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昵称53837048 2020-03-05

伴随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即将走到我们面前。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

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春意渐浓。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复苏,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

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惊蛰的由来、传说、民俗、节气养生以及带给当代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一、节气惊蛰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伴随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即将走到我们面前。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

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春意渐浓。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复苏,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

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惊蛰的由来、传说、民俗、节气养生以及带给当代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二、惊蛰简介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惊蛰,古时最早叫做“启蛰”。惊蛰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3月6日左右,太阳达到黄经34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地下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

当然,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故惊蛰的自然气候特征表现,也是由南向北逐步实现。

  • 中文名:惊蛰

  • 外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

  • 别名:启蛰

  • 所属季节:春季

  • 时间:公历3月5—6日期间

  •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345度

  • 气候特点:春雷乍动、雨水增多

  • 代表寓意:天气回暖、生机盎然

  • 农事活动:开始春耕

  • 惊蛰养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三、惊蛰三侯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古人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

惊蛰的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便是桃花盛开的意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仓庚,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鹂鸟;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鹰化为鸠,鸠其实指布谷鸟。《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说的就是这种鸟。仲春之时,天空尚不见飞翔的雄鹰,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即到了秋天,鸠再化为鹰。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世间万物变化消长的一种朴素认识。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四、惊蛰神话故事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周礼》云:“惊蛰,……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这一节气,与打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人也在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雷神的形象。

今年的新冠疫情,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也让国际社会对雷神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也希望惊蛰的到来,加速我们对于疫情的控制与消灭。

惊蛰始于雷,所以古代民间,在惊蛰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雷神画像,摆上供品,或去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

说到雷神,也叫雷公,这个神灵的形象从古至今还是经历了很大变化。最早的雷神形象,是“龙身人头”,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先民构建的这个龙的形象,和雷的声音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最早的雷神有个龙的身子也并不奇怪了。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到了汉代以后,雷神逐渐人格化了。东汉王充《论衡》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

当时古人认为,轰隆隆那个雷声,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这个雷公形象流传时间很长,唐代敦煌石窟里的雷公形象,大抵如此。再到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古人在构建神灵形象时,喜欢把世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愿望加入其中。比如大家都认为夫妻和睦是好的,于是古人们就给很多神安排了“对象”。看着雷公没人陪,于是设计了电母。电母的形象在典籍中出现,比雷公要晚得多。《宋史》中记载当时的仪仗队里有“雷公电母旗”;到了《元史》里记载比较详实:电母,是一个绣衣、朱裙、白裤,两手运光的巾帼英雄形象。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五、惊蛰民俗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1、祭白虎化解是非

我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故古人在惊蛰当日,会手持清香、艾草、石灰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千金月令》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意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上述习俗也是“打小人”的前身,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寓意驱赶霉运,祈求吉祥。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3、蒙鼓皮

惊蛰之惊字,源于春雷阵阵,万物惊醒。春雷是阳雷,乃天地间最刚硬之正气,有驱邪灭凶之功效。

古人认为,打雷是雷神在天上敲鼓,故民间会在这一天蒙鼓皮,以表达对雷神的敬意,同时也祈祷新的一年诸事皆宜,不被凶邪侵扰。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4、惊蛰吃梨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万物复苏,应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惊蛰时节,气候回暖,人们很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民间称之为“春困”。远离“春困”,人们通常会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加强锻炼。

惊蛰时节,阳气如惊雷欲出,自然却春寒料峭,阴阳斗争最易削弱正气而致病。同时,天气趋于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期间,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成了人们比较普遍的做法。梨是这个季节最好的选择,味甘汁多,润肺去火,惊蛰吃梨也是一些地方至今保留的习俗。

六、启示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惊蛰,惊醒的不只是地里的虫子。

依农时而论,中国劳动人民视惊蛰为春耕起始。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都表达了惊蛰对于农忙的重要性,农民一年的辛苦劳作开始了。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对于当代人而言,寒冷而蛰伏的冬季已经过去,伴随着阵阵春雷,我们也该打起精神,奋力开始新一年的奋斗了。同时,惊蛰两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当“蛰”则伏,当“惊”便起,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1、 时机未到,学会蛰伏

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人不与大势抗争,把握住时机,顺势而为,才能迅速崛起。如果不在风口上,那就要懂得蛰伏,默默修炼自己,等待变化。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形势不明朗时,行动就是妄动。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君子要效法“龙”的精神,在时机不成熟时要懂得收敛积蓄;但如果只是消极地等时机,等时机来了,也没有腾飞的可能。

《管子》曰: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惊蛰 | 历经蛰伏,迎来新生

2、 时势一到,惊而奋起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默默蛰伏,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

惊蛰一到,蛇虫惊醒,草木发芽,积蓄一冬的力量,马上爆发出来。萧索的冬日,不出几日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菜根谭》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蛰伏是一个积蓄势能的过程,磨砺好心性,提高能力,时机一到,必然高飞。

汉代桓宽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如果现在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就尽管蛰伏,那正是为日后的腾跃做准备。

顺乎天时者昌,惊蛰时节万物惊动,各逞风流。此时,便是一年奋斗的开始。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