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王安石千古登高名作,谁的更有哲理?

 江山携手 2020-03-05

为什么选择这两首诗来比较,一个是大家都很熟,二是同为绝句,又都算理趣一类,且同为咏山登高之作,不妨一比。

唐诗主情,宋诗擅理,同为散文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轼,也都很擅长这一路诗歌,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俱是此类名作,很多宋诗选本不会漏掉。到底谁更擅长说理呢?

先看王诗。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以一次登山的寻常经历,引出不平凡的感悟。诗人的志向是远大的,表达上既显豁又隐喻。登高俯视,睥睨万山,比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多从容大度。毕竟诗人宰相之职,自带气场。以后人的眼光,难免不带这样的光环色彩来看。而事实上,诗人写作这首绝句时,不过29岁。正是青壮之时,虽说这个年纪容易有一些呼风唤雨的豪情,但也极容易沦为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王安石这首诗好就好在壮志凌云,而含而不露。读其作品,你知道他有抱负和见识,但你同样能感到他用笔也很收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将眼前之景,胸中之意,和一种说不出的自信,以14个字道出,气势不凡又蕴含着某种可感的哲理。不愧传诵名句。尽管此时离诗人身居相位尚有19年时间,而宰相气度已经出来。诗人的性格,日后发达的命运,仿佛诗里已作了预言。

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庐山之姿,变化多端,提供了多视角下的庐山。已是议论。后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议论生发,化平常为奇崛,写出了传诵千年的名句。全诗通过稳步换景的庐山风光,又并不写景,纯发议论,而无枯涩生硬之感,全柰后两句的意蕴之丰富。所谓观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取其一端,主观片面,便草草下结论,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启示,不过众多诠释中的一种罢了。

我们来看两首诗。其实写法与诗的归属上,两诗就不同。王诗主要写景抒怀。全诗自带居高临下的气质。前两句为蓄势,明写山耸塔高,为后两句的精辟议论寻找依托。同样写山,王诗意不在山。而苏轼则是为写山而写山。不为抒情,不为言志。只说理。在李白写庐山的之外,别开一路。

两诗相较,同为哲理诗,显然苏轼的哲理性强得多。王诗更多在言志,展示的是政治家的眼界与心胸,哲理只是附带。苏轼则是典型的言理诗,最后两句就是为了说出一番似有非有的道理,涵盖一些或多或少的真知。无论写诗的出发点,还是呈现的效果,以及后世对两首诗的解读,苏诗的哲理性都要高于王。

王诗胜在格局、气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