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爱读书那是你的事,请不要拿这个时代说事

 宣传推广专家 2020-03-06

文|尚官
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当今的人却越来越不爱读书。这是历史的误会,还是误会的历史?
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读书了,我不那么认为。我相信还有人在坚持,因为我看到了那个有着千千万读书人的群体。
如今产品越来越便宜,人却越来越贵;资源越来越共享,人才却越来越稀缺。文化越来越值钱,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最近出版的新书《山那边》,而是看到和听到一些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而找的荒唐的借口,既然在找这样的借口,那说明读书并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过去社会发展方式很粗放,只要有胆子就可以赚到钱,富人不需要学习知识,穷人也没必要学习知识,所以大家都不爱学习,“知识无用论”就是这样诞生的。
而如今只靠胆大蛮干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人们也发现知识需要提升,毕竟社会越来越完善,需要真本事才能挣到钱,所以就在这两年,大家对知识忽然如饥似渴。读书人一经崛起,远远超乎于常人的想象。


莫言曾说过:“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必须静下心来学习”。
“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这样的话想必大家都听过不少,也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忙,都去读书吧!
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个时代的人不读书了,我就应该不读书了。换句话说,读书并不是顺应潮流,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所以,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把你的书推荐给一个并不喜欢看书的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山那边》这本书从开售到现在,我从没有想着把它强推给身边的朋友购买来增加销量。我也没有必要自诩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就像我在自序里提到“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对于这本书的评价还是交给读者吧!”
到目前为止,书的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销售量却出乎我的意料,很多陌生人咨询仅仅是为了购书,甚是欣慰。当然也有少量身边朋友购书,应该是出于支持,在这里甚是感激,希望读了此书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与做人的意义,更希望此书能带给你们正能量与人生的启迪。
在我出书之前,就有人善意地提醒:现在的人谁还会看书?其实,我的心里很清楚,可能是因为从事新媒体行业的缘故吧!那些读书类平台,电商带货往往把一本定价七八十的书籍卖到百万千万的销量。所以,我很明白,很多人所说的现在的人不读书了,那只是他看到周遭现象而已。而新媒体、电商平台可以把中国这千千万爱读书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所以,把一本书推到这样的群体面前就足矣。

我不想去评论人们为什么不爱读书和为什么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只想在这里说说中国这千千万爱读书的人和有着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的人。当然,破除文学冷漠症,不是一两篇文章的事。读书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做到秉承内心、感悟人性。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是什么?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是什么?“快餐式阅读”,但是快餐式阅读,着重于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看似在读,却食之无味,弃之无聊,从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中。因为阅读的浅薄化,从而限制了视野,影响了理解,致使文字表达能力退化,甚至与父母、朋友、同事之间也少了语言的表达,乃至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情绪的松垮懈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电子书读百遍的有几人?背诵率更低。书中营养也如过眼烟云。这样的阅读严重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对于快餐式阅读,我更喜欢“正餐阅读”,正餐讲究健康合理的饮食,食用时细嚼慢咽,以利于营养的更好吸收。
一盏青灯,一卷好书,承载着千年文化沉淀,思索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说到此,还是聊聊纸质书的两大优点:一是易保存,买了就是你的。二是跨时间,可反复阅读,可圈点随意。电子书对视力损伤大,无法做到标记性阅读,有些工具还会有辐射。所以,电子书像路上的风景,纸质书更像家中的尤物。

在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社会结构将从“物质架构”向“知识架构”转变,未来我们已经不缺物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未来人们缺的是精神粮食,是知识型产品,唯有知识永远都是稀缺的,独家的。整个社会的心态正由浮躁趋于平静,对于阅读越来越重视了,而人性的深度哲思的力量,也正作为一种逐渐清醒起来的声音引起共鸣、滋润精神。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这是文学的感性魅惑力和丰富的情思蕴藏。
“文章千古事”,作为《山那边》的作者,自然希望自己的书给人哪怕一点小小的启迪,一点小小的触动,那也是用自己的文字影响了别人,影响了世界,对社会做了一份贡献,是一件幸福、骄傲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