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游记1:大都会博物馆

 灯下悦读 2020-03-05

1月17日,终于在酝酿许久后踏上了去美帝的旅程,26号顺利返回。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出国的原因,感觉一切都非常新鲜,旅途中的感受很多,想法也很多,于我而言是很重要的经历,因此很想要写点东西,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次本来是打算去看在西雅图读书的男朋友,对于要去哪里玩并没有什么概念,印象中觉得美帝好像除了各种各样的大学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地方了,后来才发现这个印象真是有点浅薄……由于我和男朋友都不会开车,很难自驾去看一些自然风光,而且很想去的几个国家公园,这个季节都不是最佳旅游时机,有的甚至会关闭,所以最后,男朋友提议去纽约逛一下城市,他特别想去大都会博物馆(MET)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虽然一开始我并没有很期待,总觉得博物馆没有什么可逛的,不过后来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泡在博物馆里,确实是一场视觉盛宴了。

首先是大都会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是个周末,另外加上本来就是游客聚集的地方,人非常多,不过刚进去之后的大厅一点也不会因为熙熙攘攘的人而显得逼仄,反而更显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殿堂般的气度,很高的拱顶,从二楼也可以直接俯视大厅。

大都会售票和导览大厅

说起海纳百川,大都会确实做到了,从古代到现代,欧亚非美澳几大洲的文化碎片和艺术品,在这里都能看到,让人非常兴奋,最开始跟着两位志愿导览员讲了一部分馆藏的精华之后,感觉想看的东西太多了,忍不住冒出了那种“要是能住在这里就好了”,有意思的是,后来有其他去过大都会的小伙伴告诉我,她也有类似的想法。

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像
罗马雕塑大厅(来自男朋友的吐槽:有喷泉的地方就有人投硬币)
罗马雕塑大厅

让我觉得特别兴奋的一点是,在这里,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作品,会被安排在最适宜欣赏它的环境中供人欣赏,或者是被嵌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例如,这些罗马雕像,被放置在一个仿罗马建筑风格的庭院里面,有喷泉,有四周的长廊,顶部可以有光线射进来,地砖还特意选用了马赛克式的,虽然没太听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环境最有利于欣赏罗马时期的雕塑(好像跟光线有关系),不过能够如此费心的将一件艺术品安置在适合欣赏它的环境中,也算是对艺术品极大的尊重了。

法国系列
法国系列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感受不同的文化之间强烈的对比,加以区别和辨识。看法国区的时候,就能从家具的边框细节、吊灯、装饰物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奢华。看美国区的时候,好像就会有一种简洁的严肃感,虽然在家具类型,室内布局等方面,欧洲那些国家已经比较接近了,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很明显的差异,如何从细节中捕捉造成这种差异的元素,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建筑,典型的包括印度、埃及、中国等,当我们进入印度展区的时候,男盆友和我会不约而同会心一笑说:“可以,这很印度”,然后去慢慢品味究竟是哪里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我们还看到几个不太熟悉的文化风格,比如阿拉伯、伊朗、秘鲁、非洲等,也算是涨了很多见识。

埃及都铎神庙,据说是埃及为了修水库整体将遗迹迁到美国的
都铎神庙
在大都会看到了中国的苏州园林,超级兴奋


苏州园林
这是一处阿拉伯的文化区,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感觉阿拉伯文化和埃及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元素,比如这个兽身人面的守卫神,还有墙上的侧身人像
一个专门陈列铠甲和武器的展室,这是一个非常华丽的铠甲
男朋友最喜欢的各种剑,手柄部分我觉得非常华美
各种各样的枪
这是一块巨大的伊朗地毯(还是印度的,忘记了……)

