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估和成长

 chrien 2020-03-04

4月底公布的资管新规,导致了分级A大涨,分级B大跌,以折溢价最甚的150022,150023为例,22在5月份大涨了21.08%,为22历史上第一涨幅,而23在5月份暴跌了41.67%,也是23历史上第一跌幅。22一个月不到涨了那么多,按理说持有者应该高兴吧?大部分持有者确实高兴,但还有不少长期做分级A的持有者并不高兴,因为这是最后的晚餐,把过去长期能得到年化8%甚至通过低折、轮动等手段得到更高收益率的机会在这一次就给消费掉了。

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些相对安全的套利机会确实是一个个在离我们而去,比如2006-2007年的大折价的封基、2014年的可转债、2015年下半年的分级A等等,但这些机会其实是以前期的熊市作为代价的,比如说2000-2005长达5年的熊市,才导致了封基折价高达50%,2011-2013年不断下跌的可转债,才导致了2014年可转债的大牛市,而2015年上半年分级A的大跌,才迎来了2015年下半年分级A的大涨。

这些可以看做是套利的机会,其实无一不是过分低估导致的,就那封基来说,正因为有2000-2005这5年的熊市,再加上当时封基的种种诟病,才会有近50%这样如此高的折价率。我的“持有封基”的网名,也是来自于2007年靠满仓封基获得了180%的高收益,今天很多人在叹息这样的机会一去不复返。关键是在当时当地,我们是否会觉得低估的有价值。比如现在我们看只有几倍PE的银行股,有人觉得因为银行的ROE每况日下,又不断从市场上融资,并没低估;也有人认为和历史数据比,银行是难得的低估的机会,至于谁对谁错,只能过几年后才知道。

至于低估和成长,到底哪个好,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假定有A公司和B公司两家公司,A公司的ROE只有3%,B公司的ROE高达30%,两个公司每年保持固定的ROE不变,为了计算简化起见,假定所有的利润都增加到所有者权益的合计中去了,那么A公司每年净利润的增速也是3%,B公司是30%。显然在同等条件下,A公司的PE肯定要低于B公司。我们假定A公司的PE为10,B公司的PE为50,那么5年后,假定股价不变,A公司的PE将下降到10/(1+3%)^5=8.63,而B公司的PE将下降到50/(1+30)^5=13.47,虽然A公司的PE在5年后依然低于B公司,但B公司PE的下降速度远远超过A公司。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喜欢低估的可能还是选择了A公司,而喜欢成长的可能选择了B公司。在量化面前,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我个人觉得,在整个市场的盈利情况转好,市场越来越有效的情况下,可能还是偏重成长会更加适应这个市场,今年高ROE板块如医药、大消费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