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才是制造的灵魂

 blackhappy 2020-03-07

十余年前,筹建一个新的事业部,每周项目例会结束时,做项目进度总结性发言,一位前五菱副总级别的高管语重心长地说道“工艺是制造的灵魂,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艺人员队伍。”套用当前一句当前非常流行的评论,“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经过多个项目的锤炼,多年之后再回首这句肺腑之言,真是醍醐灌顶。

经常有身边从事工艺的小伙伴吐槽到:“工资这样低,还这样累,做下去完全看不到前途”、“工艺真是全工厂最忙的,还是有那么多的问题解决不完,这个工位的问题还没有搞完,你看那边又报警了”、“工艺这工作真是费力不讨好,其他部门全部来投诉我们” “工艺真是加班最多的,最后还得不到领导的肯定”........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工服比维修的油污还要多,因为出现问题时,工艺要第一时间冲进设备内部查看情况;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画的图纸比产品还要多,因为好多非标的简易工装,只有工艺工程师自己心中才能有概念,只有自己画出来才能让加工供应商看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会的维修技术比维修技师还全面,因为有时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举手之劳的事情工艺先替维修干好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加工产品的熟练程度比操作工还高,因为试制过程为了验证参数和过程,全自己亲自上。为了向操作工培训讲解清楚操作要领,只有自己先练过几百遍后,才能编制出最适合的SOP和WI;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掌握的客户质量标准比质量工程师还熟悉,因为只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有任何一个产品能在过程中达到真正的100%合格,只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OK。好多质量工程师只认死板的图纸,如果工艺工程师知晓客户真正的需求,就可以拿客户的尚方宝剑来游说质量接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工艺的同事,玩行车和叉车的技术比物流还牛,因为新的工装夹具进来了,为了赶进度调试,求别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拆卸和吊装。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工艺工程师处于整个制造过程的漩涡中心,与其他部门相比,产品只关心自己画的图纸符不符合实物,制造只关心每日的生产数量,维修只关心维护保养计划,质量只关心报废和客户抱怨,物流只关心交付,而工艺既要关心产品的结构、原材料的特性、设备的性能、模具的寿命、制造的节拍、质量的符合度、物流的效率、财务的成本,所以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高的职位。如果说设备和厂房等硬件设施是工厂的肌肉,物流是工厂的的神经和血管,那么工艺一定是工厂的灵魂。

做装配工艺的只有精通了产品的结构和特点,才能设计出最优的装配工艺顺序,减少工序等待和浪费,保证最优的质量;

做焊接、涂装工艺的只有精通了原材料的特性,才能验证出最优的工艺路径,保证产品的尺寸、外观、性能;

做冲压、注塑、铸造的工艺只有精通了模具结构,才能设计出最优的工艺参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保证模具的寿命;

做试制工艺的,在精通SPC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最合理、稳定的工艺参数,才能保证量产过程的产能和稳定性;

做改善工艺的,要借用大量的DOE知识,才能快速验证出根本原因、有效的改善措施,要擅长用8D的逻辑思维,才能总结出令人信服的改善报告;

做工艺布局的,要建立在大量精益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占用最小的空间,设计出最佳的方案;

做工艺降成本的,要掌握大量的市场实时信息和财务知识,才能提出最节约成本的建议;

不难看出,在工厂的生产全流程相关业务中,工艺工作处于基础与先导地位。只有工艺才能决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并不是制造。只有工艺才能把设备、模具、材料、产品的问题才能揉和在一起进行分析,而不是质量。所以工艺才是制造业的灵魂,要运用专业的质量工具、系统的工业流程、逻辑性的分析思维、流利的表达能力去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处于灭火过程中,淹没在各部门的漩涡中。

新时期的制造业,工艺人员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制造思想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包括:

1.一切以精益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

2.严谨的验证是保证量产成熟度的关键;

3.建立强大的数据库作为分析和开发的基础;

4.使用机器(自动化工装)来代替人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5.不断获取(学习)新的信息(知识)是永不被淘汰的唯一办法;

当前我们国家的工艺基础还非常薄弱,作为工艺人员,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补的课还有很多。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委曲求全,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在制造业中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