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in 1科尔多瓦历史中心 (1984, 1994) 2布尔戈斯大教堂 (1984) 3德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和遗址 (1984) 4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 (1984, 2005) 5格拉纳达的艾勒汉卜拉、赫内拉利费和阿尔巴济 (1984, 1994) 6阿尔塔米拉和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的洞穴 (1985, 2008) 7阿维拉古城及城外教堂 (1985) 8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 (1985) 9塞哥维亚古城及其输水道 (1985) 10奥维耶多古建筑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国 (1985, 1998) 11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式建筑 (1986, 2001) 12加拉霍艾国家公园 (1986) 13卡塞雷斯古城 (1986) 14历史名城托莱多 (1986) 15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1987) 16萨拉曼卡古城 (1988) 17波夫莱特修道院 (1991) 18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之路:法兰西之路和北西班牙之路 (1993, 2015) 19瓜达卢佩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 (1993) 20梅里达考古群 (1993) 21多南那国家公园 (1994, 2005) 22瓦伦西亚丝绸交易厅 (1996) 23城墙围绕的历史名城昆卡 (1996) 24拉斯梅德拉斯 (1997) 25圣米延尤索和素索修道院 (1997) 26巴塞罗那的帕劳音乐厅及圣保罗医院 (1997) 27比利牛斯——珀杜山 (1997, 1999) 28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石壁画艺术 (1998) 29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 (1998) 30科阿峡谷和席尔加·维德史前岩石艺术考古区 (1998, 2010) 31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 (1999) 32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 (1999) 33埃尔切的帕梅拉尔 (2000) 34塔拉科考古遗址 (2000) 35阿塔皮尔卡考古遗址 (2000) 36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 (2000) 37卢戈的罗马城墙 (2000) 38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2001) 39乌韦达和巴埃萨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群 (2003) 40维斯盖亚桥 (2006) 41泰德国家公园 (2007) 42原始山毛榉森林和欧洲其他地区 (2007, 2011,2017) 43海克力士塔 (2009) 44特拉蒙塔那山区文化景观 (2011) 45水银遗产:阿尔马登与伊德里亚 (2012) 46安特克拉石墓 (2016) 47哈里发的阿尔扎哈拉古城 (2018) 48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和圣山 (2019) 1 西班牙科尔多瓦历史中心 (1984, 1994) Historic Centre of Cordoba 科尔多瓦历史中心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塞哥维亚东北约130公里,在瓜达尔基维尔河北岸通往大西洋的安达卢西亚大道旁边。古城靠近莫雷纳山脉,附近有许多通向梅塞塔高原的公路,古城周围是一片丰美的农作物平原。城市建立于公元前206年,被罗马人征服前,科尔多瓦属于西班牙迦太基帝国的一部分。科尔多瓦历史上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现在是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科尔多瓦省的首府。 罗马人到达科尔多瓦后,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坚固的地基。公元第一个千年伊始,科尔多瓦成为西班牙辖区和罗马安达卢西亚行省的首府。572年西哥特人入侵后,科尔多瓦成为统一西班牙首都托莱多的附属地区。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科尔多瓦城。公元756年,科尔多瓦城达到了繁荣时期,建立了白衣大食王国,以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而著名,当时这里被誉为“世界的宝石”。在科尔多瓦城的鼎盛时期,它与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中心,成为伊斯兰世界中著名的大都市。大清真寺、罗马桥和数不清的宫殿和公共建筑在此竞相建起,争奇斗艳,宏伟壮丽。1236年,费迪南三世赶走了摩尔人,并且因加盟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致使科尔多瓦陷入长期衰落。在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皈依基督教的大清真寺被改造成一座教堂。从13世纪起,科尔多瓦对西方穆斯林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对19世纪的新摩尔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科尔多瓦历史中心是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文明不可替代的见证。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建筑值得仿效的一个范例。 科尔多瓦历史中心保留了中世纪的规划和街道狭窄的奇特布局,广场,大街,漂亮的水池和精巧的花园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让人领略到古城独特的风貌。从古罗马时代到伊斯兰教时代,再到基督教时代,科尔多瓦在历史上经历数度变迁,成就了其融合入多种宗教与多元文化的城市特色,使其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闪耀出灿烂的光华。 城市依傍蜿蜒的河岸建立起来,城中保留了中世纪的犹太人区。安达路西亚独特的狭窄街道,那白墙的房屋,各家美丽的院子,任何人都会为之陶醉。绘画的磁砖、喷水池、观叶树与花木的盆景、铁栏杆,每样都装饰得十全十美。在此附近有一所陈列著名斗牛士马诺列德遗物的斗牛博物馆(MuseoTaurino),院子的周围排列着ElZoco(摩洛哥集市)的民艺店,以及14世纪具有穆德哈尔风格的犹太教教会。 罗马桥在历史上为广大地区提供了交通便利,至今提醒人们注意,科尔多瓦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罗马桥长223米,由16个孔构成的大桥,横跨于瓜达尔基维尔河上。罗马桥一端还建有桥头堡,现在变成了博物馆。 位于罗马桥北面的大清真寺则是科尔多瓦城最大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8世纪中叶开始动工,其规模仅次于麦加的阿卡巴大寺院,成为伊斯兰教中心,据说当时可以一次容纳2万多信徒。大清真寺建成于公元10世纪,曾为哈里发的王宫,建筑分三层,底层为花园。大清真寺严格按伊斯兰传统寺院的建筑特点来建造。呈长方形,南北长11.6米,殿内有18列圆柱,每列36根,每个拱门上都有马蹄形拱券,这种结构既可用于装饰又富于变化,设计精巧,技艺高超,巍峨壮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堪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之一,它是哈里发王朝繁荣昌盛的象征。数世纪后,卡洛斯五世在寺院的中央设置了文艺复兴式的教堂,从而形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存的一种特殊气氛的建筑物。 公元8世纪,摩尔人占领了西班牙,于是科尔多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这段全盛时期中,城中建起了约300座清真寺、数不清的宫殿和公共建筑与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的辉煌繁荣相媲美。公元13世纪,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三世时期,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一些新的防御性建筑也修建起来,特别著名的有基督教国王城堡和卡拉奥拉高塔要塞。 2 西班牙布尔戈斯大教堂 (1984) Burgos Cathedral 布尔戈斯大教堂是唯一的一座独立被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大教堂,是十三世纪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从外部看正面的标志是那些高耸秀美的尖塔,在穹顶或者说教堂后面的杰作是孔代斯塔布雷礼拜堂。教堂里面保存着无数珍贵的祭坛装饰画,祈祷长椅,小礼拜堂,彩色玻璃,以及陵墓,比如说熙德和他的夫人的陵墓。公元13世纪,布尔戈斯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几乎同时开始修建,教堂的建设一直到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才完成。布尔戈斯大教堂以其华丽的建筑和无可比拟的艺术品收藏闻名于世,展示着哥特艺术的整个发展历史。 布尔戈斯大教堂(CatedraldeBurgoS)是西班牙天主教堂,是一座规模仅次于塞维利亚大教堂和托莱多大教堂,在西班牙排行第三的重要教堂,位于西班牙北部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布尔戈斯市。 教堂高84米,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在高耸的两座塔楼顶部,配有一对石刻透雕的针状尖塔直插云霄。教堂内部有主座堂、统帅小教堂、金梯、侧殿、回廊等主要建筑。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其内部有有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和他妻子的墓穴而得名。堂内有非常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墓穴上的统帅和他夫人的白大理石睡雕像闭目安样,栩栩如生。所谓金梯,因楼梯的栏杆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金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侧殿中有几个小教堂,其中一座圣基督小教堂内,基督雕像的发眉和皮肤是从真人人体上移植过去的。在哥特式的回廊中,汇集了一些有布尔戈斯地方特色的石雕、泥雕和彩绘木雕的优秀作品。教堂内还设有一个博物馆,除了陈列许多古代金银珠宝饰品外,还有一幅表现阿拉伯国王向卡斯蒂利亚国王进贡的历史绘画作品,以及一份相当于熙德结婚证的古代文件手稿;荟萃了各种历史文化珍品,反映了璀璨的西班牙文化的发展历程。 主教堂的南门,门楣上为镂石装饰浮雕,规模较大、气势宏伟,人走到大门前,由于它那繁缛的精雕细刻,令人感情升华。在这门额上的全部浮雕是描绘象征4个福音的传道者的天使,耶稣、教主与12门徒等形象;此外,还有与福音书有关的虎、牛和鹰等形象。画面较对称,庄严而肃穆。耶稣基督俨然国王一般坐在中央,在他的脚下,是一条横贯门额的饰带浮雕,上面雕着呈不同姿态的12个门徒形象。作为守护寺庙的象征,中柱上塑着一个瘦长的主教立像,马蹄形的尖拱门楣共有三层进深,四周缀缘饰,全部是镂空石雕形象,成串地连贯着。其雕刻技术之高超可以从每尊雕像的写实性上看出。不过,尽管装饰雕像真实生动,然出于服从教义的需要,总体上仍是抽象的,比较静止的,而且都是一位叫约翰·德·柯罗纽设计的,他除了这扇门楣装饰外,还设计制作了镂空的透光窗塔。此门最后完成时间是在16世纪初。 布尔戈斯大教堂耗时长久的理由:大教堂占地大于足球场,最高处达84米,主拜堂共35个,礼拜堂26个。其中一个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祭坛,其状有如翻开的一本书,上面绘有圣经故事的图像,目的是让进到教堂里的目不识丁的人们一眼可以看明白;教堂内有一块彩色玻璃窗,据称已有800年历史。当年拿破仑攻打西班牙,曾轰炸过大教堂,这块彩色玻璃窗恰好被教堂内的钟楼挡住,得以保存下来。 3 西班牙德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和遗址 (1984) Monastery and Site of the Escurial, Madrid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全称“埃斯科里亚尔圣劳伦斯王家修道院”,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西北约50公里处的瓜达拉马山南坡。该建筑名为修道院,实为修道院、宫殿、陵墓、教堂、图书馆、慈善堂、神学院、学校八位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并珍藏欧洲各艺术大师的名作,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 马德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和遗址内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和建于公元16世纪末,位于环境优美的卡斯蒂尔。整个修道院的设计采用长方形格子结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纪念殉难的基督教徒圣劳伦斯,因为他当年就是被这样的刑具折磨致死的。这种简朴且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西班牙半个多世纪。这里还曾是一位神秘国王的隐居之所。到菲利普二世统治后期,这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心。 修道院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下令修建,于1563年动工,1584年竣工,历时21年。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207米,宽161米。修道院被一座用灰色花岗岩建成的4层楼房所环绕。长方形的四角上,各耸立了一座55米高、尖顶上竖立着一个金属球体的7层角楼。据说这种灰色长方体的整体外观,不仅增加了庄严肃穆之感,而且还有纪念基督教徒圣劳伦斯的象征意义。 因为当年基督教徒是被罗马国王装入一个灰色长方形铁罐,用熊熊的炭火活活烤死的。修道院是一个封闭而整齐的巨大建筑群体,长方形建筑群体的4个正面墙上共有2600扇窗户,内有15个回廊、16个庭院、88个喷泉、6座阶梯、1200扇门以及9座塔楼。正门上方立着圣劳伦斯的雕像,其脸部和手部都用白色大理石雕成。 教堂是该修道院内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央,是一座50米边长的方形建筑。屋顶上方耸立着一个直径为19米的圆形塔楼,塔楼圆形的屋顶上还有高高的尖顶。全塔总高为92米,是修道院建筑群中的最高点。与此高耸的圆形屋顶相呼应的是左右两侧的两座72米高、带有圆形屋顶的方柱形钟楼。 教堂内部十字交叉的圆形穹窿顶架由4根粗大的柱子支撑。另有8根较细的柱子分别支撑着24个拱顶支架。圆形穹窿的天花板上有各种反映圣母和耶稣宗教生活的壁画。地面是用灰白两色相间的大理石铺砌。 教堂内最大的祭坛有15米宽,26米高,祭坛分4层,分别用碧玉、缟玛瑙或红大理石的柱支撑。