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绍先生传略(原文载1993年《中医年鉴》)

 宋大山 2020-03-04

按,本文系作者应约为1993年《中医年鉴》撰稿,时年先生健在,此文曾送先生审阅。今年是先生逝世20周年,故此文略加修订,添加卒年。

李克绍(19101996)字君复,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原牟平县)。先生自幼家境清贫,7岁读书,读完7年制小学之后,适值张宗昌督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旧式教育,倡导“读经”,故先生又继续读了5年经学。19岁开始作小学教员,工作之余,自学中医,通过刻苦努力,于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当时的烟台专署中医资格地方考试,从此迈入歧黄之路。

1954年~1958年在原籍、大连、威海等地行医。1958年春奉调入山东中医进修学校(校址:长清县方山灵岩寺)第二期学习,结业后留山东中医学院任教,从事《伤寒论》教学与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1978年国家恢复已废止10数年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年先生被授于副教授职称,1981年晋升为教授。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先生被国务院主管研究生教育部门批准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年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数十年来,先生悉心于中医学的研究,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出版和发表近百万字学术论著,尤其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极有建树,1978年出版《伤寒解惑论》,书中的许多独到见解在国内内陆、香港和日本、新加坡等中医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收到读者来信百余封,认为《伤寒解惑论》确实解决了《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

1983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全国张仲景学说研讨会上,先生宣读了题为《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力作,该文结合十二支的时空内涵及《汉书》律历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可以认为,这是自《伤寒论》问世及流传以来,迄今所见到的最完善、最准确的理解。此文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伤寒论医学の继承と发展》一书(1983年5月出版,见115页)

作为《伤寒解惑论》的姊姝篇,先生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语释》,本书是先生在1962年自编《伤寒论讲义》(笔者1962年读大学本科时即用此本)的基础上,又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心得完成的。作为《伤寒论语释》的副篇,先生又于1984年、1985年分别主编出版了《伤寒论串讲》、《伤寒百问》,同时发表了大量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论文。

先生对《伤寒论》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先生尤为注重学习与研究方法,认为《伤寒论》"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生指出,学习《伤寒论》"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要读于无字处,注意语法上的问题;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要与临床相结合;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对原文要一分为二" (《伤寒解惑论》)。先生所倡导的《伤寒论》学习与研究方法,可以用先生对笔者的题辞训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来概括,这是先生对《伤寒论》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先生素以治学严谨、勤奋著称,几十年如一日,朝斯夕斯,专心致力于中医学术的研究,晚年虽已近八十高龄,然仍手不释卷,勤于著述,兴致所至,常忘寝废餐。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索,直至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肯罢休。先生最反对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先生读书也看前人注解,但决不盲从,他反对“注不破经,疏不破注”随文敷饰之旧弊。

先生一生潜心于《伤寒论》研究,其学术思想非常丰富,除了上述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之外,若遵照先生自己崇尚的"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的指导思想进行总结,那么,先生研究《伤寒论》可谓破六经传变说,立伤寒发病“传”与“转属”论,认为表证不同于太阳病,六病并非依次相传,六病皆有表证;破“风伤卫寒伤营”三纲鼎立说,把大青龙汤的应用从“烦躁”中解放出来;破“水停膀胱”说,指出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而是三焦气化失职,水邪弥漫三焦;破胃家实之“邪气盛则实”说,指出胃家实仅指承气汤证,不包括白虎汤证;破柴胡证即少阳病说,指出少阳病不等同于柴胡证,邪结胁下和少火被郁有异;破太阴病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表里两解说,指出太阴病不仅有虚证,而且还有脾络不通之实证等等。由于先生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和研究方法上突破,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

