后者叫:Awareness。我们以前一直纠结的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中说的意识,是Awareness所指的意识,而不是Consciousness所指的意识。
但是,在单一宇宙时空的认识框架下,Consciousness所指的意识。同样是个蛮纠结,甚至是挺气愤的一件事。因为有了Consciousness,才会产生实证科学,而实证科学反过来否认Consciousness的物质存在,就好比老子生了儿子,反过来儿子否认老子的物质存在,而当做一种精神。同样,虽然,很多心理学家开始接受了无意识中的潜意识方面的观点,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但是,潜意识理论在心理学范畴内还只能被当做一种假说,因为,按照实证科学的原理,无意识Nonconsciousness)比意识(Consciousness)更加没有办法进行实证。
但是在,“重叠时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很容易解释这个纠结我们已久的问题,意识(Consciousness)与无意识(Nonconsciousness)存在于本质时空中,他/她俩是人的真正的主体。换言之,人,不是“我”、“”你、“他/她”,而是“我们”、“你们”、“他/她们”。是一个组合。
在现象时空中的人,很像是一艘潜艇,意识与无意识是驾驶这艘潜艇的组合。
意识,是船长,在上面,看得到一切,发号施令、提出问题。
无意识,就像是轮机长与参谋长,待在船舱下面,看不到外面情况,而是根据船长指令,执行船长的命令;根据船长提供的信息以及问题,回答船长的问题。
意识与无意识的这种角色分工,我们只要自我体验一下我们的日常行为就会感觉到。比如,我们早上醒来,想起床了,我们的意识根本不用去想,我该如何起床?用哪只手去掀被子、如何坐起来、哪只脚先下床……这些我们都不用考虑,只要意识有一个“起床”的指令,我们的无意识会安排完成下床的所有的动作。再比如,我们大家一定都有过一边走路或者骑车中,一边思考其他事的经历,这就是意识下达了走路或者骑车指令后,无意识负责相关的行为发生,意识就不用再管这个行为的发生,而是可以去想其他的事。再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平时非常讨厌的人,在单位里有诋毁自己的时候,第一个冲动反应就是想抽这丫的大耳瓜子,这时,如果意识不马上制止,发出不许动手的指令,那巴掌早就挥出去了。但是有时候,比如我们喝了酒了,或者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也就是意识比较弱的时候,那巴掌就不听自己的指挥了,一巴掌直往人的脸上招呼。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失控的体验。这就是无意识没有意识指令时的反应。这些生活中的体验都能证明,无意识在掌管着我们的反应、行为。
而我们的灵感、直觉、悟性也是来自无意识。如果,大家有过出现灵感、直觉、悟性的经验,回忆一下,这种灵感、直觉、悟性是怎么出现、从哪里出现的?这些神奇的东西出现前,我们往往经过大量的思考,常常要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当意识放松了,在意识不注意的时候,我们的心底就会有灵光一现的感觉,在这种灵光一现中我们就有了灵感、直觉、悟性。它们都是无意识的贡献。
为什么无意识会有这两种功能呢?在心理学里,无意识又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作:前意识(Preconscious)。还有一部分称为:潜意识(Unconscious)。在我的体验中:我把前意识,称作:行为反应器,它很像是无意识用来驾驭我们人的自动驾驶仪,这部分主要是负责人的各种行为反应。而潜意识部分,才是真正产生洞察力的地方。
意识与无意识的两个不同部分连接,组成了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系统”或者称为“认知——行为系统”。意识与前意识连接时,形成“反应”思维系统。而与潜意识连接,形成“洞察”思维系统。
来自甲骨文的发现
当我搞明白了人有两个思维系统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人类先贤会把对“世界“的认识,用八卦图的形式流传下来,对“人”的认识一定也会用图形的方式流传下来,假如,我对“人”有两套思维系统的解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一定能在这方面找到证据。我想,我能找的范围就是上古流传下来图文符号,不外乎八卦、河图、洛书、甲骨文这些。八卦图我看明白了,河图、洛书没看明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是在讲人有两套思维系统的,因为,根据对八卦图解读的心得,中华先贤在设计中这种符号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后代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可能要比他们低,所以,他们设计的符号并不需要解读者有太多的学问,很简单、很直接就能辨识,所以,不需要费太多的脑子,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排除了河图、洛书,到甲骨文中去寻找。没费什么功夫,我就找到了那个“字”。这个字就是甲骨文的“思”字。
为什么呢?
