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张发禄6ad0cxkx 2020-03-07

经略:筹划治理或要略的意思。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争封,古之制也。

方略:指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出自《荀子·王霸》:“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脩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

“经略”和“方略”是清朝时期,政府为求边疆的稳定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所采用的一种政策。前期对西部及西北部的回、蒙、维、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用笼络为主的方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鼎盛时,采用的是强有力的经略,以求达到巩固边疆,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清朝前期和中期采用的这些民族政策,对完善我国当今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民族政策产生的背景

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覆灭阶段,不管与当时其他国家还是与曾经辉煌的汉唐相比都差距甚远。清朝末期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桎梏,周边的少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里面虽然有晚晴的腐败和外族入侵造成的内忧外患,但在清代前期和中期,数代雄才伟略的帝王不断的开疆扩土,曾有过一个边疆巩固的强大帝国。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清代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朝代,因为满族是继蒙古族之后又一个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之后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而这就决定了清代必须要有一套比较完备、合理的民族政策,才能够有效的化解各种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另外,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端,所以清代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尤其是满族要如何采取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一个统治长达267年历史的封建王朝,清代前期和中期比较成功的民族政策,如对西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几个少数民族的经略,对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新疆地区的政策—平定边患、经略回疆

新疆地区在汉代开始就是被中央政府所管辖,到了清代前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被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以南的地区则被回疆占据。直到康熙到乾隆“老中青”三代人后才完全夺回整个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平定准噶尔部路线图

  1. 平定准噶尔之乱。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是一个历史非常久的过程。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历经数十年的征伐,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把叛乱镇压,最后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
  2. 回疆,是清代对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等民族聚居地的称呼。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大片地区,由于天山横在中间从而在地理上被分为南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清代文献中称为“回疆”或“回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兵征伐大、小合卓木并将其驱逐。
  3. 伊犁将军的设立和“屯田”制度的创制。为了稳固清朝对整个天山的统治,清政府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同时,为了筹措驻疆清军的粮食,设立了“屯田”制度。

清政府对新疆以及维、回民族的经略,几乎贯穿了整个清代的前期和中期。新疆地区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平和稳定,使维、回民族重新回到中国大家庭,其巩固的国防在以后的英、俄帝国主义殖民者入侵和渗透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蒙古民族的政策—恩威并施

  • 实现满蒙联姻

早在清军入关前,努尔哈赤为了能活动蒙古民族的支持,为入主中原创造条件,便与蒙古科尔沁部落实行联姻。从此,满蒙之间通过联姻,不但扩大了双方的交往,促成两个民族的直接融洽,并且成为了满族坚定的盟友,在一些战役中蒙古族起到了关键战略作用。

  • 设立理藩院,建立盟旗制度

清政府在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在蒙古设立衙门,后改为理藩院,专门处理对蒙古的事务,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某些蒙古势力“拥势自重”。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对蒙古进行了改革,实行军府制度和盟旗制度。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清代前期和中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策中最为成功的典范,其有力维护了蒙古地区长治久安的局面,实现了满蒙一家。而来自蒙古族的八旗起兵,更是直接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西藏的管理—因俗而治,从俗从宜

西藏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644年,明朝被清朝取代后,中央政府在西藏行驶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到请到中期,中央政府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有效的对藏政策。这一整套正常不仅影响了整个清朝,甚至到中华民国时期对藏的政策,都与清代的治藏政策有着极大的关系。

  • 对宗教领袖因俗而治

一直以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不但是西藏的宗教领袖,同时还是政治上的统治者,而这一套的体制正式始于清初。可以说,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的创制,是清代在继承前朝治藏方略基础上的成果发展。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清朝政府官员与达赖喇嘛

册封制度,始于五世达赖,顺治帝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时又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并延续到现在。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这里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为了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乾隆帝跟西藏商定了《钦定二十九条章程》,订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直到现今这个制度还在沿用。

  • 对民间信徒从俗从宜

雍正帝曾说:“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也就是说对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要尊重地方的风俗和习惯。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藏传佛教进行“利用”和“管制”的方略,不但体现在上层宗教领袖的控制上,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方面做得很到位。做到了尊重西藏信徒的信仰、尊重民间风俗,因此清政府得到了广大僧俗群众的拥护。

清代前期和中期治理西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和平解决了西藏的归属问题,并未动用武力征服。而西藏清末英国入侵之前,在清代前中期统治下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清代前中期在西部和西北部施行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内陆的交流,让内陆与边疆地区和平发展,所以清代的民族政策有着极深的历史意义。

  • 保障政治稳定

从清军入关到康乾盛世,清政府用了百年时间稳定了边疆,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中央政府采用不同的方略,在消灭了民族分裂分子的同时,有尽可能地采用怀柔政策,保护当地的宗教、风俗和文化成果,是的回、维、蒙、藏这些少数民族免于战火。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顺势而为、从俗从宜”的民族政策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使得我国西部和西北部边疆可以长时间的和平和安宁。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战略成果,即便到了清朝末期,面对列强入清,这些少数民族也依然处于中央政府的管控之下,这就是清代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的成果。

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 加强民族融合

从清代初期开始,中央政府就在维、回、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和文化上相互沟通,使得的原本莽荒与愚昧状态的西部和西北部边疆民族地区,在文明上有着显著的提升。

结语

清代前期和中期,是清代民族政策体系成形的重要阶段,而西部及西北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集体智慧的结晶。

清代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政策是清代统治阶段的意志、利益和认知水平在处理民族问题、管理民族事务上的集中表现。对少数民族的经略和方略上,清朝政府采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顺势而为、从俗从宜”的政策得到了显著的成果。

从整体上看,清代实行的民族政策切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因此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上取得的成果远超前代,并对后来的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