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宇慧评《从汉城到燕京》︱迢迢千里:朝鲜使者看东亚世界

 芸斋窗下 2020-03-05


从汉城到燕京:

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吴政纬著

━━━━


文︱陈宇慧


中文世界里对朝鲜朝天使、燕行使的论说,十余年来跟着葛兆光、孙卫国诸师长的学术论集出书,以及多种国外中国研究专著的译介引进,可说蔚为大观。这种研究进路,对传统的中国中心主义之另种单方面消极影响,是一种很好的补足。台湾大学吴政纬博士的《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一书,又填补了通俗学术读物中的这一空白。


本书的容身点和首要视察对象,是燕行使团的成员。坊间该范畴的汗青著作,平日会从留下了文献的使团官员、朝鲜士医生作为切入点。然而作者却没有止笔于此,相反,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多数处。


首先,他的视察视角下沉到了使团中的“下人”,例如他多次提到担当“马头”的得龙。透过非精英的朝鲜视角,可以更真切地对明末清初中国的实际情状与此前朝鲜国内的诸种想象对比,传说和实际之间发生的落差则发生了转变。《燕行录》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士医生,显然只甘愿正视意识形态、“尊周思明”之类的话题,然而低阶的使役、马夫不会过多在意上层建筑,相反因为实际工作需要,必需直面明末清初的中国政治,这种落差显然会具体真切得多。同时,这些人并非如正副使那样平生中只能来华一次或多数次,而是频仍收支中朝边境,“熟知燕中事”,甚至能够与负责联系的清朝处所仕宦心照不宣地发生各类生意与往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伟大商机和信息交流渠道,甚至值得在国内经由托关系来争夺。囿于篇幅,作者并没能在这个条理充裕睁开——但显然,在微观层面行使更多角度重现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东亚汗青,这种工作值得更多中国粹者做下去。


其次,作者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同时呈现中、朝、日三个空间与维度。书中专辟一章,拔取了朝鲜人鲁认与姜沆的例子,设置在纷乱复杂的壬辰之役配景下。往昔学者总存眷宏观意义上的汗青更改、叙事款式,当然,近年来亦有国内学者注重到战争时代具体的人员往返所带来的谍报与信息流转(郑洁西:《跨境人员、谍报收集、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但这依然是从国度层面下手商议战事顺利与否的一种方式。而在吴博士这本书中,铺陈手法仿佛是一场话剧。作者在第二章离别介绍了两位主人翁的生平、所履历的奇遇、以及时代所发生的感情激荡。显然,对“皇明”和祖国心怀眷恋的两位朝鲜士人,不克容忍本身历久待在日本如许的“荒蛮之地”。清扫万难也要逃离的决心与毅力,恰恰解说“促橹如飞”奔向的“中华怙恃之国”何其诱人。


曩昔学者商议朝鲜“遵明”与“奉清”,往往从大义下手,辩通义与理,似乎就能解说汗青鼎革中思潮的转变脉络。这种理论提炼是十分需要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即滤掉了鲜活的例子,往往未能给人切肤之感。但在这几个汗青巧合中,作者之所以重点着墨,恰恰是要点出东亚他国的战乱中,“大明”的身影弗成小觑。无论是朝鲜士人遁迹日本的心路,照样在本地赖以生存的手段,抑或是偶然得知明使在日而掉臂一切登门相求,作者着意描绘从汉城望向燕京之“无前提的信任”,及其若何在具体的人生中示意出来。今人生活在宁靖盛世,怕是绝难出于这种“生”“义”两难之境,是以无法亲身体味到人生升降、命运作弄间的选择之难。但这两个故事之所以选择巧妙,恰恰是因为一切浓缩于一人之命运,却又在壬辰大战的“大事件”之后铺陈开来,堪称“一小我的史诗”。而明清鼎革、东亚主导权易手的大幕,恰恰是每小我的史诗构成的。若是再对比国内已经选介的朝鲜赴日所谓“通信使”所遗文献,也恰能感触到当此之际“中华系统”对于外邦的立场,堪可与本书中所选人物表情互相映射。作者选例精当,读来扼腕,最后的点睛之笔也讲出了未能尽言的余绪。


第三,以小见大的落脚处。即使讲好了一个个“朝鲜故事”,文章的脉络毕竟照样指向了学者们频频叩问试答的大问题:“何处是中华?”在这个问题上,吴博士的这本书未有也未必需要有新的创见。前辈学人如葛兆光师长,在《想象异乡》中早已指出华语世界中对燕行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吴博士的作品虽非严厉意义上的学术著作,然而人文眷注和史料选摘两方面已可堪补足前人。我感觉更妙的是,他最后点出了朝鲜在“事大交邻”过程中之进退犹疑,实则是因为在反思自身。曩昔前辈学者商议明清易代之际李朝“小中华”的自我定位,往往是集中于中朝之间何为正统的认知差别,或许域外文献与国内记载的差别。本书作者却稀奇注重到,鼎革之后,朝鲜思潮反而“走向了内涵”,从新塑造和写作本身的汗青。反思的究竟,作为参照楷模的“皇明”其实也不再是标尺,而成为了竞争敌手,是“谁更能实现中华正朔”这场竞赛的同场竞技者。作者有别于其他学人,点清楚区域系统中秩序的新转变,就使这本小书拥有了别样的色泽。


稀奇需要提到的是,本书的方针读者除了专业范畴内的同仁,显然还为一样读者作了番考虑。文中凡直接引用古籍处,悉数做现代汉语的翻译。同时书后还附有首要登场人物小传和逾百种参考文献的列表。这种治学和写作的心态,在今天过度注重所谓尺度“科研功效”数量的大潮之中,是非常值得感佩和尊敬的。


本书作者吴政纬生活在中国台湾,与近四百年前的朝鲜士人有着时间、地舆、认同的差距,但却没有居高临下地检视过往史料,其论述和思虑始终怀着暖和的共情,将文献背后活生生的前人从新拉回读者的视域中,值得鼓掌赞美。跟着国内接踵整顿出书朝鲜燕行/朝天文献、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越南华文燕行文献等,如许的材料越来越多显现在华语世界的学者眼前。除了能让更多同业有机会接触“域外看中国”的视角,我也等候着他们进献更多的作品——不单具有严谨的史料组织,也有深植的人文眷注。究竟大时代风云之下,每一个别在命运流转、际遇悲喜的履历中若何熟悉本身、熟悉世界,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汉城的“彼处”到燕京的“此地”,迢迢千里,其时如斯,今日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