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暗香盈袖xti2zp 2020-03-07

一、孩子为什么总是问这问那?

鸟为什么会飞呀?为什么我每天都要上幼儿园呢?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相信很多成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孩子稀奇古怪、无穷无尽、天马行空的问题,有时会词穷到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嗯啊嗯啊的半天也说不出话来。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叫自己就心慌,生怕再问出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别烦哈!不知家长注意到没有,你的孩子这时大概在3岁左右,也就是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进入中后期,逻辑思维丰富成长期开始了。此时,孩子大脑的信息储存量达到了一定水平,其逻辑思维由原来的信息复制逐步过渡到开始交换获得信息,语言外在表现也由“是什么”变成了现在的“为什么”。而基于好奇不断的抛出问题,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世界的不简单,且已不满足于表面化的观察,想要探究更深层次的奥妙。这是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开始,也是孩子“智慧”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看到这里,“心烦”不已的家长该释然了吧?

一百多年前,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曾对孩子的“为什么”有过精辟论述:“渴望知识的孩子,会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什么?——每一稍能满足孩子的答案,就给孩子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分别从各方面学到语言,把它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媒介。”

孩子的“为什么”如此珍贵,当他带着问题开始探求世界的“真相”时,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努力维持孩子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兴趣,然后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找答案。这一探索的过程会对孩子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培育期,与孩子共同享受探索新知的乐趣,帮助他们成为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二、孩子的问题都需要回答吗?

崔永元曾讲述过与女儿间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孩子3岁时,有一天突然问他:“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崔永元一愣,暗自思索着如何本着尊重科学、寻找真相的态度,给女儿进行了一番“科普”教育。谁知绞尽脑汁解释完后,他问女儿:“明白了吗?”女儿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可是,隔壁小强说他是从南方来的……”

相信很多成人都曾有过“崔永元式”的窘境,但可能会让你很失望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完美的标准答案。

哈佛大学一心理学家曾对此做过专门的调查分析:5岁以下的孩子有自己的提问特点,有的问题确实是想知道准确答案。但大多数时候,孩子只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成人说“哇塞!这个很有趣,我很好奇,我想继续探索它!”

世界上不少研究机构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统计数据显示,在孩子的提问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问题仅仅是表达愿望或寻求关注,而不是真的需要解答。比如“为什么要睡觉?我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成人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到了睡觉的时间就应该上床睡觉了!”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必一板一眼给出答案,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回应。

以上事实还启发我们:能否把准孩子发问的动机,对能否给出孩子满意的回答十分关键。聪明的家长通过对孩子的“为什么”进行分类,可以较好的区分需要回答与不需要回答的各种问题,不仅回答时轻松自如得多,还保护了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我们的搜集总结,孩子的“为什么”大概分为六类:生活常识类、情绪情感类、自然百科类、自身问题类、人生哲学类、环境约束类。现简略列出,以期对家长有所启发,并举一反三,自觉运用到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附表:见后)

三、如何回应孩子的“为什么”?

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的提问得到满意的答案,考验的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和教子艺术。那么,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呢?

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好奇心,切莫对孩子的问题回避或拒绝。

孩子不停地抛出“为什么”,是求知欲旺盛的一种表现。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应当以赞赏的态度积极做出回应,并适当进行口头表扬,如“这个问题问得好”“不错,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如此等等。这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为提出问题感到自豪。长此以往,孩子的求知欲也会在赞赏中进一步得到激发,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了,家长也应切忌以下三种错误(或不恰当)的做法:

①回避和拒绝。典型的语言是:“问什么问?!哪儿那么多为什么?!”“去去去!没看我正忙着吗?”。

②嘲笑或讽刺。例如:“妈妈,你知道吗?《小王子》这本书里说的猴面包树真的存在耶!”“废话,只有你这小笨蛋才不知道,猴面包树在非洲、澳洲、大西洋小岛好多地方都有!”

③把重复孩子的问题当成回答。典型的例子是:“妈妈,为什么兔兔喜欢吃青菜?”“因为兔兔喜欢青菜啊。”“爸爸,为什么冬天那么冷?”“因为冬天气温总是在零下。”等等。

其次,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要适当予以启发,千万不能“包办”答案。

“妈妈,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啦?”“6500万年前,一颗大流星撞上了地球,造成整个地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恐龙无法适应,所以就死光了。”

我们知道,求知欲是从提出“为什么”开始的,通过寻求和掌握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到保护和提高,而问题不断被自己解决的乐趣和满足感才是维持终身求知欲的关键。像上面的妈妈“秒答”孩子的问题,直接了当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是家庭版的“填鸭式”教育。这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办法的机会,无助于孩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慢慢的也就失去了求知欲,养成遇到问题就张嘴问人而不自己思考的习惯。

三是,当孩子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时,家长最好采用“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系统”中的“细拆分、多延伸”的培育技巧与孩子交互讨论。

例如:“妈妈,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你是从哪里听到这种说法的呢?具体是怎么说的?”(用问题引导孩子表达)

“……”(认真倾听孩子的描述)

“你觉得这种说法哪部分有道理,哪部分没有道理?你怎么看呢?”(聪明的父母要尽量少长篇大论,而是用开放型的问题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表达孩子自己的观点)

这样让孩子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保持孩子头脑的活跃度,更好地维持孩子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家长也能把握孩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四是、启发孩子主动思考,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

孩子:为什么树叶会变黄?

妈妈:你说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发现树叶是什么时候变黄的?

孩子:最近几天吧!

妈妈:对啊!前些天是夏天,夏天过去是什么季节?……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可以像这位智慧妈妈一样不断反问孩子,运用好“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系统”中的“千古一问”的技巧,启发孩子积极主动思维,让孩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对比、观察、汇纳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当然,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也许一个“为什么”解决了,还会生出许多新的“为什么”,但是,这些“为什么”会慢慢织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网,而这个“织网”的过程,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索的愉悦的求知之旅。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其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勤学好问。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孩子的“为什么”可能永远不会触及到爱因斯坦“相对论”这样伟大的问题,但是,又有谁能否认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不是来自看似幼稚甚至可笑的最初发问呢?让我们永远珍视孩子的“为什么”吧,让我们永远呵护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吧!而对于家长来说,无论是鼓励孩子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还是给予孩子满意的答案以及解决方法,其背后都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教育能力及教子艺术做保障。“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系统”作为家长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宝典”,进一步深化学习也是家长亟待补上的必修课啊!

附:孩子的“为什么”分类表

生活常识类

为什么要刷牙呢?

为什么要穿鞋子呢?

帮助孩子解决疑惑,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明确回答。

情绪情感类

为什么我搭好了积木,老师没理我呢?

为什么小朋友不愿意跟我玩?

这类问题的回答关乎着孩子的情商培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应好好回答。

自然百科类

为什么晚上太阳就不见了?

为什么树叶变黄了呢?

这类问题解答好,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

自身问题类

为什么楼下的奶奶说我长得不好看?

为什么大家都说我黑呀?

这类问题必须认真回答,因为关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关系着孩子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以及自信心的培养。

人生哲学类

人为什么会死呢?

我是哪里来的呀?

尽量化繁为简,不深入、不探究,针对问题回答后,可转移话题。可告诉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了。

环境约束类

我为什么不能看电视?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上幼儿园呢

在询问作出禁令或规则的原因,成人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应当执行。

作者简介:魏建华  男  山东高密人  现供职于潍坊樂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