思字的上半部,是人的颅骨顶部囟门的象形,很明显这部分代表意识(Consciousness)。思字的下半部,以前,我们把这个图形解读成是心脏的象形,其实,我们看过人体解剖的人都对知道,这个图形一点都不像心脏的样子。如果我们研究过甲骨文,就会发现古人在设计象形字的时候,都把字符设计得与象形物十分的接近、相像。所以,思字下面的结构与心脏没有关系。那它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无意识的结构图。这个图,很明显包含两个结构,分别可以与上面的意识进行连接,最后,下面的小尾巴,是行为系统的连接。这很明显地在表示:意识与意识组成了两套“认知—行为”系统,也就是我们说的思维系统。
通过对“思“字的解读,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认为对人有两套思维系统的发现是正确的,之后,我又在“大学”中得到了印证。
传统儒学的本质是在教人如何开启洞察思维系统:
【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从教育或者学习的角度来看,在教育者、学习者的面前,有两类知识:
一类知识是有人洞察、反应两种思维系统,人在洞察思维系统中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在反应思维系统中学习只是模仿。
还有一类是,关于各种技能以及对事物认识的知识。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在这两类问题中,那类知识最需要学习?那类知识更重要?这就好比我们装电脑一样,一个是windows软件,一个是office软件,装过电脑的小朋友一定能够知道,只有装了windows软件,office软件才能用,否则是没法用的。
同样道理,如果认为,在学习各种技能知识以及对世界认识的知识之前,开发人的洞察思维系统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知识与学习。所以,古人把开发洞察思维系统的学习与教育,称之为:“大学”。在【大学】中进行了解释,“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德”字的意思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并指导行为。这句话意思就是,提升洞察能力,并指导行为,要摆脱反应思维系统的干扰,让自己得到本质的改变,这种改变能让我们达到一个高度,彻底改变自己。
后面说的,定、静、安、虑,如果大家也进行洞察思维训练,就会感觉到到,这些是在洞察思维系统训练过程中,不同层次的体验。所以,【大学】作者一定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人,而是一个自己也在训练洞察思维系统的人,而且是个高手,否则不可能有此体验。
而且这个作者,还是个营销自己知识的高手,他把自己的读者界定在治国、平天下的人。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需要。重要的是后面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就是告诉我们进入洞察思维系统的方法。“正心”的意思是,意识要摆脱前意识的连接,与潜意识建立连接。“诚意”的意思是。意识本身要强大,就是意志力要强大,只有意识的意志力强大了,才能一直保持在洞察思维系统中。在洞察思维系统中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格物致知就是洞察事物本质的意思。
大家也许明白了【大学】是在说什么的了吧。
“中庸”的含义:“中”,【中庸】本身就有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就是说人没有喜怒哀乐。我们人一直处在反应思维系统中,是不大能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意思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不是一件非常恐怖又非常没趣的事吗?但是,如果你一旦进入过洞察思维系统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在洞察思维系统中的时候,是没有喜怒哀乐的,正因为没有了喜怒哀乐,人才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才能理性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庸,是行事、做事的意思,中庸,总体含义就是,在洞察思维系统中做事、行事的意思,这个意思其实与“道德”一个意思。
“道德”含义:“道”,是指本质世界中规律、原理,“德”,从其造字的结构来看,是指洞察事物的本质,并指导行为。所以道德是指,洞察本质世界里的规律、原理,并用于实践活动,与“中庸”是一个意思。
用开发洞察思维系统的观点,去看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都是在讲如何进入洞察思维系统以及在洞察思维系统中对世界的一些洞察结果。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