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道丨笔记】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八)

 CandyMint 2020-11-05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教授倾情呈现的《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现已上线「衡道研习社」小程序。

今天,跟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强老师的学习笔记,一起来复习下第八讲:胸膜间皮瘤课程中都有哪些知识点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 郑强



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




第八讲

胸膜间皮瘤


概述

  • 浆膜由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组成;

  • 胸膜和腹膜又可分为覆盖脏器的脏层和胸腹壁的壁层;

  • 组织学上,浆膜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和间皮下层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数量不等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以及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 胸膜间皮来源的肿瘤大多数为恶性间皮瘤,其中主要是弥漫性,少数为局限性,而低度恶性或良性间皮来源肿瘤大多发生于腹膜。

胸膜间皮肿瘤分类(WHO, 2015)

  •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

    上皮样间皮瘤

    肉瘤样间皮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皮瘤

    双相性间皮瘤

  • 局限性恶性间皮瘤

  •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

  • 腺瘤样瘤


(1)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mesothelioma) 

  • 绝大多数( 80-90%)DMM发生在胸膜,约10-20%DMM发生在腹膜,仅约1%DMM发生在心包或睾丸鞘膜;

  • 胸膜DMM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男女之比为3-4:1;绝大多数病人有石棉接触史;腹膜DMM也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1,男性可有石棉接触史,而女性很少有石棉接触史;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辐射和遗传学异常(BAP1胚系突变);

*最近研究显示DMM在≤35岁年轻人与老年人相比,无论在病因、临床病理,还是遗传学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 在临床病史上,年轻组与老年组相比女性患者多,石棉接触史少;常有斗篷野放射治疗史或有乳腺癌家族史;

  • 在分子水平上,年轻组CDKN2A/p16缺失比老年组少,BAP1蛋白丢失也少,而NF2缺失两组无差别;

  • 中位生存时间上,年轻组和老年组的DMM分别为40个月和26个月,但如单独比较上皮样MM则两组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和31个月。

临床表现

  • 胸膜DMM表现为胸痛、气促、和胸水(常为血性、量大); 

  • 腹膜DMM表现为腹部不适、膨隆、消化不良和腹水,少数病人CA125增高 

  • 预后不良,大多数病人死于诊断后2年内; 

  • 常规治疗(手术、化疗和放疗)疗效差,仅获益数月。

影像学表现

  • 胸部X线平片可显示胸膜增厚、胸水、受累侧胸腔缩小,晚期胸壁侵犯和肋骨破坏;

  • 胸部CT可显示胸膜结节性增厚、壁层胸膜厚度>1cm和纵膈胸膜受累;

  • PET可显示DMM的FDG摄取明显增高,PET-CT则能更精确和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

病理学

  • 肿瘤起源于胸膜或腹膜的表面,开始小,继之融合成结节,最后形成大的肿块;

  • 大体表现:在胸腔,纤维胶原组织层增厚,包绕整个肺,并可见侵犯其下肺组织;在腹腔,脏层和壁层腹膜被无数结节和斑块弥漫累及;

  • 镜下表现:有三种基本组织学图像,即上皮样、肉瘤样和双相性(混合性)。

组织病理学

  • 1)上皮样MM: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嗜伊红色,核圆形,无明显异型,可见核仁,核分裂少或无,大多呈小管状和乳头状生长

  • 组织学亚型:管状乳头状(tubulopapillary)、微乳头状(micropapillary)、小梁状(trabecular)、腺泡状(acinar)、腺瘤样(adenomatoid)、实性(solid)、透明细胞(clear cell)、蜕膜样(deciduoid)、腺样囊性(adenoidcystic)、印戒细胞样(signet ring cell-like)、小细胞(small cell)、横纹肌样(rhabdoid)、多形性(pleomorphic)、黏液样(mucoid);

  • 2)肉瘤样MM:细胞呈梭形,胞浆少,嗜伊红色,核卵圆形,可见核分裂,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间质富于胶原,可有坏死,骨和软骨化生;

