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表明:一事无成的人,都是这两种样子

 使劲冲刺 2020-03-05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热门讨论:30岁时一事无成到底是什么感觉?

一个受到大家强烈认同的倾诉是这样说的:“当我出生时,我显然握着一手好牌,等我在三十岁的那一年,我却已经打了个稀烂,我几乎在人生的所有岔路口都错放了我的技能,现在我似乎做了一个无法停止的噩梦,没有人会推开它,连醒来也是遥遥无期,我真的想删除它,重新开始。”

一事无成,只是四个字,却不知道戳痛多少人是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害怕平庸,害怕一辈子无法翻身。在这个贩运焦虑的时代,普通人总是被意外利用,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研究表明:一事无成的人,都是这两种样子

01

习惯性无助

研究表明,患有习惯性无助的人更有可能被剥夺战斗精神,变得一无所有。

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动物电击实验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模型:由于动物在实验中不断受到惩罚,它们获得了一种无助感,即“无论它们做什么,都无法逃脱”。即使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在那里他们可以自主逃脱,当惩罚的信号响起时,他们甚至没有尝试的想法,只是本能地哀嚎和倒地。

此后,大量心理学研究被提出和证实。这些理论只说了一件事:相似的行为存在于人类之中,这是我们的“习惯性无助”,一种可能导致抑郁的潜在消极行为,它本可以采取行动扭转不好的事情,但却选择相信坏运气肯定会降临,从而放弃斗争。

具体来说,生活就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一个人会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也就是说,是我错了,而不是努力和过程本身。这种无助感会无意识地转移到其他场景,即使是在你已经擅长的某些领域。最终的结果是,你会坚定地相信你没有生命,并且不坚持它。你认为你不是什么都擅长。

值得每个人警惕的是,习惯性无助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如果你碰巧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你应该尽快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 相信个人努力与最终结果无关
  • 启动心理暗示和期望“你想要的结果不会发生,你不想要的结果会发生。”
  • 不想用任何更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打破现状。

研究表明:一事无成的人,都是这两种样子

02

无法走出舒适区域。

公众普遍认为的“懒惰”与心理和舒适区密切相关。它是指人的一种心理边界,是由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当人们呆在里面时,他们可以确保足够的舒适和安全。

事实上,心理学家从内向外将我们的心理状态分为三个方面:

  • 安慰:在我们熟知的领域,一切似乎都很熟悉。在这里停留能让人感到舒适和自在。
  • 伸展:少接触或不接触,在这里停下来锻炼自己,成长。
  • 恐惧:人们感到恐慌和恐惧的地方。在这里停留会让人感到压力和焦虑。

研究表明:一事无成的人,都是这两种样子

心理学家罗伯特和约翰在1908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舒适区的舒适感确实能让我们表现得非常稳定,但是适当地走几步并给自己一些压力或焦虑能让我们表现得更好,而这个临界点恰恰在我们的伸展区。

有趣的是,那些一无所获的人通常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沉溺于低级乐趣带来的舒适区,日复一日地画戏剧和玩手机。懒惰是他们用“普通而珍贵”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的完美借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