在大都会看的最津津有味的就是15世纪一直到18世界的欧洲画展了。看到了很多原来历史书上出现过的绘画作品,也看到了很多名家的一些没有见过的作品,以及更多完全没有了解过的作家的作品。听讲解员讲述一副画妙在哪里,在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慢慢的去体会一副乍一看觉得索然无味的作品中值得慢慢鉴赏玩味的东西,感觉也是很神奇的一番体验,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巨幅作品-拉瓦锡和夫人,原来在历史书上见过,感觉辨识画中的人物也是有乐趣在其中,当发现画中的人物是熟悉的故事人物或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时,会有一种“aha~”的感觉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梵高和莫奈两位画家了,在我看来两位画家的作品辨识度极强,当然也许是因为个人爱好,所以极容易从众多作品中将他们的作品辨识出来,那些对于我来说没什么感觉,难以记住的作品,或许在喜欢的人看来,大概也是有很强辨识度的吧。最喜欢梵高作品浓郁的色彩,和充满个人情感和想象的表现方式。而莫奈则是色彩明丽,意境朦胧,看莫奈的画多了,会让我想到中国的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似乎并不传递深邃的道理,也不试图揭露什么现实,只是创造出一种淡然的意境,让观者体会自然中的美,纯粹的对美的追求,仅此而已,至于是否能从中悟出更深的禅意,还看观者个人吧。

梵高著名的四幅静物之一,玫瑰
梵高静物之二:鸢尾花
梵高静物三,这幅好像见的不太多
莫奈-睡莲之一
莫奈-睡莲之二
莫奈-田园(名字其实忘记了……)

我们第一天大都会还没逛完,就已经决定第二天还要来一次。第二天,我们主要扫荡了一遍第一天没看过的展区,重点看了一下我想去看的日本展区和男盆友想去看的米开朗琪罗特别展。在日本展区看到一个非常精美的雕塑,是一个用大大小小的玻璃球制作的鹿型雕像,大小不一的透明玻璃球,显得整个雕像晶莹剔透,非常别致,给人一种神圣纯洁的感觉。

令人惊讶的是(至少我单纯看到这个雕像而不听讲解时完全猜不到),这个雕像里面其实是有一个鹿的标本,也就是说,这个雕像里面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生命,用非正常甚至有些残忍的手段,将生命之美凝固在透明的玻璃球中,这一真相让这个雕像给我的感觉瞬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印象深刻。

男朋友则对于米开朗琪罗的特别展颇有兴趣。一开始我并没有特别期待,一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这次特别展并没有很多成品,大都是米开朗琪罗的创作雕像时的手稿,因此一开始并没有认真看,不过后来,男朋友告诉我,他觉得非常触动的一点就是,米开朗琪罗一直被认为是与达芬奇、拉斐尔起名的文艺复兴三大家之一,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他出名的作品,但是在看这些手稿的时候,却能让人有这样一种领悟,大师在完成一件杰作之前,也经历了反复的、痛苦的斟酌推敲阶段,或许在画了又画改了又改中苦苦寻求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而那个过程是漫长而难产的,这样的领悟让我想起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老师说的:“咨询是一门手艺活,所有的手艺活都是经过不断地锤炼,随着时间慢慢增长的。”这样的领悟某种程度上能给现阶段的我一些内心的平静和前行的力量。

米开朗琪罗手稿1
米开朗琪罗手稿2
米开朗琪罗手稿3-完全是未成品,不过可以看到他对人像的斟酌过程
米开朗琪罗手稿4

还有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东西~

一个很像伏地魔的雕像~特别是缺损的鼻子那块
某画家画的静物,我喜欢的地方是右边那朵最大的红色月季,感觉能用画笔画出丝绸般的质感,也是很神奇

逛大都会的时候,我们跟了两个讲解团,不过因为语言的原因,感觉很多地方听得半懂不懂,看文字解说也很多时候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常常拿出手机查个半天然后发现查不到,每到这个时候就特别懊丧,会有一种想要好好英语的冲动。另外,逛完大都会,会有一种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的愧疚,和渴望了解更多的强烈愿望。男朋友说:“在一个有很多博物馆的地方真是很幸福的事情啊!”或许这次旅行之前,我不会感同身受,但是逛完大都会之后,我却深以为然,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带你穿越时空,领略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让你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且在庞大的文明面前,保持谦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