    组织学亚型:普通型,梭形细胞(conventional, spindle cell)、促结缔组织增生性(desmoplastic)、伴有异源性分化(骨肉瘤、软骨肉瘤等成分)(with heterologous  diferentiation, osteosarcomatous, chondrosarcomatous, etc)、淋巴组织细胞样(lymphohistiocytoid);

  • 3)双相性:上皮样和梭形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免疫表型

  • IHC在DMM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依赖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上皮样还是肉瘤样)、部位(胸膜还是腹膜)和鉴别诊断中其他肿瘤类型(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

  • 选择的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均超过80%;

  • 需注意抗体的不同克隆号;

  • 需注意阳性染色在细胞中的定位;

  • 至少选用二种阳性和二种阴性抗体联合检测;

  • 染色结果与预测形态学不一致时,需考虑用二线抗体。

恶性间皮瘤最常用阳性标记物(一)

1)细胞角蛋白CK:所有上皮样MM和绝大多数肉瘤样MM表达panCK,定位于细胞浆

  • 伴有骨肉瘤或软骨肉瘤分化的肉瘤样MM可不表达CK;

  • 胸膜弥漫性增厚的上皮样恶性肿瘤如果不表达panCK(AE1/AE3, CAM5.2, CK5/6),鉴别诊断应考虑恶性黑色素瘤(S100, HMB45)、恶性淋巴瘤(CD45, CD20, CD3, CD30)、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血管肉瘤(CD31, CD34, ERG, Fli-1)等。

2)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 , Cr):29kDa钙结合蛋白,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Cr,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核 

  • > 90%上皮样MM 和约45%肉瘤样MM表达Cr;

  • 5-10%肺腺癌、肾细胞癌、胰腺癌,35%肺鳞癌和20%乳头状浆液性癌可表达Cr,但通常为局灶性

3)足蛋白(podoplanin,D2-40):38kDa跨膜糖蛋白,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

4)D2-40,其敏感性最高(90-100%),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膜;鳞状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管瘤、血管肉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等可表达D2-40;

5)WT1:Wilm瘤1易感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WT1,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核

  • 浆液性乳头状癌表达WT1,故WT1不能用于鉴别腹膜MM与卵巢和腹膜的浆液性乳头状癌;

  • 肿瘤细胞单独胞浆阳性为非特异性反应,不能判断为阳性,如在肺腺癌和大细胞癌中;

6)CK5/6: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CK5/6,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浆

  • 肺腺癌不表达CK5/6,但鳞状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表达CK5/6;

  • 肺鳞状细胞癌还表达p63和p40,而MM不表达,同时应用CK5/6 和p63或p40,不但能用于鉴别肺鳞状细胞癌与MM,还可以区分肺鳞状细胞癌与肺腺癌;

7)间皮素(mesothelin,MSLN): 40kDa蛋白,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MSLN,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膜;肺腺癌不表达MSLN,但在卵巢癌、胰腺癌,大多数子宫内膜癌,半数胃癌和少数结肠癌和鳞状细胞癌中表达;

8)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CD141): 75kDa跨膜糖蛋白,正常和肿瘤性间皮细胞均表达CD141,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膜和浆;肺腺癌的细胞浆颗粒性表达CD141,此外,鳞状细胞癌、尿路上皮癌、滑膜肉瘤和胸腺上皮性肿瘤也可表达CD141;

恶性间皮瘤最常用阴性标记物(一)

1)上皮样MM与肺腺癌鉴别的常用标记物

  • MOC-31

  • BG8(Lewis)

  • CEA(mAb)

  • B7.2

  • Ber-EP4

  • TTF1

  • Napsin A

    1.以上抗体在肺腺癌中阳性率在80-100%之间

    2.除TTF1和Napsin 在MM中不表达外,其他抗体在MM中的表达率均低于10%,且呈局灶阳性

2)上皮样MM与肺鳞癌鉴别的常用标记物

  • p63/p40

  • MOC-31

  • BG8(Lewis)

