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璋:1951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研究员。 杨沛璋是一位有想法的人,趋势跟风、随波逐流不是他的性格。在他专攻的水墨写意人物画领域,既不受题材的限制,也不被某种技巧所禁锢。他善画古人,更长于画今人,他精于传统笔墨,更工于现代水墨,他可以具象写实,也可以抽象写意。对传统的情有独钟,凸现了他艺术家身份的东方性;对现代的心驰神往,也使他不甘于在传统中安步当车。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抉择,这种抉摘不是徘徊不定、彷徨困惑,而是以清晰的两条思路构筑他的艺术世界。一条是“以复古为革新”,一条是“中西化合为一体”。 前者的本质不是复古,而是以回归传统为途径的推进与创造,可谓“借古开今”;后者虽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因素,但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水墨的精义,可谓“以西润中”。走在这两条道上,这就决定了杨沛璋的两种思维、两种取向、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当然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面貌。正因为如此,他以他的作品拉开了与古人、与今人的距离,使他拥有中国画坛的位置,显得更加引人瞩目;同时,他以他的艺术实践,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开拓了思路和视野,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树立了典范而具有导向性意义。 “以复古为革新”是早年康有为提出的口号,在杨沛璋看来,仍然不失为今天中国画发展的正途。他坚信,借用传统,进行转换,表达画家个人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仍然具有审美价值,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杨沛璋由此走进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埋头读史、读诗、读文、读论。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他选定了一个个富有文化含量、文化意味和本民族闪光耀眼的精神成果,又是自己长于表达的题材,这就是描绘千古风流的古意人物。当他逐一地进入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之后,他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同与不同,体察到他们的性与情,读懂了他们的苦与乐,看清了他们的容与颜。 无论是《四美图》中绝代佳人天生丽质的描绘,还是《红楼十二钗》中粉黛百态的提炼,无论是《乐山乐水四条屏》中名人高士寄情山水的佳话再现,还是诗词大赋酿造的《落花有意》《清风琴韵》的醉人景致,都是杨沛璋“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的新语言的创造,新境界的开辟。在这一类作品中,他坚持以书法用笔为核心的传统笔墨观,坚持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民族特色,是以“写”的实践方式来贯穿他的人物画创作全过程,并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线形、线意与线性。“线”是他作品的灵魂,他深信:“在线的领域里,中国画家无疑地站在世界的前列。” 有论者把当代中国水墨画坛的现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沿袭传统的笔墨派水墨;二是借鉴西方写实绘画及现代绘画语言的学院派水墨;三是挪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经验的实验性水墨。如果按此划分,杨沛璋“以复古为革新”的作品当属于第一类的传统笔墨派范畴。不过就其高等艺术院校专业美术教育的背景及其扎实写实绘画功底而论,他同时也是一位借鉴西方写实绘画的学院派水墨画家。 因此,他的传统笔墨派水墨作品因融入了学院派的写实语言而弥补了传统人物画发展对写实技法的内在需求。但杨沛璋的艺术探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中西融合为一体的水墨人物画以西润中方面,这与他多次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办展和艺术交流引发的画家审美情感和艺术理念上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虽然以西润中的课题,还是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但杨沛璋的思索与实践,已为我们启开了冰山一角,看到前程的曙光,杨沛璋成就斐然。即便如此,他仍在不断进取。他深知自己年富力强,艺无止境,决意扬长避短,敦人品,扩学养,多实践,敏思考,不断变法,更上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