4层搁板上共有15座铜制雕像,最高一层是基督和圣母的雕像,旁边是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 4 西班牙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 (1984, 2005) Works of Antoni Gaudí 安东尼·高迪是当之无愧的建筑界天才,有着“上帝的工匠”之称,巴塞罗那那些盛名建筑几乎都是出自高迪之手,不管是他传奇的人生还是他的作品都有着聊不完的话题;高迪的建筑天马行空,造型怪诞陆离并且梦幻神奇;蜿蜒起伏的曲线是高迪建筑上最具特色的表达形式,是对大自然最真实的模仿;高迪的建筑是多种风格的融合,不但具有哥特复兴式和新艺术运动,还具有阿拉伯风格、巴洛克、自然主义和加泰罗尼亚民族风情。 古埃尔公园是由工业大亨古埃尔出资建造的,古埃尔不但是是高迪唯一的知己也是他的伯乐,他是个十分爱幻想的人,不但能容忍高迪古怪的性格,而且也非常欣赏高迪的设计才华。1900年(古埃尔54岁、高迪48岁)古埃尔决定建造一座花园式高品质社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古埃尔公园。他让高迪在建造古埃尔公园的时候自由发挥,高迪也正是在这座公园里,很好地将大自然的元素和建筑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座公园像是一座童话王国,每一处都可以给人惊喜。公园的入口有条巨蜥——代表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它是用陶瓷碎片和彩色玻璃片镶嵌而成,嘴中流淌着清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迷人的色彩。它本身不但具有排水功能而且同时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古埃尔公园中奇特的建筑造型,绚丽的色彩还有很多异国风情的装饰元素都很好地融合在这座充满童话故事的公园里。古埃尔公园里面的柱子,高迪在设计每根柱子时都是十分用心的,它们都不会完全是笔直的,就仿佛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柱子上用当地石片镶嵌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不但给钟乳石般的石柱增添了肌理质感也增加了天然的纹路。就如同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在这里你也找不到两根完全一样的柱子,有人说它们就像一颗颗从地上长出来的蘑菇。高迪的这种奇思妙想,不但可以分散石柱承重的压力,而且间接地使它让人更加充满无尽的遐想。 巴特罗公寓虽然只是由高迪改造的,但是在高迪的手里它就成了一个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救公主屠龙的故事。而高迪做的就是把这个童话用建筑的形式,在巴塞罗那的大街上重新演绎。高迪就如一个顽皮的孩子,用着奇思妙想堆砌着童话里的城堡。他用彩色玻璃和碎瓷片镶嵌整个墙面,就像龙的鳞片,而外面的阳台就像是骷髅头,也有人说像是面具,最顶上的两面窗像是囚禁公主的牢笼。在整栋建筑前面,你看得到的东西即有高迪赋予的故事含义,也有着我们自己的理解,在高迪天马行空的建筑里面带给我们的是一场从所为有的视觉盛宴。高迪的想象和夸张拉开了艺术的帷幕,让人身不由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它的每一处都像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塑造了神奇的梦幻般的境地。整座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仿生体,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有机造型,里面的铁门、栏杆、天花、门窗,包括高迪制造的家具等等也都是模仿大自然动植物的形态。 米拉公寓位于巴塞罗那市格拉西亚大道的十字路口处,它被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2O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米拉公寓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物也可以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高迪在其最小的细节上也是做得尽善尽美。米拉公寓的外部看起来与周围建筑是那么得格格不入,但是这座像要融化的冰激凌一样的波浪形外观却与巴塞罗那周围延绵的群山相呼应,蜿蜒起伏富有动感的曲线连绵不断。米拉公寓与一般公寓不一样,它没有明显的承重墙,而外面并不笔直的柱子支撑着整座公寓,这就是其所谓的骨架结构,它就像是人体的骨骼,高迪不是在建造什么,而是在塑造什么,并且这样可以方便用户重组内部结构。而公寓的内部展现着迷宫般的魅力,它的墙面和墙面之间的过渡都是以圆形处理的。高迪说“直线是属于人类的,而只有曲线才属于上帝”。整座米拉公寓就仿佛是为上帝建造的一般,这些看似软绵绵的曲线却使得这座公寓牢固无比。特别是米拉公寓上即使是最普通的阳台铸铁栏杆,高迪发挥了其青年时期学过铁匠的优势,将坚硬的铁杆变成了看似柔软而扭曲回绕的形状。所以,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他的那句“创作就是回归自然”,而自然是没有笔直线条的至理名言。 文森公寓,表现手法采用了穆斯林的装饰风格,如采用自然界花草图案再结合几何图形创造出更为特别的纹样,并把阿拉伯文字图案化,模仿宗教故事所描述的图形来进行装饰等。这种造型的方式和纹样的表现都能反映出他受到了穆斯林装饰风格和阿拉伯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且或多或少地也被新艺术运动和折中主义的设计思潮所左右。 圣家族大教堂是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 在巴塞罗那市区或近郊的7处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见证了他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建筑技术的杰出创意与贡献。圭尔公园、圭尔宫、米拉公寓、文森特公寓、圣家族大教堂、巴特里奥之家和克洛尼亚古埃尔宫,这些建筑物都呈现了折衷主义风格,非常人性化,这对花园、雕塑以及所有装饰艺术和建筑的设计产生了极大影响。 5 西班牙格拉纳达的艾勒汉卜拉、赫内拉利费和阿尔巴济 (1984, 1994) Alhambra, Generalife and Albayzín, Granada 格拉纳达位于安达卢西亚省北部, 内华达山脚下,附近是灌溉便利的平原。俯瞰着低处的现代城镇,艾勒汉卜拉宫和阿尔巴济坐落在两个相邻的小山上,一直保持着中世纪格拉纳达地区的风貌。艾勒汉卜拉堡垒和民居区的东面是风景秀美的赫内拉利费花园,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统治着西班牙这部分土地的埃米尔(即穆斯林国家酋长)就曾居住在这里。阿尔巴济住宅区保留着大量摩尔人建筑风格的各式建筑,同时在这些建筑中还可以看到传统的安达卢西亚建筑风格被完美地融入其中的格拉纳达的艾勒汉卜拉、赫内拉利费和阿尔巴济。 公元8世纪时,阿拉伯人在现今圣尼古拉广场处,修建了一座要塞,标志着摩尔人统治格拉纳达的时代开始了。公元1002到1031年间,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的衰落导致了许多独立穆斯林小国的建立,包括齐里德王朝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这个王朝的统治从1010年直到1090年。在这一政权统治下,格拉纳达发展起来并保持了哈里发王国的艺术成就。王国先后经历了两个柏柏尔王朝的治理,穆拉比兑人和一神论者,直到1236年奈斯尔王朝建立。奈斯尔王朝的缔造者,穆罕默德一世,于1238年起着手进行艾勒汉卜拉宫的建造。 对国王来说,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来建立他的首都和王宫很重要。在地理上格拉纳达正好位于西班牙中部,海拔高于马德里,与罗马在同一纬度上,与所谓世俗世界的首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样的选择本身就反映了国王的意图——艾勒汉卜拉不仅是国王的宫殿和教堂,而且也是隐修院和国王们的墓地,所有这些功能统一在一座建筑物内,显示了国王们普遍的权力要求。 公元1212年基督徒取得纳瓦斯—德托洛萨战役胜利后,格拉纳达王国成为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块伊斯兰势力区域;这次战役成为基督徒重新征服西班牙的战争转折点。1492年,基督教国王接管了格拉纳达,标志着奈斯尔王朝的终结和穆斯林世界对西班牙统治的结束。 艾勒汉卜拉宫既是埃米尔的王宫,也是格拉纳达古建筑群的核心。牢固的塔楼,结实的大门,既构成了宫廷式的庭院,又成为一个强大的堡垒。也许是因为建筑中使用了发红的石料,因而又被称为“红宫”。红宫依山做基,就岩起屋,有凌空欲飞之势。殿宇亭阁鳞次栉比,各有特色。正殿豪华无比,它由三个反映阿拉伯殿特色的院子及建筑组成,其核心部分用来办理司法和公共事务,还有两部分分别是国王御座和私人住宅所在地。除此之外还有大使厅、御花园、化妆室、浴室等。在艾勒汉卜拉宫中,有四个主要的中庭(或称为内院):桃金娘中庭、狮庭、达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环绕这些中庭的周边建筑的布局都非常精确而对称,但每一中庭综合体的自身空间组织却较为自由。就这四个中庭而言,最负盛名的当属“桃金娘中庭”和“狮庭”。宫殿中的“桃金娘中庭”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艾勒汉卜拉宫最为重要的群体空间,是外交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侧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这也是该中庭名称的渊源。桃金娘树篱的种植则要溯源于1492年西班牙占领该地之后。在桃金娘中庭内,可以欣赏两个极佳的建筑外观,其一的主景为一座超出40米的高塔,在塔上能够观看引人入胜的美景。周边建筑投影于水池中,纤巧的立柱、优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墙上精致的传统格状图案,与静谧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使人恍如处于漂浮空灵的圣地之中。通过桃金娘中庭东侧,可以来到狮庭,也即苏丹家庭的中心。在这个穆罕默德五世宫殿中,四个大厅环绕一个非常著名的中庭——狮庭。列柱支撑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从柱间向中庭看去,其中心处有12只强劲有力的白色大理石狮托起一个大水钵(喷泉),它们结合中心处的大水钵布局成环状。由于《可兰经》禁止采用动物或人的形象来作为装饰物,所以,在阿拉伯艺术中,这种用狮子雕像来支承喷泉的做法是很令人称奇的,可将其理解为君权和胜利的象征,而这里的狮子雕像的形态还会让人回想起古代波斯雕刻家的作品。狮庭是一个经典的阿拉伯式庭院,由两条水渠将其四分。水从石狮的口中泻出,经由这两条水渠流向围合中庭的四个走廊。走廊由124根棕榈树般的柱子架设,拱门及走廊顶棚上的拼花图案尺度适宜,且相当精美:其拱门由石头雕刻而成,做工精细、考究、错综复杂,同样,走廊顶棚也表现出当时极其精湛的木工手艺。由于柱身较为纤细,常常将四根立柱组合在一起,这样既满足了支撑结构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筑的层次感,使空间更为丰富、细腻。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放松精神和转换个人心态。在狮庭,同样可以看到与中世纪修道院相似的回廊。它按照黄金分割比加以划分和组织,其全部的比例及尺度都相当经典。所以,这种水景体系既有制冷作用,又具有装饰性。 6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和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的洞穴(1985, 2008) Cave of Altamira and Paleolithic Cave Art of Northern Spain 阿尔塔米拉洞穴位于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亚自治区的桑坦德省。阿尔塔米拉洞是西班牙的史前艺术遗迹,洞内壁画举世闻名。1879年由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和他的次女玛丽亚发现。洞窟长约270米,洞高2-3米不等,宽度各处不一。洞里保持着久远的石器时代面貌,有石斧、石针等工具,还有雕凿平坦的巨大石榻。150余幅壁画集中在长18米、宽9米的入口处的顶壁上,是公元前3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其中有简单的风景草图,也有红、黑、黄褐等色彩浓重的动物画像:野马、野猪、赤鹿、山羊、野牛和猛犸等。有的躺卧休息,有的撒欢奔跃,有的昂首翘尾,有的追逐角斗或互相亲昵,形象千姿百态。据考证,壁画颜料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再掺合动物油脂而成,色彩仍鲜艳夺目。壁画线条清晰,多以写实、粗犷和重彩的手法,刻画原始人熟悉的动物形象,组成一幅幅富有表现力和有浮雕感的独立画面,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史前艺术高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多年来,壁画是世界学者们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他们地处深洞,从外部气候的影响少,这些洞穴特别保存完好。这些洞穴绘刻为创造天才的杰作,是人类最早完成的艺术。他们也被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的见证,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7 西班牙阿维拉古城及城外教堂 (1985) Old Town of Ávila with its Extra-Muros Churches 西班牙中部古城,阿维拉省首府,旅游中心。为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卡斯提尔女王伊萨伯拉的出生地,故又称“王城”。位于马德里以西86公里处的阿达哈河畔。海拔1116米,是西班牙境内陆势最高的城市。背依雪峰皑皑的格雷多斯山,风景优美。建于12世纪的古城,由9座城门、88个圆形碉堡和2500个城堞组成。城墙逐次连接着碉堡,形成周长2460米的城垣,大致呈6边形,墙高12米,厚3米,工程浩大,造形奇特,建筑雄伟,世所罕见。虽历近千年,仍完整如初。阿维拉以有这座城垣而闻名于世。 城内,富丽堂皇的古建筑鳞次栉比,罗马式大教堂的半圆形殿与古城垣浑成一体,花岗石建成的外墙,远看像座古堡,内部用带斑点的红白石块砌成。主要建筑包括中殿、翼廊、两座高塔和多座小礼拜堂。在一座礼拜堂的装饰屏风上,有描述耶稣一生行事的雕刻。大教堂内还有主教衣冠冢,为建筑家萨尔萨的杰作。萨尔萨是将图斯坎文艺复兴式建筑介绍到西班牙的第一人。 教堂内装饰富丽,有金饰品、油画和包括全身塑像、胸像和浮雕在内的各种雕刻和绘画。城内较著名的宗教建筑还有中世纪的圣维森特教堂、圣佩德罗教堂和哥特式圣托马斯修道院等。这里还是16世纪西班牙修女德肋撒的诞生地,她因改革加尔默罗会,主张持守祷告、苦行、缄默不语与世隔绝等严峻规戒,使一度衰落的加尔默罗会复兴,从而在宗教史上享有盛誉,被尊为阿维拉的象征。城内的圣德肋撒女修道院,是1936年在德肋撒故居遗址上建成,保存有她的遗物;恩卡纳松女修道院是德肋撒隐修29年后去世的地方。收藏有她的手稿;而圣母玛利亚女修道院则是德肋撒受教育之地。 欧洲现存中世纪城墙中,阿维拉的城墙堪称是最悠久的,十一世纪时基督徒为防御回教徒而建造的。整体近四角形,全长2550公尺,宽3公尺,高度约12公尺,每隔25公尺有一座塔,共有90座塔及9个门,八十八个圆弧形的塔哨。其中以城墙门PuertadelAlcazar和圣维圣德门PuertadeSanVicente最为宏伟。 阿维拉古城及城外教堂为了保卫西班牙领土,抵抗摩尔人的入侵,西班牙人于公元11世纪修建了阿维拉城,它又被称为“圣人和石头之城”,圣人泰雷萨在这里出生,宗教大裁判长托尔克马达也埋葬于此。阿维拉城仍保持了中世纪的古朴风貌,这些从它的哥特式教堂和其防御工事可见一斑,其防御工事由82个半圆型塔楼和9个城门组成,是西班牙境内最完整的城堡。 