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故事 学论语

 轮扁堂 2020-03-06

目    录

第一编

第一章 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  - 4 –

第二章  孔子的孝悌观以及对孝悌的论述       - 14 –

第三章 孔子的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仁的论述- 17-

第二编

第四章  孔子对智的看法和论述       - 33 -

第五章  孔子向善的观念和论述       - 42 -

第六章  孔子的交友观和论述    - 52 -

第七章  孔子立德的观念和论述       - 62 -

第八章  孔子对诚信和守信看法和论述    - 70 –

  第三编

第九章  孔子的另一核心思想恕的论述    - 79 -

第十章   孔子追求最极致的爱和对爱的论述  - 88 -

第十一章  孔子道义观和论述    - 97 -

第十二章  孔子对贤能的人认识和论述    - 105 -

第十三章   孔子认为行的重要性和论述  - 116 -

第十四章  孔子一生积极入世为政的态度和论述    - 124 –

第四编

第十五章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认识和论述    - 133 -

第十六章  孔子对士如何行天下的论述    - 143 -

第十七章  孔子对于祭祀的观点和论述    - 152 –

第五编

第十八章  孔子的礼制观和论述       - 162 -

第十九章  孔子对待君子之过的态度和论述    - 173 -

第二十章 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和论述     - 177 –

附录:

论云原文全部

孔子重要弟子弟子介绍

编者前言:

《论语》,从成书那天起,就不断有人讲解,讲解之余不免要做些文字注解,因年代久远,上古所做大多湮失。能查得到的、最早的可能是西汉孔安国的《论语孔氏训解》与东汉郑玄的《论语注》。后继朝代,均有代表人物,经学大师为之呕心沥血,写下了不少经义见解,为后世之学习留下宝贵的方法,或者为后人避开了歧路,幸甚。我们现在学习可以省些脚力,少走些冤枉路。有人在说论语的时候,要么大言不惭,要么一知半解,要么莫名嗤笑。最喜欢毛泽东主席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要亲自去读读《论语》,自己去体味自己去感受。一次关于读论语的聊天中,有人因为事先看过南师的《论语别裁》,便觉得自己有了一番先见之明,对于别人所议持否定态度,问及何由,却又颇为谦虚地说,因为看了南师的论语,受其影响甚深,故而不敢乱说云云。其实这不是做学问的或者真正学习者应该有的想法。以我的意思,你看完南师你说得论语是从南师那里得来的,你是南师论语,而不是论语。另外我们不要担心说错,我们应担心的是错了之后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更正。

那什么是论语呢?论语具体成书时间呢?《论语》名称的由来,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目的和方法,否则读得糊涂,记得糊涂,学得糊涂,那你学它作什么。对于前人在《论语》学习上的贡献,我们表示感谢,也会去看、去体味借鉴,但绝不能照搬。我以为前提还是先看《论语》,把《论语》读透,过目成诵,如有不通之处可以查字典和词典,在做解释。然后在放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去回味,还不通就去找不同版本不同经学大师或者理学大师的说法,进行相互印证,我觉得这才是做学问的本道。

所以学论语,首先要弄清字句,弄清词义在春秋时期的本来意思;其次尽可能还原语境,还原孔子和弟子们说话场景;再次要弄清《论语》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要了解春秋时期的生活状态,包括饮食习惯等。这样我们才能不出太大的笑话,在学习《论语》本身的路上才不会有方向错误。

本书试图用模式化的语言给读者或学习者一个思考方向,一个学习方法。我们选择了《论语》一部分内容,目的就是减少些学习量,多找一些学习方法。我们的模式如下:第一步骤故事正解,第二步用问题引出原文,第三步给出注释和语译,第四步解读对具体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第五步根据不同人的能力增补内容。《论语》总共二十章,四百九十二则。根据《论语》体例,我们设置了20章,每章有一个主题,尽量以《论语》原文为主,在每一节都以一个故事正解,引起读者的思考,从整体进行思考,而不是以孤立句子为阅读范本。

孔子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在春秋蒙昧的年代,一切靠武力的年代,孔子选择了学习礼,这个很冷的专业。而恰恰是礼的学习成就了孔子,所以《论语》开头就说学习,是符合孔子的思想观念。

