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界的生物醒过来,人间的每一条生命也醒过来 | 今日惊蛰

 相逢是首歌19 2020-03-05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疫情浓云下悄然来至,带着不可抗背的向荣的自然规律,如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俨然也是万物复苏的兆象。

关于惊蛰,除我们容易想到的雷雨、惊虫、农耕,还牵系诸多古老的民俗世风,如苍龙七星、龙抬头和睡狮论。而惊蛰千百年来的叠覆,也仿佛告知我们自然世界的法则是时间奔赴向前,人事可能无常,但春天一定会来。

无论如何,但求如学者余世存所说的,在惊蛰节气,人该学会如蛰虫般听见、听懂天地间的滚滚雷声,不装睡、不昏睡、不贪睡。这也是一种不辜负了。

时序到了3月初,即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的位置,这一时间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北半球气候温暖,许多地方都播种了,人们盼望收成好。先民们观察此时的现象,如气候、自然界的生物活动跟收成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这时候出现了电闪雷鸣的情况,那么这一年肯定会丰收。“春雷响,万物长!

更有意思的是,大自然千万年的演进,使蛰伏在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都知道此时该露头了,温暖的气候、地上的春草都可供其生长。“春雷惊百虫”,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一节气非常有意思。二十四节气多跟自然现象、人们的自然感受、农作物种植等相关,但这一节气是跟人们观察到的生物活动规律相关。在细心的先民看米,这一时节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发令枪一样。这一枪在天地间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这一节气最先叫“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日本至今仍用“启蛰”这个名称。汉代为避皇帝讳,而改为“惊蛰”两个名称不同时期都曾用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以前,惊蛰与雨水节气有前后顺序不同,这也说明汉代前后,中国内陆的气候、物候有微妙的变化,使节气的命名一度颠倒。

从大时间序列来看,惊蛰节气的顺序在汉代后的调整符合了天地之数,天地阴阳的组合里,惊蛰必然在雨水之后。先民则观察到,此时跟农历的二月二日经常重合,不仅大地上的小昆虫们都醒过来了,就是冬眠成为潜水(潜龙勿用)的龙,也在此时抬头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就是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苍龙七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这以后的“龙抬头”,每天都会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龙抬头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龙抬头因此也成了一个节日,龙抬头节又叫春龙节、农事节、春耕节,等等。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者纷纷仿效,周朝甚至定为国策,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伏羲

龙抬头节有不少风俗。如开笔写字,让孩子开笔写字,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知书明理;如剃龙头,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还有怕龙虫偷懒,不愿意出来,就用烟火熏虫,《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人们把这一天叫熏虫日,从院子各处一直到室内都点上熏香,有缝就插,大部分虫子从二月二开始动弹,这些粮食虫、蛀虫均属害虫,熏过之后可以不遭或少遭虫害。

当然,更重要的是求龙王降下春雨。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只不过,这一节气的春雨跟雨水节气的春雨有所不同,这一节气的春雨是当之无愧的雷雨。在大时间序列里,惊蛰节气的天地阴阳数比例为上雷下火,即雷火卦。

人们观察到,雷雨过后,种子纷纷从地里伸出芽来,疯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雷雨发庄稼,人们甚至观察到,有了雷雨,豆苗等农作物都长得疯了似的,秋天肯定丰收。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食豆令人肥,多食豆类使人丰满。这种天地人的合一之象被人们捕捉到了,此时的命名就是满山的豆荚,是谓豐,即简体字丰。雷火卦因此命名为丰卦。

现代科学证实,当电闪雷鸣的时候,产生的闪电能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又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产生的二氧化氮溶于雨水形成硝酸,并随雨水进人土壤,形成容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达到给农作物补氮的效果。据统计,每打一次雷,总有一吨到两吨的氮化合物会随着雨滴落到地面。这当然会有效地增加土壤的肥沃度。这样的量,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化工厂一天的产量。

更为奇妙的是,植物或农作物似乎知道此时会有雷雨一样,雷电也似乎知道大地需要它们一样,中国的先民称此节气为“惊蛰”,是对天地自然的精准命名:到这个时节开始有雷,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受惊而苏醒过来,结束了冬眠。惊蛰是气温迅速回升转暖、越冬作物返青和春夏播作物备耕工作的重要时节。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肥地,好比蒸馍走了气。”“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节气给予我们的道理在于明而动,如雷之盛大,如电火之丰美,而不能偷懒、偷奸耍滑,或昏昏沉沉、自甘沦落惊蛰不仅是要自然界的生物醒过来,也启示人间的每一生命要醒过来,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如果长久地昏睡,那就是不道者,违背天地之道。

近代以来,中外有识之士都看出,中国社会是睡着的。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有人也称赞梁启超:“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一代代的中国人仍苦恼于国家、社会、人心的酣睡,像廖仲恺等革命党人甚至以梦醒为孩子命名,胡适和更多的中国人则“挟外人以自醒”,胡适在《睡美人歌》中开篇即云:“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鲁迅更有世纪之问:“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到了当代,更有年轻学人断言,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睡狮猛醒图

 当然,中国人更熟悉龚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代代的先行者希望唤醒人心。

据说嗜欲深者天机浅,那些本能生活的、那些沉溺于欲望中的人,与天地沟通的灵性、智慧是极为浅薄的,他们的一个表现就是贪睡。冬去春来,在惊蛰时分,那些装睡的人,那些昏睡的人,那些贪睡的人,他们未必听得懂天地间的雷声,未必明了天上雷公的愤怒。



  
编辑 巴巴罗萨
图片 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