8 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 (1985) Santiago de Compostela (Old Town)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位于西班牙西北部这个著名的朝觐圣址成为西班牙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的重要象征。古城在公元10世纪末期遭到了穆斯林的严重毁坏,但在11世纪就得到彻底重建。圣地亚哥古城内有各式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城中最古老的古迹都坐落在圣雅各的坟墓和奉有圣雅各圣骨的教堂周围。在圣雅各大教堂主门廊的大理石柱上,马太大师创作的一尊巨大的雕像迎接着到达目的地朝觐者们。根据一个古老的传统,游客须将他们的右手放在石柱上,以示他们诚心诚意想得到圣徒的宠爱。 9 西班牙塞哥维亚古城及其输水道 (1985) Old Town of Segovia and its Aqueduct 塞哥维亚古城及其渡槽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以北约70千米处,是西班牙历史名城和著名古迹,是保存最完好的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塞哥维亚位于瓜达拉马山脚下旧卡斯蒂利亚的高原上,坐落在埃里斯马河和克拉莫尔河交汇处一个陡峭的岬角上。历史上该城是工业和政治中心。 塞哥维亚古罗马输水道,大概建于公元50年前后,全部用花岗岩石块砌成,有128个双层拱洞,全长813米,最高处约30米,迄今保存完好。这一建筑以双层拱洞为特点,是塞哥维亚最古老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成为塞哥维亚历史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阿尔卡萨尔城堡城垣高而厚,尖塔高耸。进入城堡必须通过吊桥。城堡内有御座厅、凤梨厅和小教堂等建筑。阿尔卡萨尔教堂,它始建于公元11世纪,完成于16世纪,是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大教堂纵深105米,钟楼高88米,中央祭坛的屏风上有身穿银衣的圣母像。翼廊长70米,另有环廊及7个多边形的礼拜堂。 10 西班牙奥维耶多古建筑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国 (1985, 1998) Monuments of Oviedo and the Kingdom of the Asturias 奥维耶多(西班牙语:Oviedo)是西班牙西北部的一个城市,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首府,也是该自治区的行政和商业中心。 当加洛林王朝统治着西欧和中欧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人在半岛北部建立了一个基督教王国——阿斯图里亚斯王国。8世纪下半叶,王国在一处后来称作奥维耶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长方型教堂以便供奉耶稣基督。同一时期,一群修道士在邻近的山上盖起了修道院。794年,城市毁于摩尔人之手,不过后来阿斯图里亚斯的阿方索二世进行了重建,他选择奥维耶多作为王国新首都,并留下了许多世俗和教会建筑。城市繁荣起来,在9世纪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亚琛的加洛林王朝建立了外交关系。9世纪时,科尔多瓦殉教者的圣物转存到奥维耶多,专门建造的盛殓圣物的圣殿——圣卡马拉教堂,因此奥维耶多成为与圣地亚哥匹敌的人口兴旺的中世纪圣地。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政府迁移到莱昂后,奥维耶多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政治影响,但依然通过保留主教中心位置保持着宗教权威。从这时起,奥维耶多主教同国王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大量宗教建筑显示出中世纪教会权力的强大。1521年,一场灾难性的大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并且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世俗权力从此接管了神权。尽管发生了大火,奥维耶多依然保存了一些中世纪早期的建筑。今天进行的修复工程严格遵循规则办理,以便保留真正的中世纪城市布局。 奥维耶多的文化遗产和城市真实反映了该城的原始规划。城市的中世纪部分,13世纪修建的围墙依然完整无缺,三条南北方向大街和一条东西方向的主干道构成了城市的骨架。历史区域的东北部分由大教堂和附属建筑组成的宏大主教区。市民区则向南伸展。旧城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火灾后修建的。大部分建于16和17世纪。不过有几座宗教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搠到中世纪早期,如奥维耶多圣萨尔瓦多圣殿和圣朱利安教堂。它们都是奥维耶多11世纪尽享繁荣的见证。此外,考古挖掘还发现了同时期的丰卡拉达(La Fancalada),它是利用古老技术建立有效水力系统的杰作。奥维耶多的另两座建筑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玛利亚教堂和圣米盖尔教堂。这两座建筑建于842至850年,是中世纪初期的前罗马阿斯图里亚斯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晚些时候的宗教建筑,如15世纪的哥特式圣萨尔瓦多大教堂,以及罗马风格的圣文森特修道院,表明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教堂的持续建设。首先,奥维耶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建筑是许久之前存在过但未保留多少遗迹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无价文化遗产。除此以外,奥维耶多整体上提供了基督教自中世纪晚期以来坚持在西班牙北部传道的实例。 公元9世纪,基督教的光焰照耀着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小国阿斯图里亚斯。在这里,一种新形式的前罗马式建筑风格产生了,这对于半岛地区宗教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作用。这种建筑的最高成就可以通过古代首都奥维耶多城内和周围的诸多宗教建筑显现出来。它们是纳兰科圣玛丽教堂、里约的圣米盖尔教堂、莱那的圣克里斯蒂娜教堂、圣卡玛拉教堂和布拉多的圣胡里奥教堂。还有一个现代建筑与这些宗教建筑相辉映,那就是著名的当代水利工程建筑丰卡拉达。 11 西班牙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式建筑 (1986, 2001) Mudejar Architecture of Aragon 阿拉贡是西班牙的一个自治区,位于西班牙的东北部。萨拉戈萨省、韦斯卡省和特鲁埃尔省属于阿拉贡自治地区。阿拉贡的首府是萨拉戈萨。 特鲁埃尔城镇位于图里亚河一块平坦的岩石扩展地上。公元8世纪,它曾经被阿拉伯人所占领。此后,在1171年,又为阿拉贡的国王阿方索二世埃尔卡斯托占领。从那时候起,这个城镇就成为重新征服东部半岛的根据地。同以往的政治策略一样,基督国王丝毫未触及原穆斯林的社会宗教结构。直到1502年,最后一个隐藏着的回教寺庙才消失。在1486年犹太人被驱逐以前,犹太的社会结构也一直得以维持。历史上的阿拉伯画家及工匠在美学方面一直沿用了传统的伊斯帕诺-穆斯林风格。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传统领域中操练技能,同时还吸收了西方传统来丰富自己的技艺。这种联姻的结果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就是穆德哈尔式建筑风格。从12世纪到15世纪,由于特鲁埃尔城镇的阿拉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了特鲁埃尔城镇砖结构建筑物数目的急剧上升。1986年,世界遗产名录增补了穆德哈尔式建筑圣·佩德罗塔、大教堂塔、圣·萨尔瓦多和圣·马丁塔以及大教堂中殿的天花板。在穆德哈尔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特鲁埃尔塔是一个具有明显一致性和特征性的阶段性建筑。现今的基督教堂其实就是有着尖塔结构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回教寺庙及其装饰的完整复制品。 阿拉贡大致上和古代的阿拉贡王国相同。1035年王国开始了它的历史。纳维拉国王桑乔三世把阿拉贡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拉米罗一世。于是这个比利牛斯山上的小镇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拉米罗把它向东扩大。到1104年,阿拉贡的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了埃布罗河。摩尔人(阿拉伯人)控制的萨拉戈萨也被阿方索一世(1104=1134在位)在1118年收复。并成为了国家的首都。12世纪后期整个阿拉贡地区从摩尔人手中收复了。1179年,阿拉贡和邻国卡斯蒂利亚达成了瓜分战胜摩尔人战果的协议。1137年,加泰罗尼亚国王拉蒙·贝伦格尔伯爵四世与阿拉贡皇后贝特隆尼拉订婚,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统一了。在13和14世纪加泰罗尼亚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贸易。1410年前,王国中加泰罗尼亚的利益占了上风,而为了抵御西部来自卡斯蒂利亚的进攻,阿拉贡人口开始减少。同时,阿拉贡国王不断地扩大着其领土,1238年攻克瓦伦西亚,并向地中海发展自己的力量。1282年,阿拉贡国王彼得三世(1276-1285)被教皇指派到西西里做国王,从那时起,西西里或直接,或间接地被阿拉贡控制了。1320年撒丁岛也被阿拉贡帝国吞并。1442年阿方索五世(1416-1458)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占领了那不勒斯,纳瓦拉也在1425年重归阿拉贡统治。 15世纪,阿拉贡贵族考虑通过联合卡斯蒂利亚来抑制加泰罗尼亚的商业垄断。他们最好的机会在1412年出现了,1410年加泰罗尼亚王宫断绝了后嗣,于是阿拉贡人请出了卡斯蒂利亚王子费迪南德去当加泰罗尼亚国王。费迪南德的后代之一,约翰二世(1458-1479)通过封地瓦解了加泰罗尼亚的反抗。费迪南德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国王亨利四世的女儿伊莎贝拉联姻,在1479年约翰二世死后统一了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形成了现在西班牙的雏形。当然,阿拉贡在18世纪前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拥有独立的议会。1833年菲力浦五世废除了阿拉贡的立法权,使其变成了一个自治区,后来又分裂为三个。 阿拉贡现在北部与法国,东部与加泰罗尼亚,南部与瓦伦西亚,西南与卡斯蒂尔-拉曼查,西部与卡斯蒂尔-莱昂,拉里奥哈,纳瓦拉等自治区接壤。山地占了自治区的北部和南部,中间流过埃布罗河。前比利牛斯山在此低头,降低海拔高度,区内绝大部分属埃布罗河水系,除南部属塔霍河水系。伊比利亚山脉横跨特鲁埃尔地区和萨拉戈萨的西南角。年降水量总的来说偏少。平均350毫米,当然每年各不相同,从200到600毫米,这就给农业带来不稳定性,除了比利牛斯山地,大部分地区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春秋两季。人口集中在农业发达的埃布罗河沿岸谷地,山区人口稀少。韦斯卡和特鲁埃尔的人口从20世纪初开始下降。那时葡萄蚜虫毁掉了大部分葡萄园,同时最大城市萨拉戈萨人口开始激增。现在自治区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萨拉戈萨城内。农田多为旱田,产小麦,油橄榄和葡萄。 有着中殿和两个走廊的哥特-穆德哈尔式大教堂建有一个多边型的圣坛地和一个矩形的散步场。其壮丽的方砖塔楼建于1257年,装修非常豪华奢侈。华丽教堂中殿的天花板建造时间可追溯到14世纪,故它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特鲁埃尔穆德哈尔艺术的典型代表。穆斯林的传统渗透于天花板的每个建筑技术细节之中。但是,在建筑板材上用鲜明颜色绘制或从木材中雕刻的虚构物、人物或者怪物都是基于当时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而做的。穆德哈尔塔成为特鲁埃尔建筑风格的一个标志。圣·佩德罗教堂上的塔建于1258年以前,并且还有一个附属建筑,它是特鲁埃尔情人的陵墓,上面的雕刻画是朱安德阿维罗斯制作的。附近的圣萨尔瓦多塔建于1277年,同样展示了这种建筑特色。 最后,还有圣马丁塔,装饰非常豪华,它建于14世纪初。圣马丁塔耸立于中殿的中心。在教堂的西部以及从北部到东部还有一个拱顶走廊。这些塔美丽而富有变化,是来源于伊斯兰装饰艺术形式的典型例子。在阿拉贡地区,穆德哈尔式方砖建筑技术一直发展到18世纪初。其中,萨拉戈萨省、达罗卡、卡拉塔尤和塔拉索纳都保存了这种建筑的典型例子。但是,只有特鲁埃尔城镇上的塔群最为复杂,这些塔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中保存了最为典型的穆德哈尔式建筑珍品。 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式建筑:公元12世纪穆德哈尔艺术的发展与收复国土后西班牙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息息相关。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受到了伊斯兰传统的影响,而且还体现出了当时欧洲的风格,特别是哥特式风格。从公元17世纪初一直到现在,这种艺术风格在建筑中,特别是在钟楼建筑中,以创造性地精妙使用砖块和釉面砖而闻名。 12 西班牙加拉霍艾国家公园 (1986) Garajonay National Park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岛中心,该国家公园中70%的面积覆盖着月桂树森林。在加拉霍艾国家公园中,泉水和数不清的溪流使当地的植物得以茂密成长,公园中的植被与第三纪时期的植物生长情况颇为相似,但由于剧烈的气候变化,这种植被分布在南欧已经基本消失了。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的名字源于一对相依相恋的爱人的故事——戈梅拉公主Gara以及特内里费岛的Jonay。这对恋人的相爱受到家庭的强烈反对,他们决定携长矛,从岛上最高峰跳崖自杀。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森林密布,云雾缭绕,植被丰富多样,生长茂盛。森林笼罩于浓雾间,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植被在这片荒芜的岛屿上生长。这里的森林为照叶林或常绿林,植被为月桂属树木。这里终年湿度大,温度适宜,森林茂密繁盛。 森林面积为4000公顷,约占整个岛屿面积的11%。这片森林为亚热带森林遗迹(其多生长于欧洲和北非),可追溯至几百万年前,所以加拉霍艾堪称真正的活化石。为保护生态系统,加拉霍艾于1981年宣布成为国家公园,并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成为最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里植被种类繁多,约有2000种植物,其中包括一些数量较大的当地特有物种。这里有不同种类的森林,包括Dry Heath Fayal,这里湿度较小,主要的植物品种为Mocan、丛花萼叶茜木、Barbusano、石南属植物等。朝北的山谷湿度较大,分布着高大的照叶林,有的高达35米。山坡阴面也是植被葱郁,主要生长着Loro(葡萄牙桂樱)、Acevino等。山顶雾气较重,石南属植物分布较多。在公园内,还可看见灵动的溪流,是加那利群岛永葆活力的源泉。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还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生活着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其中一些动物为当地特有物种,值得一提的是Rabich鸽子、Turque鸽子。 