说说孔子,我眼中的孔子,是变化的孔子,是流动的孔子。出身确实有点不同,不同在于父母年龄相差太大,父亲69还有的说法是66,而母亲只有16岁或者17岁。夫妻年龄差超过50岁。不过,这并不影响孔子的出生,如果非要说点不同,那就是幼年孔子大概3岁的时候父亲辞世,成为了孤子。这不是最惨的,失去了父亲的看护和势力,母亲和幼年孔子带上自己的兄长孟被正妻施氏所逐,回到了外祖家,就是曲阜,这个地方。可想见孔子的幼年生活是何其悲催。这并不妨碍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增长。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不得而知,就知道孔子好学,在15岁这一年,确定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先学习。17岁时,母亲颜徵在,不堪俗世操劳辞世而逝。在孔子最需要人生指明方向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孔子彻底成了孤独之人。春秋时期,生活环境很糟糕,不像我们当代的人,不愿意吃饭可以换种口味,可以在父母身边撒娇。孔子就算想撒娇,也无处可撒。他需要生存,如孔子自己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困潦倒,不做粗鄙的伙计,难以生存。同是在17岁这一年,孔子受到了人生第一次鄙夷和侮辱。季氏广招国中青年才俊,目的为了招揽人才。孔子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也是贵族。他应该受礼遇,受到重视。事实上,阳虎把持季氏家的迎接任务,在大门口,阳虎就把孔子羞辱了。孔子并没有得到想象中重视和礼遇。在孔子想做自己的人生主张的时候,得到的是兜头一盆冷水。孔子凄惶无助,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里,自我疗伤。到了19岁,孔子和亓官氏之女成婚。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成长到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另有说法亓官氏类似会巫术的儒人,也是一般的穷人。

孔子的好学精神,让他在蒙昧的春秋时期,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确实得到了不一般的能力,那就是礼的学习。这时候孔子广泛地如饥似渴地向国中名士学习,向各国的名人学习,他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学习过。正是这种学习,让孔子积累了大量的人生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以及古代礼制文化。这时候由于孔子的努力,得到了在国中为富户管理田乘之事,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做,这让孔子的名声也逐渐为人所知,并且得到了认可,最重要的是20岁这一年,孔子生了儿子,这对国家是好事,也得到了鲁昭公赏赐的鲤鱼,所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这一年,也得到了国家委任,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又做过乘田或者畜牧的小官吏。不论官职大小,孔子都能竭尽所能去做。

到了30岁,孔子的机会来了。因为此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集了,就需要懂礼制的人,而孔子的专业正是礼制。鲁国权臣孟僖子,在跟随昭公出使楚国,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受到侮辱回到家里一病不起,弥留之际留下遗言给自己的儿子,南宫敬叔和孟懿子,让他们向国中圣人之后孔子学习礼。孔子也就广开私学,最多的时候有弟子3000。这在春秋时期就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有想法的人都会拉拢孔子,所以孔子在鲁国的地位逐渐上升,以至于最后做了鲁国的大司寇。

孔子并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当他得到了高位之后,也会头昏。比如诛杀少正卯,这个事情做得的确有些假公济私。以至于后来一意孤行,不顾条件是否成熟,想削掉三桓,最终得罪了了所有的权臣和富人阶层,甚至鲁定公也失去了耐心,对孔子那套说教更感厌烦,加之齐国送美女瓦解了鲁国君臣的意志,最终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别寻他法。

孔子编著诗经和春秋,为后世学习范本。留下干净整洁的内容,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后世人们,能够学习正能量的东西。

纵观孔子一生,幼年和少年多磨难,独立支撑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年成名,个人势力和声名都达到了巅峰,有所建树;中晚年,儿子和爱徒,先后离孔子而去,这是何等的凄惶悲惨。

但是,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孜孜以求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的,孔子为了个人的理想,从未放弃过;在对待对手也从未心慈手软过;在对待年轻人教育上也从未怠惰过;在对待祖先的问题上从未含糊过;在对待家国人民上从未敢忘怀过。

你说孔子这样的人,应该一定称得上是一个有理想,并孜孜以求的真正而纯粹的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