先生不仅是《伤寒论》研究大家而且还是一位临证大家,1984年出版《胃肠病漫话》。是书内容广而博,说理简而明,用药轻而活,如非久临证,能如斯乎?先生临证,用药轻灵,方小而简,重在调节。先生强调,治外感不在驱邪,而在调和营卫;治内伤杂病重在理顺、调整阴阳关系;温阳不宜刚燥,补阴不宜凝重。如自拟迁肝方,养肝不用白芍而用酸温之乌梅、木瓜,疏肝不用柴胡而用麦芽,化瘀不用桃仁而用生山楂,健脾不用白术而用扁豆,并加玉竹和胃,从中足见先生用药之道。

先生认为难症不难,怪症不怪,症状纵有多变,而病机存焉。关键在于辨证。先生常说,不治之症临床不多,久治不愈,多是症状病机变幻,医生把握不住,贻误时机所致,先生常以此激励自己。

先生从教几十年,忠于职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受其教益者,遍及省内外,海内外。其教学态度之认真严谨,至今仍为新老学生称颂、赞誉,而广被传为佳话。

这是李心机教授1993年应约为《中医年鉴》撰写的原稿,收录时曾略有删节。另,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收录李心机教授应邀撰写李克绍条目,内容较此略详。)

 

 

李克绍先生生前出版的重要论著和发表的主要论文

 

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 中医杂志 1964,(3)
肺为水之上源的临床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7,(1)
控涎丹的临床应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7,(2)
遗精治法漫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7,(3)

五行的产生、应用、及前途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7,(4)
伤寒解惑论(上)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8,(1)
伤寒解惑论(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8,(2)
(1978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单行本)
关于桔梗开提肺气的体会 山东医药 1978,(1)
肺气肿的治法 山东医药 1978,(10)
癫痫病案二则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8,(4)
谈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上海中医杂志 1979,(3)
读"《金匮要略》析疑三则"
--与李今庸同志商榷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9,(3)
冲脉粗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0,(1)
读《金匮要略》扎记湖北中医杂志 1980,(3)
也谈少阳腑证湖北中医杂志 1980,(3)
试论通法(笔谈) 山东医药 1980,(8)
学医行医话当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0,(4)
祖国医藉名称选释 中医杂志 1979,(2)
《伤寒论》六经提纲琐谈(上)淅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1,(5)
《伤寒论0》六经提纲琐谈(下)淅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1,(6)
读《内经》扎记 新中医 1981,(7)
读《伤寒论》随笔(一)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1,(2)
读《伤寒论》随笔(二)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1,(3)
读《伤寒论》随笔(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3,(2)
伤寒论语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4
伤寒百问(一)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1)