该公园拥有齐全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包括游客中心、信息中心、观景台、休闲区、路标明晰的小径,让游客尽享大自然的美妙。 13 西班牙卡塞雷斯古城 (1986) Old Town of Cáceres 卡塞雷斯是埃斯特列马杜拉自治区卡塞雷斯省省府,人口约7万。卡塞雷斯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统治的城市;其城防建筑、宫殿以及塔楼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布局。该城市由于受到各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教艺术、北欧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以及美洲新大陆艺术等不同甚至使相对抗风格的影响而分外独特。在卡塞雷斯城的历史中,摩尔人和基督徒的斗争也反映在建筑领域中。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是罗马式、伊斯兰式、北哥特式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融合。现仍保留的穆斯林时期的大约30座高塔建筑中,布哈科塔是最著名的。 西哥特人统治时期,在原先由古伊比利亚人占据的地方建立的诺尔巴独裁者的罗马殖民地,是第二大重要城市。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占据了这座殖民城市,并称之为“卡斯里”,即要塞。复地运动时期,基督教徒的内部斗争引发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新的争端。这一城市在四个不同的时期几度得失。公元12世纪时,在来自马格里布的阿尔莫哈德人的统治下,修筑了大型城御系统,同时城市在这段时期繁荣扩张。卡塞雷斯成为伊斯兰教的据点。公元1229年,古来昂王国国王阿方索九世最终从摩尔人手中夺取了卡塞雷斯。从14世纪到16世纪,随着复地运动的结束、大批西班牙绅士的拥入以及美洲大陆的发现,这个封建城市建造了一些大型建筑。可追溯到阿尔莫哈德人统治时期的中世纪不规则道路网重叠分布在依稀尚存的罗马时代的规则轴线上。伸向广场的狭窄街道不断宽窄变幻。12公里长的梯形城墙环绕着这个城市,最初由罗马人设计并建造的这道城墙在阿尔莫哈德人的改造下,外刷捣实粘土,使之更符合阿拉伯人建造城防工事的标准。除了这一城防系统外,属于卡塞雷斯第一次城市发展时期的建筑寥寥无几。然而,在第二次城市发展时期建造的大量城防建筑——宫殿、塔楼以及石屋——都保存下来,并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不断修建新的宫殿而得到补充。卡塞雷斯的城墙是阿尔莫哈德人在西班牙构筑城防工事的有力见证。 古城卡塞雷斯,位于西班牙的卡塞雷斯。卡塞雷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它是一座要塞之城,城墙上建有许多防卫塔楼。城西有5座塔,其中最著名的是布哈克塔,它守卫着进入市区的大门。城南的雷东德塔呈马蹄形拱状,底为多角形。城东的罗斯波索斯塔,比城墙上的通道高30米。卡塞雷斯城内有各个时代的建筑。圣马行奥教堂,建于公元14世纪,教堂为单廊式,半圆拱上有扇形的穹隆。同期建造的圣玛利亚大教堂,是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型时期的建筑。公元18世纪中叶,耶稣会建造了圣弗兰西斯科哈比埃尔教堂。这是一座三廊式建筑,有宽大的翼廊,采光窗上部是半球状的穹隆。它的正面有两座用粗石堆砌的、四角呈柱状的塔。古城卡塞雷斯有不少贵族住宅。公元14世纪建造的穆德哈馆,是城里现存的唯一一座托莱多风格的建筑。戈鲁费奈斯·德·阿巴霍宅,是卡塞雷斯古城最美的民间建筑。 大广场:十三世纪建成,曾是手工艺品市场。十六世纪修建了带有拱形门柱的建筑。其东侧是十二世纪阿里莫哈德王朝的城墙。 市政府:十九世纪建筑,布哈科塔和阿里莫哈德城墙同属十二世纪。塔旁是十八世纪修建的和平庵,上面有西班牙雕刻家彼得罗.科雷阿作品《和平圣母》。 圣地亚哥教堂:十六世纪的建筑,可能是在十二世纪的一座寺庵基础上修建的,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出由罗马风格向哥特风格转变的遗迹。 高多依宫: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高多依之家,十六世纪修建,其阳台是卡塞雷斯最美的,具有意大利十六世纪特有的矫揉造作的风格。卡瓦哈尔之家:十五、十六世纪建筑。曾被大火烧毁,六、七十年代修复。 圣母玛利亚教堂:属多种风格的教堂,有古罗马式向哥特式过度的特色,其唱诗和塔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内部埋葬着一些在卡塞雷斯居住过的贵族遗骸。 圣豪尔赫广场:圣豪尔赫为卡塞雷斯的保护神。广场周围有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教堂、耶稣会教徒的住宅。 14 西班牙历史名城托莱多 (1986) Historic City of Toledo 托莱多(Toledo),西班牙古城。位于马德里以南70公里处,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首府和托莱多省省会,塔霍河环绕大半个城市。人口约5万。托莱多为欧洲历史名城,公元前192年被罗马人占领。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并在此定都。公元711年被摩尔人攻陷。1085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收复该城后,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和全国宗教中心。1561年,腓力二世迁都马德里,托莱多从此衰落,但宗教地位依然如故,至今仍是西班牙红衣大主教驻地。 托莱多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曾先后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酋长国的要塞,基督教国家和摩尔人战斗的前线,以及公元16世纪查尔斯五世统治时期的最高权力临时所在地。托莱多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种环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产生多种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存在。 气势雄伟的城堡坐落在托莱多的制高点上,16世纪中叶时是查理五世国王的王宫。城堡呈正方形,四角有四个方形尖顶塔楼,登塔楼极目四望,远近景物一览无余。数百年来,这座城堡刻划着西班牙民族盛衰史的各种印记。1936年爆发的历时三年的内战,这里也曾是重要的战场之一,城堡四周的累累弹痕,至今依稀可辨。 比萨格拉门为托莱多城的正门,朝北,建于16世纪中叶。由于东西、南有塔霍河隔断,这是唯一能进入古城的一道城门。门上刻有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帝徽――帝国皇鹰。在城墙上刻有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给托莱多的题词:“西班牙之荣,西班牙城市之光。” 太阳门是托莱多观光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它建于13世纪,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高大,宏伟,挺拔。之所以叫太阳门,有两种说法:一是称门上有太阳、月亮的图案;二是称阿方索十世时代星象测量结果,此门位居子午线零度上,从日出到日落,日光总照着此门。 大教堂建于1227年至1493年,内部装饰完成于18世纪,主体为哥特式建筑,内部装潢吸收了穆德哈尔等其他风格,可以说是一座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庞大建筑群,是西班牙最大教堂之一,也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住地。教堂正站左侧钟楼高90米,上挂一口17515公斤重的大钟(铸于1735年)。主堂长112米,宽56米,高45米,由88根大石柱支撑。主堂周围有22个祠堂。大教堂的唱诗室位于主堂中央,唱诗班的两排座椅为西班牙木雕艺术之珍宝,下排为哥特式,上排为文艺复兴式,两种艺术风格水乳交融。下排座椅上方刻有54幅连环画,生动地记载了光复战争中收复格拉纳达的历史场面。 圣多美教堂是14世纪住在托莱多的阿拉伯人所建的穆德哈尔风格的建筑。其名声主要来自珍藏在此的格列柯的名画――“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这是格列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名画之一。此画是1586年圣多美教堂的神父托格列柯所画,以纪念已死去200年、曾为各教堂奉献大笔资财的托莱多贵族奥尔加斯伯爵。该画明显分成上下两部分,下喻人间,把当时最显赫的贵族、教士及社会名流均列在其内,作者的儿子也在其中。画面上,16世纪的人居然出现在14世纪死者的葬礼中等一些令人费解的笔触,显示了作者的绘画绝技。 15 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1987) Cathedral, Alcázar and Archivo de Indias in Seville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和塞维利亚省的首府,都市人口约一百三十万,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也是西班牙唯一有内河港口的城市。塞维利亚是一座因水而兴又因水而灵的城市。公元前7世纪就有居民在该地生息。公元前43年建成塞城。先后被罗马人、西哥特人占领。公元712年被阿拉伯人侵入。公元11世纪,摩尔人的一个部落在此建立独立王国,现存大部分古代建筑系该时期遗物.1248年,卡斯蒂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夺取该城,赶走摩尔人,设为都城,从此塞城逐渐繁荣起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这里曾设有“印度群岛(即美洲)交易之家”,垄断着西班牙海外贸易,这是塞城的鼎盛时期。“交易之家”于1717年迁至加地斯后,18世纪以来塞城曾一度衰落。19世纪末,在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它再次出现生机。1928年,瓜达尔基维尔河经过疏整,塞维利亚市又恢复海外贸易。1992年在塞城曾举办过国际博览会。 位于塞维利亚中心的三座建筑——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组成了非凡的古迹建筑群。 大教堂和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收复领土的1248年至公元16世纪间,这两个建筑受到了摩尔人风格的影响,同时,它们也是阿尔默哈德文明和信奉基督教的安达卢西亚文明的历史见证。塞维利亚大教堂和大城堡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教融合的典范。话说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从公元8世纪开始,统治了塞维利亚约500年,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清真寺。后来天主教徒重新入主塞维利亚,把清真寺改造成天主教堂,清真寺的宣礼塔就成了教堂的钟楼。100多年后的一场地震,损毁了教堂,塞维利亚人就在原址上建起一座更宏伟的教堂。新教堂是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来的钟楼,也就是更早的宣礼塔,被加建得更高。钟楼高约100米,下部是一大片灰褐色的墙,加上几个马蹄形的门和窗户,以及少许灰泥雕刻,显得有些单调。往上的部分,满布的几何形雕刻突出了摩尔式的建筑风格。钟楼最高的部分,从柱子、拱门到穹顶,却又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塞维利亚大教堂,该大教堂共有五个大殿,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这里也是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墓地。 塞维利亚王宫原为阿拉伯城堡,十四至十六世纪卡斯蒂亚王国进行改修后作为国王的行宫。当前是塞维利亚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遗产。早在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入侵塞维利亚时仅作为军事首领的寓所。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城堡得到大量扩建。尤其是西国王佩德罗一世收复塞维利亚后,在十四世纪中叶对王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但十八世纪因地震和火灾,大部分扩建的建筑被毁。整个王宫具有阿拉伯、穆德哈尔和哥特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外部造型独特,内部装潢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王宫拥有数个别致的院落和厅室。尤其是卡洛斯五世和大使厅,布置富丽堂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印度群岛档案馆由一个拍卖厅改建而成,馆中存放着早期殖民者发现美洲时的宝贵档案文献。 圣克鲁斯区,原为犹太人居住区,至今是塞维利亚市最具特色和最别致的住宅区。该区的房屋均用石灰粉刷成白色。条条小巷错落有致,十分幽静;各家窗台上栽有花草,一年四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游人所至,如入画境。 16 西班牙萨拉曼卡古城 (1988) Old City of Salamanca 萨拉曼卡位于托尔梅斯河北岸,是莱昂地区萨拉曼加省的省会,也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古代大学城。现在的萨拉曼卡有两座大学,它们是萨拉曼卡大学和萨拉曼卡主教大学。因此,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主要是围绕着当地的大学。2002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萨拉曼卡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一种产自马约尔镇地区的赤金色岩石,很多建筑都保持这种材料的原色,厚重而华贵。马约尔广场古典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西班牙的众多广场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里是萨拉曼卡留给许多游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每一段在萨拉曼卡之旅的起点。马约尔广场坐落在旧城的中央,,属于不规则的四边形建筑,所有相连的房屋把广场包围在中间,每栋楼房下面都是拱形的门相连,拱形门的上面有的镶嵌着西班牙的帝王,有的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头像。萨拉曼卡大教堂现在由新老两座教堂组成,其中罗马式的旧教堂建立于12世纪。这个大教堂可谓是西班牙美术史的杰出代表。 旧大教堂之著名,不仅是由于它有大量令人感兴趣的建筑和装饰,而且还因为曾被用作教会学校的校舍。“大学内院”,在雄伟的大学正立面俯瞰下的一个小广场,是一件杰作,年代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它两旁排列着的那些建筑,组成了这所古老的综合性大学的中心部分:大学预科高班部和低班部以及医学院预科(今为校长办公室)。那是1218年,遵照阿方索九世的圣谕,教会学校把课程安排扩大,包括了普通学科。