  • B7.2

  • CK5/6

    1.上皮样MM和肺鳞癌均表达CK5/6,不能用于鉴别,但p63/p40仅表达于肺鳞癌;

    2.其余几个抗体在肺鳞癌中表达率均>80%,而在MM中偶尔局灶性表达。

3)上皮样MM与转移性肾细胞癌鉴别的常用标记物

  • PAX8或PAX2 

  • CD15(Leu-M1)

  • RCC Ma

  • MOC-31

    1. > 85%肾细胞癌表达PAX8或PAX2,MM均不表达;

    2. 肾细胞癌不同程度表达以下抗体:CD15(65%)、RCC Ma(50-70%)和MOC-31(40%);但少数 MM也可表达CD15(偶局灶性表达)、RCC Ma (8-26%)和MOC-31(2-10%)。

恶性间皮瘤分子标记物

  • 恶性间皮瘤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9p21位点的纯合性缺失,该位点的基因簇包括CDKN2A、CDKN2B和MTAP;

  • 80%胸膜间皮瘤存在p16/CDKN2A缺失;腹膜间皮瘤仅25%病例存在p16/CDKN2A缺失; 

  • p16/CDKN2A缺失是一个有用的恶性标记物;

  • CDKN2A除纯合性缺失外,还可发生点突变和DNA甲基化,但这些改变也可发生与良性间皮细胞中。

鉴别诊断

  • M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仅需要适当的组织形态学,而且还需要适当的免疫组织化学;

  • 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学、细针穿刺)、黏液染色和超微结构对诊断有帮助,但一般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 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和手术所见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 鉴别诊断时还必须考虑基本形态(上皮样、肉瘤样、双相性);

  • MM与各种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已做了较多研究,目前在诊断上较为困难的是如何鉴别反应性与肿瘤性间皮增生。

恶性间皮瘤还是间皮增生?

  • 区分良性还是恶性间皮增生,首先需要确定病变是否是间皮; 

  • 区分反应性间皮增生与上皮样MM不同于区分纤维性胸膜炎与促结缔组织增生性MM;

1. 反应性间皮增生还是上皮样恶性间皮瘤? 

  • 在胸腔,反应性间皮增生的病因包括:感染、胶原性血管病、肺梗死、药物反应、气胸、胸膜下肺癌、手术、外伤和非特异性炎症;

  • 除胸膜外,腹膜和心包也可见显著间皮增生; 

  • 间皮显著增生是可类似于MM或转移性癌; 

  • 组织形态学上,反应性间皮增生可富于细胞、细胞学非典型、核分裂易见,偶尔可有乳头形成和小灶性坏死,纤维组织中卷入的间皮细胞可类似于间质浸润;

  • 证实间质和脂肪浸润是诊断DMM的关键特点;

  • 浸润脏层和壁层胸膜,可累及胸膜下肺组织,免疫组化(CK和calretinin)能清楚显示浸润间质的间皮细胞;

  • 但存在具有DMM特点的瘤块时,并不需要见到浸润就可以做出DMM的诊断

  • 反应性增生的间皮呈均匀生长,CK染色显示规则片状分布,与周围梭形细胞束分界清楚;DMM呈无序生长,杂乱交叉增生;

  • 区分反应性与肿瘤性间皮最常用的抗体是:EMA, p53, Desmin, GLUT-1(葡萄糖运转蛋白1)和IMP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信使RNA结合蛋白3);

  • 无论上皮样还是肉瘤样MM都表达GLUT-1,阳性有助于诊断MM,阴性不能排除MM,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和98%;反应性间皮增生不表达GLUT-1,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也不表达GLUT-1;

  • 肿瘤胚胎蛋白IMP3在3/4的MM中表达,反应性间皮都不表达IMP3;

  • 反应性间皮表达Des,不表达EMA和p53;反之,MM不表达Des,表达EMA和p53;

  • 研究显示BRCA相关蛋白1(BAP1)在27-63%MM中表达丢失(尤其上皮样MM达68-77%),而未发现在反应性间皮增生中丢失; 

2. 纤维性胸膜炎还是肉瘤样间皮瘤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亚型? 