伤寒百问(二)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2)
伤寒百问(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3)
伤寒百问(四)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4)
伤寒百问(五)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3,(1)
(1985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单行本)
结合临床探讨《伤寒论》的厥阴病 湖北中医杂志 1982,(2)
我行医的经验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2)
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临床价值东洋学术出版社(日) 1983,(5)
谈《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4)
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中医杂志 1983,(8)
胃肠病漫话(一)山东中医杂志 1981,(1)
胃肠病漫话(二)山东中医杂志 1981,(2)
胃肠病漫话(三)山东中医杂志 1982,(1)
胃肠病漫话(四)山东中医杂志 1982,(2)
胃肠病漫话(五)山东中医杂志 1982,(5)
胃肠病漫话(六)山东中医杂志 1982,(6)
胃肠病漫话(七)山东中医杂志 1983,(1)
胃肠病漫话(八)山东中医杂志 1983,(2)
胃肠病漫话(九)山东中医杂志 1983,(3)
胃肠病漫话(十)(1984出单行本)山东中医杂志 1984,(4)
伤寒串讲(一)山东中医杂志 1982,(1~6)
伤寒串讲(二)山东中医杂志 1983,(1~6)
伤寒串讲(三)山东中医杂志 1984,(1)
伤寒串讲(四)山东中医杂志 1984,(2)
伤寒串讲(五)山东中医杂志 1984,(3~4)
伤寒串讲(六)山东中医杂志 1984,(5)
伤寒串讲(七)(1984年出单行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
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的年忌湖北中医杂志 1984,(1)
《伤寒论》太阴篇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医杂志 1985,(1)
论三阴中风辽宁中医杂志 1985,(4)
肝硬化腹水证治(笔谈)中医杂志 1985,(5)
论传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5,(4)
发作性睡眠一例治验 中医杂志 1985,(10)
读《中医痰病学》后福建中医药 1985,(5)
评《伤寒论方运用法》 新中医 1985,(2)
蚯蚓吹 中医报 1985,8,7
猬皮治胃下垂 中医报 1985,8,17
不求甚解与必求甚解探春学报 1985,8,25
论热入血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6,(2)
论辨证与辨病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2)
五对活药剖析 中医杂志 1986,(7)
易与医 国医论坛 1986,(3)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一)山西中医 1986,(5)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二)山西中医 1986,(6)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三)山西中医 1987,(1)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四)山西中医 1987,(2)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五)山西中医 1987,(3)
答赵维华同志山东中医学学报 1987,(2)
我对胃家实的看法 中医杂志 1987,(9)
胃痛证治经验谈 中医杂志 1987,(10)
论神经官能症的诊治 中医报 1987,11,17
医案选评(一~六)山东中医杂志 1988,(1~6)
大黄附子汤治验淅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8,(1)
低血压治验中医药研究 1988(1)
不服药得中医重庆中医药杂志 1988(1)胃肠病漫话(十)(1984出单行本)山东中医杂志 1984,(4)
伤寒串讲(一)山东中医杂志 1982,(1~6)
伤寒串讲(二)山东中医杂志 1983,(1~6)
伤寒串讲(三)山东中医杂志 1984,(1)
伤寒串讲(四)山东中医杂志 1984,(2)
伤寒串讲(五)山东中医杂志 1984,(3~4)
伤寒串讲(六)山东中医杂志 1984,(5)
伤寒串讲(七)(1984年出单行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
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的年忌湖北中医杂志 1984,(1)
《伤寒论》太阴篇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医杂志 1985,(1)
论三阴中风辽宁中医杂志 1985,(4)
肝硬化腹水证治(笔谈)中医杂志 1985,(5)
论传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5,(4)
发作性睡眠一例治验 中医杂志 1985,(10)
读《中医痰病学》后福建中医药 1985,(5)
评《伤寒论方运用法》 新中医 1985,(2)
蚯蚓吹 中医报 1985,8,7
猬皮治胃下垂 中医报 1985,8,17
不求甚解与必求甚解探春学报 1985,8,25
论热入血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6,(2)
论辨证与辨病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2)
五对活药剖析 中医杂志 1986,(7)
易与医 国医论坛 1986,(3)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一)山西中医 1986,(5)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二)山西中医 1986,(6)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三)山西中医 1987,(1)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四)山西中医 1987,(2)
《伤寒论》学习法讲话(五)山西中医 1987,(3)
答赵维华同志山东中医学学报 1987,(2)
我对胃家实的看法 中医杂志 1987,(9)
胃痛证治经验谈 中医杂志 1987,(10)
论神经官能症的诊治 中医报 1987,11,17
医案选评(一~六)山东中医杂志 1988,(1~6)
大黄附子汤治验淅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8,(1)
低血压治验中医药研究 1988(1)
不服药得中医重庆中医药杂志 1988(1)

 

李克绍先生生前一共培养了11名研究生,状况如下:

  1978~1981 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1978~1981 蔡绪江 曾任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现国内创业;

1979~1982 姜龙盛 烟台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1979~1982 张恩勤 国外创业;

1982~1985 于俊生 青鸟市海慈医院主任医师;

1983~1986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1983~1986 王明三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1986~1989 纪立金 毕业后攻读张珍玉教授博士生,现福建中医学院教授;

1986~1989 梁常兵 国内创业;

1986~1989 李永枝 (女)(后转周凤梧教授读方剂专业),毕业后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勉之教授博士,现从事航天医学研究;

1987~1990 司国民 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