从1255年以降,萨拉曼卡大学跻身于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学术中心之列,与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和巴伦亚大学齐名。十五六世纪时,宗座大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大学预科高班部建成于1415年至1433年间。医学院则奠基于1413年。大学预科低班部(提供中学教育的机构)的大门则建于1533年。这些建筑所面向的这个内院包括了一排排多叶形饰的哥特式圆拱枣这是一种弧线与反弧线的错综复杂的组合,可与在萨拉曼卡的许多内院(在贝壳宫、丰塞卡宫以及宗座大学的上回廊)中均可发现的其他一些潜藏的珍宝相媲美。医学院预科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所在地点早先曾是勃艮第的雷蒙官邸,因此习惯上被认为是古罗马法庭的遗址。壁缘的华丽装饰采用了许多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元素:农牧之神(其中之一被表现为正忙于爱情活动)、涡卷饰、叶卷饰和怪状人面装饰。宗座大学那扇16世纪初的大门同样也属于华饰风格,看起来则几科是在挑衅般地突出它那怪诞人形、盾形纹章和圆雕饰的怪异与繁复。人们可以通过枣在其下部的西班牙历代天主教国王的圆雕塑像以及在其上部的某些赫拉克勒斯和维纳斯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像,而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的概貌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 古代大学城萨拉曼卡古城位于马德里西北部,最早于公元前3世纪被迦太基人征服。该城后来成为罗马人的聚居地,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公元11世纪被摩尔人占领。这里的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萨拉曼卡的黄金时代也促成了大学的辉煌。这座古城的历史中心有许多具有重要的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摩尔风格、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市长大厦以其别具风格的走廊和拱廊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17 西班牙波夫莱特修道院 (1991) Poblet Monastery 波夫莱特修道院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南部的塔拉戈那省孔卡-巴贝拉市,属于西多会修道院,是西班牙最大的修道院之一。修道院的中央是一座12世纪建造的教堂,修道院中还有一处保卫严密的皇家官邸和用于纪念加泰罗尼亚国王们和阿拉贡国王们的万神殿。这座古朴而又宏伟的修道院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道院由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四世建于1151年,作为把普拉得斯和丘拉纳山区从沼泽化过程中恢复的对上帝的感谢。尽管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在16世纪有所下降,波夫莱特修道院仍然还是很像邻近的圣埃斯克雷乌斯修道院,是阿拉贡皇室最喜欢的隐退之所。 一条在第一道围墙外的林荫大道通向15世纪的皮塔多拉多(金门),从这里通过皮塔多拉多(皇门)进入修道院,这个皇门是14世纪军事建筑的典型代表。典型的西多会的建筑的清晰、纯洁的线条和巨大的尺寸(40米 x 35米)表现了华丽的修道院的特征。 人们可以通过石雕的风格、植物的装饰,逐渐察觉到哥特式建筑风格。厨房和餐厅12世纪就完成了,而图书馆在13世纪才告竣工。宽敞的西多会修士的教堂由阿方索二世于13世纪建造。皮塔多拉多(皇门)是教堂中最美丽装饰物,由彼得四世在1350年建造为了纪念阿拉贡的加冕(阿拉贡君主1196-1497年间埋葬于此)。 1835年两个巨大的哥特式石棺由雕刻家弗雷德里克马雷斯恢复。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高大的祭坛装饰是出自于艺术家达米亚福尔门特之手的不朽之作。此外僧侣居住的巨大寝室也是值得注目的建筑,它的87米x10米的尺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8 西班牙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之路:法兰西之路和北西班牙之路(1993, 2015) Routes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mino Francés and Routes of Northern Spain 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横穿西班牙的阿拉贡、那瓦尔、拉里奥哈、卡斯提-莱昂和加利西亚自治区。在欧洲,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人口不到10万的弹丸小城是基督教中与罗马、耶路撒冷齐名的三大圣城之一,并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在中世纪被人们称为世界的尽头。它穿越法国和西班牙边境。自古一直是朝圣者们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沿路有1800座建筑,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条路对于中世纪时期促进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基督教信仰征服社会各阶层的人和全欧洲的人的见证。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是圣地亚哥·德·阿波斯托陵墓的朝圣之路。以此为终点的跨越比利牛斯山脉,连绵蜿蜒于西法边境的漫漫长路就是鼎鼎大名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从遥远的中世纪起不计其数的虔诚信徒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沿着这条荒凉的朝圣之路奔向终点圣地亚哥顶礼膜拜,正像但丁曾说过的:去过或即将前往圣地亚哥之家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朝圣者。 19 西班牙瓜达卢佩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 (1993) Royal Monastery of Santa María de Guadalupe 瓜达卢佩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位于西班牙卡塞雷斯省埃斯特雷马拉杜自治地区的西北方。圣玛利皇家修道院是长达四个世纪的西班牙宗教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它象征着1492年发生的世界历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信奉天主教的王国收复伊比利亚半岛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圣玛利皇家修道院内著名的圣母雕像成为多数新大陆地区基督教化的有力象征。 巨大的皇家修道院具有明显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其占地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其中林林总总的各种建筑物是建造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精品。具有哥特式的主教堂,由内而外都被装饰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卡马林圣女院是一座小型的建筑物,呈八边形,里面拥有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出自于吕卡·焦尔达诺之手的壁画,整个建筑物中最负盛名的瓜达卢佩圣母雕像也位于这里。圣卡塔丽娜小礼拜堂是一个建于15世纪的正方形建筑物,具有一个八边形的圆顶阁,其中安置的装饰灯将这个阁楼照得分外辉煌;里面还有建于17世纪的华贵的坟墓。穆德加尔修道院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物,修建于1389-1405年间,是由红砖和白砖相间建造成的。此外,这里还有两座建筑物,一座是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修道院,其中的走廊和拱廊都是经过精心的整葺装饰的;另一座建筑物则是一个"新"的巴洛克式的教堂。 圣玛利皇家修道院的建造始于13世纪,当时,一位牧羊人在瓜达卢佩河流附近偶然发掘出了瓜达卢佩圣母塑像,之后,人们就开始决定建造一个小教堂,目的只是用来储备这尊塑像而已。小教堂建造之后不久,国王阿方索六世统帅的军队在1340年的萨拉多战役中,由于受到了圣母神灵的庇护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国王阿方索六世正式宣布这个修道院为皇家神殿,从而这个最初的小教堂由于不断的扩建,日益发展成为声明卓著的大教堂。在以圣耶罗姆命名的447年里,这个修道院在西班牙境内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它还是所有的基督教国家的修道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修道院。1492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瓜达卢佩圣母的信徒们也开始汇集在一起,成为殖民地化和推翻南美洲的重要里程碑。在同一年,天主教统治者收复伊比利亚半岛,并将穆斯林军队驱逐出去,这件事同样与这座修道院的命运休戚相关。 20 西班牙梅里达考古群 (1993) Archaeological Ensemble of Mérida 位于埃斯特雷马杜拉的梅里达是于公元前25年西班牙战役结束后建立的,当时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殖民地,也是卢西塔尼亚的首都。旧城遗址迄今完好,其中特别著名的有瓜迪亚纳河上的大桥、圆形阶梯剧场、剧院、大马戏场和先进的供水系统。梅里达城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省首府建设的杰出典范。 奥古斯塔-梅里达的城市规划因取法罗马规范而井然有序。横跨瓜迪亚纳河的大桥是罗马人修建过的最长的一座桥(792米),是古时联接萨拉曼卡和塞维利亚道路的重要关卡。现今这里可以看到罗马人精心设计修建的水路系统遗迹。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有历史性纪念建筑。包括大桥、竞技场、剧院、神庙、马戏场、图拉真拱门和罗马人建造的其它纪念建筑。此外还有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纪念建筑。所有这些建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它们是梅里达辉煌过去的见证。梅里达古建筑群构成了罗马帝国时代以及随后岁月中行省首府公共建筑的卓越典范。 公元前1世纪,阿格里帕在此地建立了主要的纪念建筑。公元2世纪,由于罗马皇帝图拉真和哈德良的祖籍都是西班牙,因此城中也修建了重要的公共建筑。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所进行的政治、财政和经济改革增进了梅里达的繁荣,在这里建立了西班牙教区代理中心和大主教中心。到了5世纪,西哥特人占领了该地。713年被摩尔人占领,梅里达人拒绝接受阿拉伯人的统治。为保护瓜迪亚纳大桥,科尔多瓦哈里发阿卜杜·埃尔·拉赫曼三世下令拆毁了城墙,在城市入口处修建了一座要塞,梅里达从此衰落。15世纪末天主教皇帝的到来使该城短暂复兴。接下来的17世纪,葡萄牙人和加泰罗尼亚的暴动,以及18世纪同时发生的继承权战争和半岛战争使得梅里达进一步衰落。 21 西班牙多南那国家公园 (1994, 2005) Doñana National Park 安达卢西亚的多南那国家公园位于瓜达尔基维尔河汇入大西洋入海口的右岸。该国家公园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著称,这里有环礁湖、沼泽地、固定和移动的沙丘、丛林地和灌木地带。这里还生活着5种濒危鸟类,同时,此地还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鸟类蛋孵化地之一,每年都有超过50万只水禽在这里栖息越冬。 西班牙西南角,塞维利亚Seville西边,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州,内陆沙地,湿草原,沼泽,湖泊,森林,海岸沙丘等,各种地形应有尽有。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式:夏季干暖,冬季湿冷。七百年前,那里就是西班牙历代国王的狩猎场。那里,繁衍着一百二十多种鸟类,其中有多种珍稀品种;是五十万只候鸟的栖息地,野牛,野马等哺乳动物当作家园。 多南那有超过700年的著名历史,它原先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和菲利普五世及阿方索十三世所喜爱的狩猎保留区,最初为女公爵阿尔凡所有,这一点可以从戈雅绘制的她的肖像背景上看出来。从保存下来的多南那宫殿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个鼎盛时期的状况。 多南那国家公园年均气温为17度,年均降水量为600毫米,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暖干,冬季湿冷。7月和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雨水集中在冬季,月降水量最大时是12月份,大概在90毫米左右。 该遗址是欧洲已知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好的湿地之一:多南那国家公园和拉姆萨尔的面积有50720公顷,周边地区有26540公顷,在生物区内总共有77260公顷土地;公园正好位于第四纪的沉积物上,主要由沙地和一群移动的沙丘组成,这些沙丘有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沙丘上的植物将沙丘固定下来,并且在沙丘的凹地还能看见泻湖和沼泽地。水位很高,所以保护区内一般的土地几乎都是由充满泥土的湿地组成。沼泽中的沉积物富含钙和镁,在水池、浅滩、溪流、芦苇地和河滨泥地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另外这儿还是大群迁徙鸟类过冬的理想栖息地。 多南那动物区系主要是地中海的动物及一些从北非和北欧来的动物,多南那的飞行动物异常丰富,登记在册的就有365种之多,尤其以有大批的各种各样的鸟类而著称,该遗址还是瑞士帮助鸭子过冬的最重要的湿地。 22 西班牙瓦伦西亚丝绸交易厅 (1996) La Lonja de la Seda de Valencia 瓦伦西亚丝绸交易厅是国家艺术和历史的纪念物,在15世纪由佩雷·康普特建造,这无疑是瓦伦西亚人最好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纪念物之一。它位于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区,在中心市场和桑托斯胡尼斯礼拜堂前。占据1990平方米的矩形地区。 该建筑群建于公元1482年至1533年间,原用于丝绸贸易,从此那里一直都是进行商贸交易的中心。作为哥特式晚期的建筑杰作,宏伟的交易大厅还是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地中海地区主要商业城市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隆哈是这个城市象征性的建筑。它有三部分组成:丝绸交易厅、塔楼和海关。圆形大厅或交易厅根据厅内支撑拱顶的8个圆柱,被分为3个纵向和5个横向广场,这个建筑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丝绸交易厅内的螺旋形圆柱,塔楼中的螺旋形楼梯和海康诺皮尔拱门和灰泥的天花板。17.4米的天花板将不朽的独特性传递到圆柱上。托拉坎维(交易台)在1407年由镇议会决定在交易厅内修建,由于它获得了财政支持,因而享有很高的声望。