  • 两者的组织形态学鉴别主要依据增生细胞在病变中的分布,有无间质浸润、坏死、肉瘤灶以及有无间质的结节性膨胀来区分;毛细血管密度和分布方式以及炎症细胞的多少有一定参考价值;增生细胞丰富程度、细胞非典型性和核分裂对两者兼备帮助不大;

  • 注意间皮细胞被卷入纤维组织和真正的的浸润,注意真脂肪浸润和假脂肪 

  • 鉴别诊断困难时,需做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常用CK和calretinin;

区分反应性间皮增生与恶性间皮瘤的分子标记物

  • 反应性间皮增生无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而恶性间皮瘤则存在p16纯合性缺失。FISH或PCR技术检测p16纯合性缺失能用于鉴别反应性与肿瘤性间皮增生

  • 9p遗传学改变也可见于各种其他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某些肉瘤,故此法不能用于鉴别恶性间皮瘤与其他恶性肿瘤

  •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不但能区分反应性与肿瘤性间皮增生,而且能作为恶性间皮瘤的预后不良指标

(2)局限性恶性间皮瘤(Localized malignant mesothelioma )

  • 局限性恶性间皮瘤极罕见,表现为境界非常清楚的浆膜肿块,镜下形态与弥漫性恶性间皮瘤相同,但缺乏弥漫生长方式;

  • 文献报告至今不足50例,发生于胸膜远多于腹膜和心包膜;

  • 发病时平均年龄60岁,男女之比为3:2;

  • 肿瘤通常以无蒂或有蒂方式附着在胸膜、腹膜或心包膜上,偶尔可表现为肺内肿块;

  • 预后较好,治疗方案不同于弥漫性恶性间皮瘤。

(3)所谓“原位间皮瘤”

  • “原位间皮瘤”是指组织学上恶性间皮细胞沿浆膜排列,但无浸润性肿瘤的证据;

  • 由于间皮瘤的肿瘤细胞形态学可无明显异型性,而反应性增生的间皮细胞可不典型,因此,应用组织学标准来区分浆膜表面良性与恶性间皮不可行;

  • 鉴于没有可靠组织学标准诊断原位间皮瘤,故不宜应用该诊断术语,推荐应用“非典型间皮增生”,并要求临床医师再取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

(4)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ell-differentiated papillary mesothelioma,WDPM)

  • 一种起源于间皮、罕见的乳头状肿瘤;

  • 肿瘤好发于20-40岁女性腹膜,偶尔可发生于胸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

  • 无石棉接触史;

  • 大多数病人呈良性或惰性临床经过;

  • 孤立性肿瘤手术切除能完全治愈;多发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

  • 大体上,肿瘤为灰白色小结节,直径<2cm,通常单个,但可多发;

  • 镜下,肿瘤由一致分化好的复杂乳头状结构组成,有时可见小管乳头状、腺瘤样和分支束状结构;乳头衬覆单层立方或扁平间皮细胞,核无异型、核分裂无或偶见;间质缺乏或有轻微浸润;偶见沙粒体;

  • 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EMA, CK7, CK5/6, calretinin, D2-40和HBME1;不表达CEA, B72.3, Ber EP4, MOC31, CD15, ER和PR。

(5)腺瘤样瘤

  • 一种起源于间皮的良性肿瘤;

  • 肿瘤好发于成人,男女均可发病;

  • 肿瘤大多位于男性(附睾和精束)和女性(输卵管和子宫)的生殖器官,少数位于网膜、肠系膜和胸膜;

  • 手术切除能治愈,无恶性变报告。



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笔记可以很好的帮助记忆。欢迎向小衡(service@histomed.com)晒出你的学习笔记,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过程~



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已经全部更新!

上线衡道研习社

点击图片,进入课程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使用时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