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三个表现最好别忽视,分三个层次健脾

 wzh5050293 2020-03-04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基本都是逐渐变差的趋势。青少年时期,浑身都是精神,完全不知道疲倦二字如何写。即使高强度的对抗球赛,或许当时有点累,一觉醒来就是满血复活的状态,依旧生龙活虎。

而年龄渐大之后,那种神清气爽、不知疲倦的滋味已经非常陌生了。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就是脾胃逐渐虚弱,气血随之不足之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衰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两句话经常被我们说起。但我们真的重视了它们吗?比如,当我们开始变得不想动了的时候,开始有点睡不安稳了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这些都有可能是脾胃虚弱所带来的的呢?

现代科学也正证实,人的身体,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强到衰、由衰到老的过程。巅峰时期也就是20岁到30岁之间那短短几年时间而已。之后,从形神两方面,都会逐渐下降。

比如动作稍微迟缓起来,思维与反应都不再那么敏锐。记忆力也逐渐变差,甚至有“过后即忘”的可能。这些问题,都是衰老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个衰老,其实也和脾胃有关呢?

总的来说,脾胃虚弱之后,气血不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如何更好地维持脾胃的强健,对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扭转那些不好的发展趋势,也就间接起到了延缓衰老的效果。

但是,如何及时判断自己的脾胃状况呢?简单来说,如下三种表现,最好别忽视:

1、 记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应该是脾胃虚弱之人出现得比较早的一个状况。曾记否,我们的学生时期,需要背诵记忆大量的陌生的内容,各种公式定律、文章诗赋,无非就是多读几遍就能记下来。

待到30岁左右,您现在的记忆力如何?为什么记忆力会出现得更早呢?因为脾胃虚弱之后,气血逐渐式微。心神的濡养就不是那么充分了。此外,脑为清明之府,需要更多的清阳之气的充养。清阳之气却有赖于脾的生化。无论是心神失养还是清阳不升,记忆力衰减也就逐渐出现了。

2、睡眠质量下降:刚出生的宝宝每天需要睡眠18个小时左右,儿童大概在10个小时,青少年时代约8到9小时左右。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年轻,睡眠越好。而年龄渐大、睡眠开始变差,其实也可以归咎到脾胃虚弱上来。

年龄增大之后,我们的运动量会逐渐变少。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机体缺乏足够的运动,身体的气血也就开始“偷懒”了。它们的活跃性不够,对心神的滋养也是不利的。

所以,年纪大了之后,白天的精神较差,常常有点萎靡不振想睡觉,到了晚上却毫无睡意,即使勉强躺在床上,也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多梦易惊。这些情况,大多也是脾胃虚弱的原因。最好能及时调理脾胃。

3、 饮食减少:饮食的问题,反倒容易被我们联想到脾胃虚弱上去。因为脾胃为“仓禀之官”,任何饮食都必须经过它们处理。它们有点虚弱了,自然就会在饮食上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凡是饮食减少、食欲变差的情况,都意味着脾胃虚弱的开始。而饮食减少,气血生化的原料也会不足,因此,饮食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气血虚弱。所以,如果经常有不想吃东西,或者进食后肚子闷胀不舒,大便稀溏或干结之类的问题,最好也别忽视,有可能也是脾胃虚弱的问题。

那么,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呢?

关于脾胃虚弱的调理,历代医家有大量的健脾的方法。如何在海量的健脾方药中,选择适合自己切身情况的,也是很有讲究的。

比较少被人提及的,就是结合中草药的“性味”,将健脾分为三个层来进行,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1、“淡”味养脾:

“淡”这个味道,并不在中药的“四气五味”之中,而大多数本草却又有“淡、涩”两味。什么叫“淡味”,咸味浓度不够,我们叫它“淡”,甘甜不够,我们也叫它“淡”,辛辣之味不够,也可以叫做“淡”。所以,淡味实际上就是中药五味的“弱化”而已。

淡味的中药,一般都有淡渗利湿、甘淡养脾之功。最常见的就是茯苓、薏米、赤小豆等等。相对来说,淡味的中药,健脾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强大,但很少造成机体本身的阴阳偏衰。因此也就适合脾胃虚弱的轻症、更长周期的进食。

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的药食两用之物,大多可以归属于“淡味”。实际上,我们的稻米、豆类,基本也是性味甘淡的,所以才能当作主食而不会引起身体本身的偏盛偏衰。

比如茯苓糕,就是很常用的淡味养脾之品。进食过茯苓的人都知道,茯苓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气味,也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淡味养脾的层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层次的健脾,以轻症更为适合,但可以较长时间选用。

2、甘温健脾:

在四气五味里,甘味入脾,是和脾最为“亲密”的一种味道。我们熟悉的能健脾的中草药,很多都是甘温之性。一来甘味入脾,二来也有脾喜燥恶润的原因。

甘温健脾的药食,大多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之功,最出名的莫过于四君子汤。其中的人参甘美微寒,白术苦温辛燥,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甘温调和,四者配伍,白术平衡了人参之寒,茯苓淡化了白术之燥,甘草调和诸药,也就化为甘温健脾之名方了。

当然,甘温健脾的药食还有很多,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等,基本属于这个范畴。我们可以注意到,甘温健脾的层次,最明显之处就在于能“益气”,或者说能补气。同时,所运用的中药,可以有寒凉、有温热,但经过主辅佐使的配伍,已经没有了寒热偏颇,代之以甘温缓补。这是调理脾胃虚弱的第二个层次,适合脾胃虚弱比较明显的证候。

3、辛香醒脾:

这个层次其实最好理解,也是我们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因为脾主运化水湿的缘故,脾胃虚弱之后,很容易滋生水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重。脾和湿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脾虚可以滋生水湿,水湿过盛又会引起脾虚。

因为水湿之邪是一种阴邪,内经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之说。其中的“粘滞”,就是一种“粘稠”的性质,容易引起冒闷。通俗点说,就像我们戴口罩,干燥的口罩很少影响呼吸的顺畅,如果在口罩洒了水,透气性就变差了。

辛香醒脾的药食,主要以性味辛香为主,比如藿香、砂仁、豆蔻、石菖蒲、佩兰等等,著名的名方有藿香正气散、香砂六君子汤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明显的芳香气味,性味上大多偏于辛温。

所以,辛香醒脾更适合“有湿气”的脾虚。无论是脾虚生湿,还是水湿困脾,唯有辛香醒脾之法才能唤醒脾之健运。就像烘衣机烘干衣服上的水份一样,辛香醒脾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可以把辛香醒脾当做健脾的第三个层次。它更适合脾虚伴有“水湿”的情况。因为大多性味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损阴津,需要避免长时间大量选用。

总之,脾胃虚弱的人,气血也常不足,这一点我们都比较了解。本文主要介绍健脾的方法,尤其侧重于从中药“味”上来区分。上述三个健脾的层次,脾虚的人可以对照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