如今,用以完成交易的毛石平台或者交易桌以及第一份西班牙交易单被保存在瓦伦西亚市政档案室中。 托里昂(塔楼)(建筑的第二部分)--奉献给完美概念的礼拜堂位于地下室中。两层顶楼被用来关押赖帐不还的人。孔苏拉多马尔(海关)--海上贸易在15世纪的瓦伦西亚蓬勃兴起要求一个有权威的商人法庭(也叫孔苏拉多马尔),在那里诚实的人们可以解决有关海上交易中的麻烦事。它开始于1498年,新建筑也是由佩雷·康普特设计的。 丝绸交易厅的圆形大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8根支撑着17.4米高的天花板的巨大的螺旋形圆柱,厅内被这造型优雅轻盈的圆柱分为三个纵向和五个横向的广场,最初,这里主要用于丝绸贸易,当年,来自欧洲各地的商人们就是在这里讨价还价,数以亿计的货物也在这里集散。至今,当年用以交易的石头平台以及第一份交易单仍被保存在巴伦西亚市政档案室里。 交易厅旁的塔楼和海关是大厅的附属建筑。塔楼内长长的螺旋形的楼梯使塔楼顶端看上去有些幽暗,这里当时的用途是关押赖账不还的人。塔楼地下是小礼拜堂。15世纪,由于有“无敌舰队”的支撑,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一个有权威的商人法庭——“孔苏拉多马尔”应运而生,在那里,诚实的人们可以解决有关海上贸易的一切麻烦事,它正是今天海关的雏形。 在1506年佩雷·康普特死后,不同的建筑师继续完成他的建筑。多明戈·乌蒂亚加是其中的最后一位,隆哈最终于1548年宣告竣工。 23 西班牙城墙围绕的历史名城昆卡 (1996) Historic Walled Town of Cuenca 昆卡城位于西班牙中东部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的昆卡省,是昆卡省的首府,在马德里西南部,韦卡尔河和胡卡尔河交汇处的海拔1000米的白垩山脊上。上下昆卡城都建在具有天然防御功能的陡峭的斜坡上。数座桥梁将该城与外界相连。昆卡城建立于公元8世纪,历史上是军事、农业、制造业和宗教中心。 高耸的中世纪建筑物是该城景观的标志,其中大部分是宗教塔楼、社会事业机构、医院和宫殿。除了中世纪的建筑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为摩尔人时期的遗迹:巨大的大门和牢固紧凑的房屋、胡卡河岸边的花园、城镇轮廓及其光线效果。房屋突出于峡谷,强调了这个美丽如画的城镇的垂直性布局。除了上下城形成的对比之外,昆卡城与周围的景物壮观地融为一体。这些建筑物建在狭小的空间中并适应了地势,这使该城具有了显著的轮廓。可以追溯到基督教中世纪的时代的不规则的街道布局保留了其以前作为穆斯林城市的一些因素,同时仍然共同延伸至位于昆卡中心的富丽的普拉亚·马约尔。 昆卡城位于科尔多瓦的哈里发统治区中心的重要防御位置,最初由摩尔人建立,由于得到完好保护,现在该古城成为不可多得的中世纪要塞城市的样例。公元12世纪,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收复领土后,昆卡作为皇城和主教富人区,建起了很多建筑,例如西班牙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和著名的卡萨斯·科尔加达斯(悬空房)。悬空的房子位于峻峭的悬崖之上,俯视瓦拉河。正是由于它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整个城市从周围的乡村中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 24 西班牙拉斯梅德拉斯 (1997) Las Médulas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在西班牙西北部的拉斯梅德拉斯地区利用水利技术采金、淘金。经过两个世纪的开采后,罗马人撤走了,只留下一片废墟。从那以后,由于当地再未兴办过任何工业,所以独特的古代技术遗迹被保留了下来。从当地比比皆是的山崖峭壁和大片尾矿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古代人劳动的痕迹。现在,尾矿被用于农业耕作。 通过拉斯梅德拉斯考古区保存的遗迹——开采地段的地形特点、水利设施、金矿矿坑--可以追溯其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淘金、低品位矿石的排除和堆积等。当地居民也逐渐加入到组织开矿的罗马指挥者中,城堡不再作为居民中心,不过那些水渠却很好地利用起来,为采金淘金源源不断地提供水能。这些水道和金矿及所在地区建设一样,其结构和材料渐渐被罗马人自己的东西所替代,成为一体。这样一来,有人专门进行农业生产,选择肥沃的土地,农产品供应给矿上的劳动力,有人从事手工业,制造金矿所需的必要工具、木材等等。 25 西班牙圣米延尤索和素索修道院 (1997) San Millán Yuso and Suso Monasteries 圣米延修道院包括尤索修道院和素索修道院,位于拉德曼达山区深处。它起源于六世纪时的简陋山洞和一个很小的礼拜堂,是当初圣米延和他的教徒生活等的地方。当时伊比利亚半岛仍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只不过已经基督化了,在这个早期基督教时代神话传说和前罗马时期的部落遗闻交织在一起,而圣米延这个圣徒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米延于公元6世纪中叶在该世界遗产所在地建立了修士团体,后来,这里成为了基督教徒的朝圣地。这座为了纪念圣米延而修建的罗马式教堂历尽沧桑,依然矗立在素索。就是在这里产生了最早使用卡斯提尔语言的文学作品,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西班牙语,就起源于此。公元16世纪初,在素索旧址的下方,一座漂亮的新修道院——尤索修道院建成,它依然在兴旺地发展壮大。 素索修道院简洁的西哥特式、阿拉伯风格,尤素修道院的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巴罗克风格。素索修道院值得一提的还有建于十二世纪的圣米延的衣冠冢。尤素修道院里藏有十至十六世纪的许多古籍手稿,包括四百多页的羊皮书稿。西班牙语最初的文字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现藏于马德里。尤素修道院几百年来一直是文化中心,其现有结构基本上是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尤其是修道院的回廊,哥特式建筑,气势恢宏。尤素修道院里仍保存着圣米延和圣费里塞斯的圣骨,金龛上的宝石和牙雕都是十一世纪的作品。 26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帕劳音乐厅及圣保罗医院 (1997) 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and Hospital de Sant Pau, Barcelona 作为建筑界新秀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师蒙塔奈尔对于巴塞罗那的建筑有两项最出色的贡献,即帕劳音乐厅和圣保罗医院。 帕劳音乐厅由巨大的钢架结构组成,光线充足,空间开阔,由当时许多顶尖设计师进行内部装饰。又名帕劳音乐厅,始建于1905年,1908年竣工,现代主义风格。 帕劳音乐厅是加泰隆尼亚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它是色彩、光线和结构的完美组合。色彩来自音乐厅从里到外光滑的马赛克和五光十色的玻璃;光线之美在于大厅天井庞大的吊灯,它光芒四射、独有氛围;舞台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奏乐天使雕塑。这是“西班牙现代主义建筑最完美的作品”。 圣保罗医院的设计和装饰同样大胆创新,同时它也尽善尽美地适合病人们的需求。巴塞罗纳圣保罗医院位于巴塞罗那以北2公里处,是一个矩形建筑物,占地面积达36,000平方米,医院中可容纳的病人数多达1,000人,平均每个病人占据145.5平方米的空间。圣保罗医院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处于动荡不安之际,因此修建大而好的医院也迫在眉睫,著名慈善家圣保罗请缨担纲。医院的建筑工作由西班牙建筑界新秀加泰罗尼亚建筑师蒙塔奈尔负责设计和施工。医院及其一般性的服务设施被分割成为48个独立的大楼,并伴有地下走廊。加热、水、气和电等的供应设施都是在户外安装配置的。两条呈十字形斜交的宽大的马路(每条路长500米、宽50米)将楼群分开,而其他的马路相对窄小,宽仅30米。整个医院中与城市和海洋相距最近的南嵎是医院的主要入口,从这里向医院内部驶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65米、宽45米的广场,广场的四周由栏杆围绕。与市政大楼相对的是一片自由场地,长93米、宽65米。建筑物的前庭大小为17m ×14m,而且是四面开放。病房是一个25m×8m的超长矩形,高达7米。圣保罗医院建筑群是一个风格颇具特色的建筑群,占地10万平方米,且远离闹市独僻幽境。其魅力所在,在于整个建筑群的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独具匠心的巧妙而完美的融合。医院的主楼像一座哥特式教堂,建有高高的塔楼,颇具拯救生灵的意味。这两座建筑全部为钢结构,光线与空间的组合和谐完美,并由当时最杰出的装潢家装潢,医院的设计和装潢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极大地满足了病人的需要。 27 西班牙比利牛斯——珀杜山 (1997, 1999) Pyrénées - Mont Perdu 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共同拥有的文化及自然遗产。这处雄伟壮观的高山景观,横跨法国与西班牙当前的国界,以海拔3 352米的石灰质山——珀杜山顶峰为中心,方圆30 639公顷。在西班牙境内的是欧洲两个最大最深的峡谷,而在法国境内更加陡峭的北坡上则是三个大片环形屏障,充分代表了这里的地质地貌。除了雄伟的山脉,这个地区还有着恬静的田园风光,反映了农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曾在欧洲高地非常普遍,而今却仅存于比利牛斯地区。在这里,可以通过村庄、农场、原野、高地牧场和崎岖的山路这些独特的景观,去回顾久远的欧洲社会。 风景秀丽的珀杜山是以湖泊、瀑布、岩石、冰川及峡谷为主的山体风景名胜。北坡有现代冰川,南坡有四大峡谷。在整个地区发现了三大典型的地貌景观:一处在北部地区,三大相交的峡谷被南北走向的以片岩和砂岩为主的山峰所环绕,两处冰川被以Munia主峰(3133米)为主的东南走向的山峰所分割;另一处为一组地质构造以石灰石为主的,连绵20千米的峭壁,大部分高度超过3000米;最后一处是以砂岩和片岩为主的高地平原。 自从旧石器时代,居民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居住,在西班牙与法国的长期交往中,山脉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附近的西班牙与法国在文化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使用梯田的方式和特点。西班牙的托尔拉和法国的加瓦尔尼村庄是两处最吸引人的亮丽景点。位于加瓦尔尼的古罗马圆形剧场看上去格外幽雅,具有登山爱好者所厚爱的岩石表面和壮观的瀑布。 28 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石壁画艺术 (1998) Rock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on the Iberian Peninsula 伊比利亚半岛东部的地中海盆地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自从1879年西班牙桑坦德尔的阿尔塔米拉山洞的旧石器时代壁画被发现以来,在阿拉贡、加泰卢尼亚、瓦伦西亚、穆尔西亚、安达卢西亚及卡斯蒂利亚-拉曼却地区都发现了许多史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壁画,几乎分布在半个伊比利亚半岛。 这些壁(岩)画一部分画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岩壁上。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富于变化,色彩多样,生动的再现了史前人类(从采集、猎食到种植、驯养)的生活景象及其艺术想象力。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研究,按照艺术风格和时间的不同把这些壁画分成了三类:旧石器时代壁画、地中海沿岸壁画和简图式壁画。 旧石器时代壁画指那些隐蔽于山洞深处,暗不见光的壁画,它们大约是公元前四万年到公元前一万年前的作品。这些壁画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红色和赭色;画面没有人的形象,主题都是些自然界的动物,如牛、野牛、野猪、野马、鹿、熊等,有个体也有群体;这些形象不仅有明显的轮廓,整个画面都填充有颜色。另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和人手的形象,不过至今仍不知它们代表什么。阿尔塔米拉岩洞就是旧石器时代壁画的著名代表,此外还见于埃尔卡斯蒂罗及法国的冯特德高枚等地。 至于地中海沿岸壁画,其考证年代约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并不很深的洞穴内,光线较容易照到。画面多为单个或群体的动物,如鹿科动物、反刍动物等等,它们的侧面、角和蹄朝前。人的形象常出现在画中,还有很多狩猎、舞蹈、争斗、驯养、采蜜、种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可以看到这些壁画,代表性的有考谷尔、巴尔托塔的岩洞。 简图式壁画约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青铜时代晚期的遗迹。壁画的一部分似乎为地中海沿岸壁画的自然发展和简化,另一部分则是独自发展的一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画面形式常简单,有一些难以辨认。画面有四足动物和人类活动(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场景,但典型的还是那些抽象的符号:点状的、枝状的、趾状的形象,不一而足。这些壁画简单却充满活力,有专家认为这是人类早期艺术抽象化的重要一步。 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史前晚期石壁画艺术遗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规模壁画群。人类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时期的生活方式被生动形象地描于石壁画之中。这些石壁画无论从风格还是从主题来评价,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29 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 (1998) University and Historic Precinct of Alcalá de Henares 埃纳雷斯堡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规划成为大学城的城市,由西奈罗斯红衣大主教于16世纪早期建立。埃纳雷斯堡是后来西班牙传教士带到美洲的理想城市社区(又被称为上帝之城)的范本,同时它也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提供了设计模型。 埃纳雷斯堡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293年,它的前身是由卡斯蒂利亚国王桑丘四世建立在修道院的“学术研究中心”。要知道,当时的西班牙的修道院,也是学术研究机构。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政教合一,社会学术机构通常由信奉基督的天主教会主办,因此研究机构也往往出现在修道院里。但“学术研究中心”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两百年后的1499年,红衣主教西奈罗斯创办了圣伊德方索高等学院,由此为发端,拉开了埃纳雷斯堡大学城的黄金发展期。 大学的建立恰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全新阶段:黑暗的中世纪刚刚离去,而近代历史正踏着文艺复兴的号角走来。