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大运河时空 2020-03-09

公元1636年,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后金政权在经历了20年的争战之后,在“主角光环”的笼罩下,将朱氏推下皇帝宝座,建立起了大清帝国。

为了顺利接管政权,使国家迅速正常运转,清朝在很多制度上是采取明朝的制度,史称“清承明制”。其中就有对国家行政区划的设置,也基本采用了明朝的省、府、州县制度。但是如果有人看明朝、清朝的直隶省(明朝直隶在本文特指北直隶)图的对比却发现,直隶省的北部却大不一样。与清朝相比,明朝的直隶北部、清朝承德府一带齐刷刷终结在了长城一线,边界离京城特别近,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明朝直隶北部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清朝直隶北部

明朝永乐皇帝靖难之役的“成果”

其实北直隶出现的这种状况在明朝最初并不是这样的。

洪武元年(1368 年)七月,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国家趋向统一,但北元残存势力仍时常威胁的边境以及政权。明太祖朱元璋连续、数次向北用兵,但由于蒙元游牧生活、作战的特点,仍不能够一举全部歼灭。为此,在夺取、稳定了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之后,就在边境地区分别建立辽东都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等都司卫所,构建起了边防基本框架。除了屯兵戍守外,还设置了九个藩王守边: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等九王。在这个时期的地图上,你会看到明朝北部边疆是“很厚很厚”的,和后来明朝地图一点也不一样。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明朝宣德之前的地图形势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他上台之后做的最主要事情就是“削藩”,在废除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五王等之后,把下一个目标指向了燕王朱棣。朱棣素有雄心大志,并且朱允文先期削藩也给了他充分的准备。他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取得胜利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

在他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做的一件事情,是最终导致明朝直隶的边界线在长城一线的原因。

九藩王守边的时候,北平行都司改为了大宁都司,宁王朱权就在大宁就藩。大宁都司主要是为了向北管理以及防御蒙元兀良哈的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南侧就是燕王朱棣就藩的北平都司,两地以长城为界。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了消除背后的后顾之忧,用计先是招抚了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后又只身入大宁都司裹挟宁王朱权及大宁诸卫南迁,将大宁都司迁到保定,其他卫所或改名或迁往他处。泰宁、朵颜、福余三卫还出了一些兵马在靖难之役中打了许多胜仗。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将宁王朱权改封到南昌,也没重新安排大宁都司的辖地,只能在保定“遥领”。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明会典》记载的大宁都司情况

大宁都司在南移后,虽然官方并没有重新设置卫所和派人去管理,但也没有明确兀良哈三卫,相反如果他们派人来进驻,朱棣反而派兵去攻打。直到30多年后的宣德朝,三卫才陆续进入大宁地区,又经过不懈努力、争取、侵扰,到了15世纪中期三卫到达了明朝长城外侧驻扎、放牧。

据《明史》卷328记载,此时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大致范围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于兀良哈地区。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明朝宣德以后的万历年间地图形势

清朝的直隶省在明朝大宁都司一带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了承德府、朝阳府、赤峰直隶州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清朝行政区域管理的政策,根据中原、满洲、蒙疆藏等区域的历史传统、民情风俗以及原有的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将全国的划分为省直、满洲、藩部三大区域,在各区域内实施各不相同的行政制度,多种行政制度并存。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清初全图

藩部的行政体制主要是建立在游牧经济上,而内陆的行省则以农耕经济为基础。随着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在行省地方的人由于战乱、自然灾害、人口过多,甚至是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分散性对农耕经济依赖性等原因,再加上离中原民族聚居地极近,明朝的大宁都司一带就吸引了大批中原人居住、开垦荒地、帮助当地人做工,源源不断地涌入。而清朝在初期对这里是归属于理藩院管理,实行的是盟旗制度。即:旗是清朝国家行政体制中蒙古地区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盟则是由各旗札萨克参加会盟,从中选设盟长。

