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非《解老》《喻老》,“气”我所欲也,“剑”亦我所欲也

 乾元亨nqw0bmqb 2020-03-04

韩非解老很容易联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剑宗和气宗,中国学者解老也是分剑宗和气宗,泾渭分明,韩非是“气”和“剑”混合起来讲,有一点“气”我想要,“剑”我同样也想要的意思,被学者诟病为胡说八道。虽然其核心思想是性恶论产生的君道至上,但是韩非《解老》和《喻老》用逻辑推演的方式来讲解《老子》, 具体展示了法由道派生,是道这一宇宙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体现。 思路非常清晰,值得一读。《解老》从“德”开始,中间贯穿“道”的运行过程,再以得到“德”结束,换成现代八股文的语境,就是在“道”的领导下,在“德”的指引下,在“法术”的帮助下,君主身体健康,名利双收,奸佞无处遁形,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宗族“祭祀不绝”。

(一)韩非解老:“气”我所欲也,“剑”亦我所欲也

解老以《德经》第一篇(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作为开篇,来表达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是有意而为之的“下德”,是造成天下无道的罪魁祸首。“德者,内也”,如何能达到德呢,韩非认为要“无为”“无思”,要保住元神不游离于自身之外,保住元神,就保住了人的本质,保住了本质就叫“德”。(中国文化都是建立在身体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的,和西方哲学中的灵肉分离不太一样)儒家的“有为”是想得到外面的东西(“得者,外也。”),因此让元神受到外面世界的牵制,反而得不到“德”。仁、义、礼本来都是内在的东西,但是现在却用繁文缛节来包装它、文饰它,以至于让内心的情感衰弱了(这也是后世谈道貌岸然的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由来),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第二篇讲君主治人事天。首先(五十八章)以“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讲人们经常会迷失在福兮祸兮的转换中,犯下过错,受到惩罚,怨恨君主,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无法掌握规律,所以君主要用“方正”的法则去引导他们,这个方正的法则就不是“察察”之政(过于明辨是非会导致人民狡诈),而是“闷闷”之政。

其次(五十九章、六十章)讲如何达到“闷闷”之政,因为五色五味五音令人心发狂,所以“治人事天莫如嗇”,减少心神的消耗,要思虑静和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和”是自然的规律,“气”是生命力,掌握了规律又有了生命力,君主的谋划就能得当,谋划得当就能控制万物,控制万物就能无往而不胜。但是光打下江山还不够,还得保住社稷和身体。方法就是体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智慧深远,谋划长远,没人看得到他的终极,因此可以长久的占据国家),这就是“有国之母”,也就是保有国家的根本,根本就是“德”和“禄”。有道之君在上,则鬼神与人两不相伤,鬼神不扰乱民众的精神,民众不犯法,君主也就不惩罚,最终还是君主有德。

最后(四十六章)警示君主:贪欲和不知足是祸国殃民的根源,劝诫君主知足者富。

第三篇(十四章,一章)讲“道”是什么?“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能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条理就是秩序,法律就是要规定秩序,所以韩非很强调“理”。同时又阐明道孕育万物,因为万物皆有条理,并行而不悖,所以道没有恒常的规则。 韩非在具体解释“无常”的规则时,从阴阳二气入手,从天讲到地,从星宿讲到五行,从武帝讲到三王,从圣人讲到纣亡,从万物的普遍规律讲到圣王暴君的特殊规律,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条理之清晰,语句之流畅让人咋舌: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稟焉,万智斟酌焉,万物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以成其威,日月得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尤其当他说到“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道“譬之若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推导出韩非理论中的由圣王定法的理想。

在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时,韩非说道的恒常就是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圣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与开天辟地一起产生,到天地消散仍不死亡衰败)一下子就把道的长久和恒常形容得很清楚。