今天在欧洲众多的教堂、艺术博物馆中往往可以见到一些背景黑沉的宗教油画作品,相似的是内容大多为圣经故事中的场景,画作多为颂扬耶稣,而人物则沉静而面无表情,在黑沉的背景衬托下,仿佛唯一的光芒与希望只有来自于上帝。这些作品大多出自欧洲所谓的“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自十五世纪中后期,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这股东风,而慢慢走出了“黑暗”。 在这个背景下,埃纳雷斯堡大学的创建者西奈罗斯不失时机的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办学之路。它有着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所风格独特的大学城。西奈罗斯力图让这所大学城在文艺复兴这个全新时代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权力阶层的活动,而不是像禁锢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墙中,只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因此,埃纳雷斯堡大学把从事教会教育和神学研究、培养从政人员及传播西班牙文化作为其办学宗旨。 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自阿尔卡拉大学开始,发展并形成了包括艺术、法律、神学、医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全科大学。不仅如此,在学校运行、教师队伍建设、各学科的合理安排以及其他学院的发展规划等,都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终于,埃纳雷斯堡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大学城的雏形,被研究者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城”。上帝之城作为理想化的概念首次在这里得到物质化、实体化的表现,并成为近代大学的原始模式。由于对教师的培养、监督、激励机制完善,十六世纪时,埃纳雷斯堡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巴亚多利大学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三所大学。以后,阿尔卡拉·埃纳雷斯堡又以一个模范城市的形象,被推广到了南美。 除著名大学城外,埃纳雷斯堡还有一张名片。1547年的10月9日,埃纳雷斯堡的玛利亚大教堂为一位出生不满一个月的婴儿做了洗礼,这就是日后如日中天家喻户晓的文学巨匠,小说《唐吉坷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从时间上看,塞万提斯出生在埃纳雷斯堡大学城的最佳发展期,成长于大学城的成熟期,并都硕果累累。如今在塞万提斯故居中,陈列着《唐吉坷德》部分手稿、各种出版版本以及各国翻译本,包括百年前的中文翻译版本。故居外,还安放着小说人物唐吉坷德与桑丘的形象雕塑。与其他地方相似,这里也是用足塞万提斯这张黄金名片,随处可见唐吉坷德纪念品。城镇中心也有一个塞万提斯广场(尽管树的是骑士雕像),长方形的花园如今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在如今的西班牙语系国家里,有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类奖项,那就是塞万提斯文学奖。每到塞万提斯纪念日,西班牙国王都会出席纪念活动,并亲自颁发该奖。而颁奖仪式就在如今的阿尔卡拉大学礼堂,昔日的圣伊德方索高等学院礼拜堂里举行。 30 科阿峡谷和席尔加·维德史前岩石艺术考古区 (1998, 2010) Prehistoric Rock Art Sites in the Côa Valley and Siega Verde 科阿峡谷和席尔加·维德的史前岩石艺术遗址是一处跨国世界遗产,由以下两部分组成:位于葡萄牙的科阿峡谷史前岩石艺术遗址,1998年申报列入。位于西班牙的席尔加·维德岩史前岩石艺术遗址,2010年扩展项目。席尔加·维德与科阿峡谷的史前岩石艺术遗址代表着伊比利亚半岛旧石器时代露天石刻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科阿峡谷史前岩石艺术遗址于1998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是一处集中体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2000年至10000年)岩刻艺术的遗址,而且其规模之大也为世界少有。就此而言,这一文化遗址也是反映人类早期艺术创作的一项最突出的实证。 位于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的席尔加·维德(Siega Verde)岩石艺术考古区,包括645件岩刻艺术作品,全部雕刻在因河流侵蚀冲刷形成的陡峭岩石上。作品主要是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但其中也可以找到几何图案与概括抽象图案。 31 西班牙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 (1999) Ibiza, Biodiversity and Culture 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提供了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极好范例。伊维萨岛边地中海盆地所特有的波西多尼亚海草生长茂盛,蕴含和支撑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另外,伊维萨岛的历史遗迹保存完好。萨·卡莱塔聚居地考古遗址和普伊格·德斯·墨林斯墓地遗址证实了一点:在史前,特别是腓尼基-迦太基时期,伊维萨岛对于地中海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坚固的高城要塞是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建筑的杰出范例,对于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的防御性建筑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该岛距离巴塞罗那大约二十分钟船程。伊维萨岛的南边是卡诺尼,从这里可俯瞰风景如画的庞迪克尼希岛(Pondikonissi)。南北之间是漂亮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狭窄的街道、小型广场以及教堂。古镇的北部海滩风景最好,那里的山峰直插海底。伊维萨岛上植被繁茂,到处是柏树、油橄榄树、橡树、香桃树、枞树、无花果树、柑橘林和葡萄园,沿岛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沙滩,气候宜人,自然景色优美。岛上保留有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国尤其是英国游客,因为这里还是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的出生地。许多人认为,伊维萨岛是众多岛屿中最为色彩斑斓的一座,是岛屿和海洋的完美融合。岛上的居民为自己的古老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每逢节假日街头巷尾总是充满了狂舞放歌的乡土乐队。在伊维萨岛从来不会觉得寂寞,永远沸腾的咖啡馆把香气传遍科孚大街小巷,露天音乐会也是在夜幕降临时的一个好去处。 32 西班牙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 (1999) San Cristóbal de La Laguna 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位于加纳利群岛,有两个核心区,一个是原来无规划的“高城”,另一个是经过精心规划的“低城”。拉古纳城很早就见诸于历史,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军曾在此地的阿古厄勒与岛上的土著方展开一场激战,战斗发生的那一天是圣克里斯托瓦尔日,后来所建的城市也因此而得名。1496年7月,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鲁格在瑞阿雷赫战胜了贯切人(加纳利土著)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征服了特内里费,把它变成了卡斯蒂利亚王室的领土。德鲁格取得胜利之后,率领队伍到达阿古厄勒并驻扎于此。因为阿古厄勒不仅是联系岛上两面的交通要道,而且远离海岸,可以免遭海盗之扰。另外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比较有利于粮食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淡水资源较多。起初,他们搭建了一些简陋的房屋和一所供奉圣母的小教堂。这些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随心所欲,零零散散,而且用料粗糙不耐用,(如土坯、木头、稻草等)后来才渐渐由岛民会议决定采取耐用的建筑材料。这也就是所谓圣克里斯托瓦尔的"高城"。 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建设布局之变化发生在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鲁格作出的一个迁动决定。据传,之所以采取这一决定是由于他儿子死于一场殴斗。但历史已经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这可能是德鲁格个人的意志,要按照当时欧洲风行的平面几何、方格平面图来进行规划建设,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低城"。德鲁格的意志载入1500年4月24日的岛民会议决议,要求民众必须到"低城"安家落户,禁止在"高城"进行任何的买卖和造房筑屋。岛上部门还采取了诸多相关措施,使得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居民建房时用好料,保持街道宽阔干净,建筑物整齐协调等等。总之,就是把一个小居民区建成了一座文艺复兴式的真正的城市。"低城"是第一个依据科学原理布局的理想城市区。城中宽阔的街道、开阔的空间,并建有许多精美的教堂、宏伟高大的公共建筑和各式各样的私人住宅,包括卡塔利娜莱尔卡罗传奇的房子,以及该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拉拉古纳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特内里费教区的主教座堂,也在“低城”内。这些建筑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 历史上拉古纳曾获得许多荣誉。1510年,堂娜胡安娜女王授予拉古纳城市盾牌,1531年卡洛斯五世封该城为"加纳利最大最优秀"的城市,1534年加封为"贵族之城"。至今,圣克里斯托瓦尔荣获的称号还有"尊贵之城"、"忠诚之城"、"历史名城"、"拉古纳的圣克里斯托瓦尔之城"等等。 33 西班牙埃尔切的帕梅拉尔 (2000) Palmeral of Elche 埃尔切是西班牙东南部的一座沿海城市。该城的帕梅拉尔是一个具有北非特色的农业区。“帕梅拉尔”意为长满椰枣的地方。古代的腓尼基人、罗马人曾在这里居住。摩尔人占领后,曾在帕梅拉尔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至今帕梅拉尔是欧洲大陆唯一幸存的阿拉伯式农业区,中世纪建造的灌溉系统目前仍在运行。 埃尔切的帕梅拉尔和穆斯林城市埃尔切于公元10世纪末期同时开始修建,当时伊比利亚半岛主要由阿拉伯人统治着。帕梅拉尔就如同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在当地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进行农业生产的奇迹。这里同时也是欧洲大陆上阿拉伯人农业生产独一无二的范例。埃尔切种植枣椰树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的伊比利亚时代就开始了。 椰枣树雌雄异株,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树龄可达百年。果实产量高,是中东一些国家的重要出口农作物。椰枣的营养价值高,亦被称为沙漠面包。 34 西班牙塔拉科考古遗址 (2000) Archaeological Ensemble of Tárraco 塔拉科现称塔拉戈纳,原来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西班牙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是伊比利亚岛各省的宗教中心。城中有许多精美的建筑,通过不断挖掘,这些古老的建筑一件件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尽管许多建筑只剩下残破的碎片,或者被深埋在现有建筑物之下,但它们仍然向世人展示着这一古代罗马帝国外省首府的风貌。 塔拉科分为新、旧城。旧城建在可以俯瞰地中海的一座山丘上,其三面为巨大的城墙所围绕。塔拉科旧城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地区性政治、商业和宗教中心。目前城内仍有许多罗马时代的遗迹,如当时修建的城墙遗址尚存约550米,并有两座巨大的石门和3座塔楼遗址。此外还有王宫、圆形剧场等遗址。在城外,有巴拉凯旋门、高架水槽等遗址。 35 西班牙阿塔皮尔卡考古遗址 (2000)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tapuerca 阿塔皮尔卡山洞穴中发现了大量早期人类化石,经考证是欧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可以追溯到100万年以前至公元纪年这段时期。山洞中的化石为欧洲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对于了解人类远古祖先的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36 西班牙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 (2000) Catalan Romanesque Churches of the Vall de Boí 博伊谷地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比利牛斯山区,周围被陡峭的群山环抱。山谷中的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个罗马式教堂,在乡村周围则是按照一定形式构成的封闭区域。在谷底的山坡上有着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放牧场。 这些罗马式教堂是融合罗马建筑、拜占庭建筑和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到12世纪末,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特点。 陶尔村的圣克莱门特教堂由罗达主教于1123年12月10日主持落成祝圣典礼。教堂被圆柱形廊柱分为三个殿,并建有三个半圆形穹顶。教堂旁矗立着六层高的钟楼,与教堂主体建筑浑然一体。主入口位于南侧。教堂内有许多壁画,出自一位被称为“陶尔大师”的不知名画家之手。该教堂的“普世救主”画像,现保存于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是加泰罗尼亚罗马时期最好的艺术作品之一。 陶尔村的圣玛利亚教堂同样落成于1123年,18世纪曾作为陶尔分教区的市政厅。建筑与圣克莱门特教堂极为相似,由三个殿构成教堂主体建筑。该教堂的“怀抱圣婴的圣母”壁画也被保存于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延伸阅读: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37 西班牙卢戈的罗马城墙 (2000) Roman Walls of Lugo 卢戈的古罗马城墙,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自治区卢戈省的首府卢戈城。