但随着流入人口过多,自然而然就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流入进来的中原人如何管理?采用当地的盟旗结构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于是就采取了“厅”的方式来管理。厅最初是为了管理流民和处理“蒙汉交涉事务”,在不便直接设州县之地设立的一种行政建置,对汉民的管理与内陆州县管理方式接近,而与蒙旗的管理方式大不一样。

“厅”的长官多由府的同知、通判担任,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官级与府属官相同。后来“厅”成为了一种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被管理各藩部及边境、偏远地区时所采纳。

承德一带设置“厅”的步骤是这样的: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置热河理事同知,为热河厅,驻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

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在热河东八沟地方设理事通判,为八沟厅。

雍正十年(1732年),又置八沟理事同知,这样就在八沟一地同时有同知和通判,虽然管辖范围不同以及官级不同,但是两个厅的名字都是“八沟厅”。

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直隶州,但不领县。

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八沟通判移驻四旗,为“四旗厅”。原八沟通判辖区由八沟同知管辖,这样,“八沟厅”就成为一个厅,不再是两个辖区都称为八里沟厅。

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在塔子沟置理事通判 ,为塔子沟厅,辖地为八沟厅三汛界外。

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因承德一地旗民杂处,并且同时有理事同知、知州,废承德州,仍以同知管理事物,复为热河厅。

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在喀喇河屯地方设理事通判,为喀喇河屯厅,以滦河与热河厅为界。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五月,在塔子沟厅东三座塔设理事通判 ,为三座塔厅。同时在八沟厅东乌兰哈达设理事通判,为乌兰哈达厅。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承德一带详图

由于开始设厅仅是在边地、偏僻之地的管理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河一带的人口越来越多,并且还是地处京畿之地,再以“厅”制来管理,显然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因些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皇帝下旨,废厅设府州县,按照中原”省直“制度管理。

承德府,废热河厅,热河厅所辖区域由承德府直接管理(注:这种管理方式称为亲辖地。一般府不能直接管理民众,府治所在除府之外还有个附郭县,由附郭县管理民众。承德府这里直接由府管理,这是与其他的府不一样的地方。清朝时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这种情况尤多)。

此外,其他厅的变动为:

降八沟厅为平泉州

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

四旗厅为丰宁县

三座塔厅为朝阳县

塔子沟厅为建昌县

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在围场设粮捕同知,为“围场厅”。

宣统元年(1909年),于唐三营地置隆化县

另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将朝阳县升为了府,建昌县属朝阳府。并且在朝阳府内又新置阜新、建平2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置绥东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赤峰县升为直隶州。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到清末时,在明朝大宁都司一带所置州县分别为:

承德府辖1州3县: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以及承德府亲辖地。

朝阳府辖4县:建昌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以及朝阳府亲辖地。

赤峰县在升为直隶州时新设2县,由赤峰直隶州管辖:开鲁县、林西县。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光绪三十一年的承德府和朝阳府

为何承德府管不了承德县?

承德,意为“承受德泽”,出自《尚书》的《周官》篇:“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

雍正皇帝在十一年将热河改为“承德”之名也有缅怀、承受康熙德泽之意,因此他教育后代要经常来这里:“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但是大家在上面介绍承德府的时候也看到了,承德府亲辖原热河厅的管辖范围,并没有像直隶其他府那样府治设同名附郭县管辖民众,也就是说承德府下根本没有承德县,所以就不管承德县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有承德县,它也管不了。今天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市,在热河被叫做承德之前60多年的时候就已经叫做“承德”了,它得名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取“承受天帝德泽”之意,沈阳的承德县到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被撤销,其管辖范围并入奉天府。

清朝直隶省承德府是如何从无到有出现的?它却为何管不了承德县?

奉天府的承德县

自己管辖范围内没有设,别的地方设了更管不着,因此,承德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是管不了承德县的。

您是这么认为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