第四篇讲具体的体道(五十章),这篇很有意思, 韩非用“气”解释“道”。老子谈出生入死,死生之徒十有三,韩非解释人有四肢和九窍,谓之十三。明明是眼、鼻、耳、口的“七窍”,怎么变出“九窍”了呢,因为还有屁眼和尿道,这真是道在屎尿啊!屎尿就是道理, 因为万物有灵,因此万物相对都有伤害,防不胜防,过度求生(执迷于物欲)反而会走向生的反面。所以要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体验自然的法则,才不会陷入死地,不接近死地,就是善于保护自己的身体。中国哲学,身体非常重要,就连灵魂出窍都能影响人的判断和认知,就更别提灵肉分离了。

第五篇讲修身治国要以道观物最终可得德。(六十七章,五十三章,五十四章)

首先讲制定法律。圣人三宝,慈爱的人思虑成熟、做事谨慎,得事理;掌握了事理(规律)做事就不会疑惑;不疑惑就是勇敢;不过于浪费,节俭就能富国;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谨慎的去衡量规矩,制定规矩(法律),要让规矩与万物相符。

其次讲法律首先要铲除的就是伤国的大奸大盗。

最后讲修身治国,也是解释修第一篇里的“无为”“无思”——身要所好之物不能引,可欲之类神不为动,外物不能乱其精神,以道观物,达到这样就能守住“德”。守住德了,民众得利,君主可铲除奸佞臣子,宗族“祭祀不绝”。

(二)韩非喻老:道孕万物,君御人间。人性本恶,清君侧,铲奸臣,除忤逆之言。

如果说《解老》还有道和德作为指引,《喻老》则是存粹的法与术。韩非的喻老是建立在《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扬权》“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君不同群臣。”《三守》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大权独揽。《备内》“信人,则制于人。”五篇基础上的。这篇比较简单,是具体讲讲君主如何修身治国,他的讲解顺序如下:

以四十六章 “戎马生於郊”(怀孕的母马被用作战马打仗,只能在郊外产子) 作为开篇说明天下无道源于欲望的不知足。

第二篇讲君主王霸,存邦(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的方法:对自己要做到:好物不能引,可欲不为动, 权重,君静(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对外对臣子,要做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赏罚者,邦工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所以要起事于无形,柔弱胜刚强。

第三篇进一步阐释怎样才能起事于无形,柔弱胜刚强。通过举例子说明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未兆易谋,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要求君主对事物的认识要返本探源,见小曰明,欲不欲,学不学,抛弃众人的过失,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打破认知的常识,不把知道自己不知,不把示弱、守柔当成过失。(六十三章,六十四章,五十二章,七十一章)

第四篇是回到“道”上面,让君主作为人间道的主宰要知天道,掌握自然规律,以道观物,并智,并视,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其中他解释老子的知天道,掌握万物的规律,将道的运行方式与元气和精神在人体内的流通作类比: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人的五官等于孔窍,是精神的门窗。耳目的能力被精神所耗尽,精神被外貌所耗尽,因此心中就没了主宰。)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得出要掌握万物规律就是要保住元神不游离于自身之外(精神不离开实质),不受外物干扰,以道观物,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既看到眼前利益,又看到长远利益。

最后韩非举了楚庄王、子夏和周文王的三个例子(四十一章、三十三章、二十七章),再次说明君主在道的引导下以我为主,看见自己的不足,战胜自己,掌握规律,利用手中的条件,贵其师,爱其资,就是成就大器,大音的奥义。

总结:韩非和庄子被誉为最得老子精髓的两个人。韩非是韩王之子,韩国公子,代表的是贵族阶层;庄子是平民,代表的是市民阶层。庄子的以道观物是齐物,是天下大同;韩非的以道观物是神授君权,圣王定法国富民强。这一正一反正好构成了老子思想的传播。以道观物是一种理想,因为人生来就有差异,有差异就有好恶,就连逍遥神游的庄子都可以忘记“不笑不足以为道”,而嘲笑孔子贪图功名,就更别提韩非以道生法术,以君主身体健康,名利双收,奸佞无处遁形,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宗族“祭祀不绝”来诱惑统治者来推行他的思想了。韩非的《解老》和《喻老》是构成他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学影响非常深远,其积极意义不用赘述,但是其消极意义则可从这两篇中管中窥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