卢戈城濒临米尼奥河。卢戈的古罗马城墙建于公元2世纪,用于保护罗马城镇卢戈斯(Lucus)。城墙由巨大的片岩砌成,长约2000米,高约10米,有10个城门。城墙的建造遵循了建筑师特鲁威优雅的建筑设计方针。整个圆形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沿城墙行走,您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宽达7米多。卢戈城墙建有78座堡垒,停在一处,您可以近身感受一下罗马帝国的雄厚力量。而且在城墙上,您可以观赏到最美的风景。卢戈的古罗马城墙是世界上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古罗马城墙,因此,它也是罗马帝国晚期城堡的最完美典范之一。 38 西班牙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2001) Aranjuez Cultural Landscape 阿兰胡埃斯小城属于西班牙中部马德里自治区的马德里省,位于马德里以南48公里处,濒临塔霍河畔,曾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夏宫。由于历史上伊比利亚半岛曾被阿拉伯人占领统治过很长时间,故而此地充满异域风情。 阿兰胡埃斯皇家宫殿由菲利普二世国王始建于1561年,作为王室的夏季行宫。在被大火烧毁之后,费尔南多六世国王于18世纪重建。阿兰胡埃斯是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出逃”之处。18世纪时,波旁王朝的国王菲利普五世将宫廷中心移到阿兰胡埃斯。之后的卡洛斯三世和四世分别修建了王宫的两翼和“王子花园”以及“农夫之家”。 阿兰胡埃斯王宫的正面充满东方风情,中国殿和阿拉伯殿是主要的游览景点。阿兰胡埃斯的花园设计独具匠心。岛屿花园的花草、雕像与喷泉相映成趣。王子花园反映了西班牙国王想把西班牙中部和海洋联系在一起的梦想。王子花园中还有一座法鲁阿斯博物馆。 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体现了许多复杂的关系,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蜿蜒水道与呈现几何形态的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森林环境和当地富丽堂皇的精美建筑之间的关系。300年来,西班牙王室对于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倾注了许多精力,使得它向世人展示着奇妙的变化。我们不仅能看到人道主义和政治集权的观念,而且可以领略到公元18世纪建造的法国式巴洛克花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以及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植物种植和牲畜饲养所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活方式。 39 西班牙乌韦达和巴埃萨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群 (2003) Renaissance Monumental Ensembles of Úbeda and Baeza 在西班牙南部坐落着两个小城——乌韦达和巴埃萨,对于当地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摩尔人统治时期以及公元13世纪的收复领土时期。到了公元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当地也出现了文艺复兴的形势,使这两个小城得到了重大发展。这种有计划的影响其实就是新人文主义思想从意大利被介绍到了西班牙,这一思想后来从西班牙带到了拉丁美洲,对那里的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 乌韦达的主要古迹: 巴斯克斯德-莫丽娜广场:市中心广场,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所包围。 帕拉西奥-拉斯-卡迪纳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建筑之一,气势如虹,外墙曾经挂满了装饰链的的建筑包围。 救主教堂和萨尔瓦多教堂:修建用于安置当地贵族的墓葬。 圣地亚哥医院:在16世纪后期,设计师安德鲁为其设计了方形钟楼和优美的文艺复兴式庭院,现为市议会大厅。 帕拉多酒店:坐落在一座16世纪的宫殿中,是当时一名高级牧师的住所。 巴埃萨的主要古迹 市政厅:建筑最初用作法院大楼和监狱,因此它有两个独立的门。 圣母诞生大教堂:建筑的前身是一座摩尔人的清真寺,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七世于1147年将其按基督教仪式改建。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是下部的钟楼,产品形状呈立方体,三个伊斯兰拱。目前的大教堂始建于1529年,哥特式风格,包括一个殿和两个过道,壁柱和交叉拱顶。在其后的建筑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些文艺复兴元素。 罗马式的圣克鲁斯教堂:建有一个殿和两个过道,一个半圆形后殿,侧壁包括西哥特式拱顶。 广场:西班牙广场和宪法广场。 圣弗朗西斯教堂:建于1538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遗址。 哥特式的圣保罗教堂:建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入口,有一个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大殿和二个走道。 乌贝达门:原先建造的门的三个拱顶现仅存一个。 圣菲利普—奈丽神学院:建于1660年。 40 西班牙维斯盖亚桥 (2006) Vizcaya Bridge 维斯盖亚桥横跨毕尔巴鄂西面的伊拜萨巴河口。这座桥由巴斯克建筑师阿尔贝托·德·帕拉西奥设计,于1893年完工。桥高45米,跨度160米,融合了19世纪的钢铁传统和当时新兴的螺纹钢筋轻质技术。维斯盖亚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的高空拉索桥,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很多大桥都是仿照该桥建造的,不过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由于别出心裁地使用了螺纹钢筋轻质技术,它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最杰出的钢铁建筑之一。 41 西班牙泰德国家公园 (2007) Teide National Park 泰德国家公园位于特内里费岛,占地18 990公顷,以泰德成层火山为特征。其海拔3718米,是西班牙的最高峰。离大洋洋底7500米,泰德自然公园被认为是世界第三高火山建筑物,周围景色壮观。由于气候条件使景观的特征和色调不断发生变化,以及云海对山的绝妙衬托,使得该遗址的视觉效果更为震撼。泰德火山公园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它见证了海岛演变的地质过程、并且是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火山遗产(如美国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的重要补充。泰德峰的存在使得特内里费岛上的景色和生态都十分丰富,从海滩到雪山,从绿树丛荫到沙漠岩石。 42 西班牙原始山毛榉森林和欧洲其他地区 (2007, 2011,2017)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山毛榉原始林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森林,也是欧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原始林,遍布欧洲12个国家。 43 西班牙海克力士塔 (2009) Tower of Hercules 海克力士塔位于西班牙西北部,距离加利西亚拉科鲁尼亚2.4公里的一个半岛上。屹立在大西洋被面的西班牙海岸上。灯塔的名字“海克力士”,来源于希腊神话的大力神。海克力士塔是现时西班牙第二高的灯塔,仅次于奇皮奥娜灯塔(Faro de Chipiona)。灯塔建造于古罗马时期,是仍然使用的古罗马时期灯塔中历史最悠久的,距今约有1,900年。1791年曾经翻新,建于公元1世纪末,位于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海港入口,古罗马人建造此塔主要当作灯塔和地标。该塔建于57米高的岩石上,塔高约55米。全塔分成三层,第一层对应着罗马结构的灯塔。紧邻灯塔底座的是一个小的方形罗马建筑。该地区的一大特色是拥有一个雕塑公园,包括铁器时代石雕和穆斯林墓园。此栋古罗马建筑基座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挖掘,自中世纪至19世纪,无数传奇围绕着海克力士塔,而它也是唯一结构与功能保护良好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灯塔。 44 西班牙特拉蒙塔那山区文化景观 (2011)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Serra de Tramuntana 特拉蒙塔那山区文化景观位于岛西北海岸线平行伸展的一座单面为悬崖峭壁的山脉之中。数千年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农业改变了土地的面貌,并围绕着源自封建时代的农业单位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连通的水管理设备网络。这一景观的特征由此可以概括为其所拥有的农业梯田、相互连通的包括水车在内的水利设施,以及干石建筑与农场。 特拉蒙塔那山位于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自治区的马略卡岛(西班牙语:Mallorca)。马略卡岛是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的最大岛屿,位于西地中海,是著名的旅游点和观鸟去处。马略卡岛上到处是砂质的海滩、陡峭的悬崖、种植着橄榄或是杏树的田野等自然风光。特拉蒙塔那山位于马略卡岛的西北部,这里以中世纪般的田园风光而负盛名。这里每年300天以上的晴朗天气,被称为“地中海的乐园”。马略卡岛西北多岩石的崎岖海岸,是一个完全没有游客潮侵袭的世界。特拉蒙塔那山上分布着橄榄树林、松树森林以及石质建筑的小村庄。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取材于当地的红褐色石材,与大海的蓝色、橄榄树的绿色和山石的红褐色相组合,美得让人无法呼吸。 历史上,450年汪达尔人占领巴利阿里群岛,534年被拜占庭人占领,902年被摩尔人征服,1229年被亚拉冈国王海梅一世占领,在此之前为阿拉伯或摩尔人管治,1276年马略卡王国成立,1349年至19世纪成为自治区,马略卡岛直接由内陆管理。摩尔人最先在这里修建定居点,在那时他们就修建了灌溉用的水渠,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他们当初留下的橄榄树经过历代人精心灌溉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橄榄树丛。除了橄榄树以外,当地人还种植了许多柑橘树,都是在岩石山体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上,一代代人精心开垦培植而成的。 45 西班牙水银遗产:阿尔马登与伊德里亚 (2012) Heritage of Mercury. Almadén and Idrija 西班牙的阿尔马登和斯洛文尼亚的伊德里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汞区。阿尔马登位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雷阿尔城省,其汞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有腓尼基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在那里开采朱砂,用作油漆的添色剂和化妆品,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汞金属原料。公元16-17世纪,伊德里亚和阿尔马登先后开始重视金属汞的生产。 汞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汞元素可以通过火山爆发及地壳的风化被自然的释放,自然地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间循环。大气中的汞(90%以上为气态汞)很容易地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并自然地沉降于动植物群落之中。汞也是一种有毒化学元素,会毒害人类的神经系统,而工业的发展却加速了汞的排放和汞在全球范围内的循环,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关于伊德里亚采矿工人及其家属中出现的汞中毒症状,以及其他长期影响,早在15世纪上半叶,瑞士毒物学家帕拉塞尔苏斯的文献中就有记载。 为此,进入20世纪之后,欧洲各产汞国纷纷关闭了汞矿。但是阿尔马登和伊德里亚的采汞业,在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两地汞矿的开采一直延续至21世纪。近几年,两国政府为保护环境,也先后决定关闭汞矿,同时寻求资助和采取措施以恢复因关闭汞矿而遭受影响的地区,解决关闭汞矿后带来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46 西班牙安特克拉石墓 (2016) Antequera Dolmens Site 安特克拉石墓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中部,在距离马拉加不远的小城安特克拉(Antequera),该遗产地包括:三巨石纪念碑的文加和维埃拉石墓和El Romeral铁勒,两自然遗迹:PEñ阿德洛杉矶enamorados和El Torcal山区的地层,这是地标物业内。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大石块,这些纪念碑的形式lintelled室屋顶或虚假的冲天炉。这三座古墓埋在地底下,是欧洲史前最显著的建筑作品之一和研究欧洲史前建筑学的最重要案例。 47 西班牙哈里发的阿尔扎哈拉古城 (2018) Caliphate City of Medina Azahara 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瓦向西不远,有座名气十足的阿尔扎哈拉(Medina Azahara)古城,从科尔多瓦著名的古罗马桥起算约10km路程。该遗产地是一个城市考古遗址,由倭马亚王朝建于公元10世纪中叶,是科尔多瓦哈里发的所在地。经过数年繁荣后,1009-1010年的内战期间摧毁了哈里发国家,也导致了城市的废弃。其遗迹被遗忘了近千年,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这个完整的城市综合体拥有道路、桥梁、水务系统、各类建筑、装饰元素和日用基础设施等。此遗产地展示了现已消失的安达卢斯西方伊斯兰文明在其鼎盛时期的风貌。 48 西班牙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和圣山 (2019) Risco Caido and the Sacred Mountains of Gran Canaria Landscape 里斯科卡伊多位于大加那利岛中部的一片广阔山区内,地貌包括悬崖、峡谷和火山,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遗产地内有大量穴居人遗址,如住所、谷仓和蓄水池等。这些遗迹的年代证实了一个前西班牙时期岛屿文化的存在,其起源很可能与公元元年前后来到这里的北非柏柏尔人有关,该文化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发展演变,直到15世纪首批西班牙人到来。当地穴居遗址还包括文化洞穴和被视为圣地的两处庙宇——里斯科卡伊多和罗克本泰加。神庙是举办季节性仪式的场所,据信与星象和地母神信仰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