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用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在日内瓦,见到了离别十三年的父亲

 历史解密坊 2020-03-04

对于杨振宁的大名,很多读者都如雷贯耳,他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然而在当时,如此伟大的人物想见自己父亲一面却比登天还难,好在最后,杨振宁找到一个好办法才见到父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亲叫杨武之,他是一位数学家,先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授。1944年,22岁的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于次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哲学和物理等专业,最后在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与其他赴美留学的青年一样,杨振宁也打算毕业后回国报效祖国,但谁知在这节骨眼上出问题了。

当时,“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结束不久,世界各国都还是满目疮痍,但“冷战”(美苏争霸)却又接踵而来,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血拼,但美苏两大阵营却都是剑拔弩张的姿态,刺激着世界各国敏感的神经细胞。如此一来,在冷战是形势下,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工科类留学生)就禁止回国了,因此杨振宁的回国计划也完全泡汤了。

既然回国受阻,于是杨振宁就留在了美国学习和生活。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家人的日子还可以,但对于杨振宁来说,他却无比的想念和担忧远在祖国的父母。一直到1957年,杨振宁因科研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瑞士的日内瓦出差几个月,于是杨振宁灵机一动,既然自己不能回国,父母也不能来美国,何不在日内瓦团聚呢?

杨振宁几天之后,经过一番考虑和规划,就给父亲发了一封电报让他去日内瓦。杨武之收到电报之后欣喜万分,其实他这些年也都期盼着能和儿子,以及还未谋面的小孙子见上一面。不过,杨武之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在办理出国手续时,也费了好大的功夫,但最后总算好事多磨,成功拿到出国护照和日内瓦的签证。与此同时,杨武之还为儿媳妇杜致礼带去了一封家书。

1957年6月,杨振宁携妻儿先到了日内瓦,6月中旬,杨武之才顺利抵达日内瓦。算算时间,杨武之父子两已有13年未见,而杨振宁看到苍老了许多的父亲,也几近哽咽而说不出话来。在日内瓦期间,杨武之对杨振宁说了许多国内的局势,并且也十分期盼着他如果有机会能回到祖国,同时也把亲家的情况都和杜致礼说了一遍。除此之外,杨武之的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小孙子逛逛公园,享受当下最美好的天伦时光。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到8月底,杨武之签证的时间也到期了,因此他也就不得不告别杨振宁回国。在回国的头天晚上,杜致礼在家做了一顿丰盛的中式晚餐,而且大部分的菜都是杨武之带来的家乡特产,也让杨振宁品尝到了故乡熟悉的味道。临别前,杨振宁特意买了一盆紫罗兰花,然后一家人以紫罗兰为背景照了一张全家福留念。另外,杨武之还为杨振宁写下了一句话,即“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并且此后杨振宁在很多次的演讲中,也经常会提到这句他父亲的拳拳教诲之言。

1971年,随着中美之间的关系日渐缓和,杨振宁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回国探亲,并与家人小聚了一次。再后来到2002年,杨振宁才得以回国定居,也算是实现了他父亲的夙愿。而杨振宁回国后高屋建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和进程,以及清华大学物理学科的教育水平,实现了一个科学家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