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书的故事

  清泉 2020-03-07
     

我喜欢读书是从小时候开始的,那个年代书很少,但父亲在供销社工作,还能借到一些故事书,如《瓦岗寨传奇》《七剑下天山》《玉娇龙》《七侠五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些书成为我最早的启蒙读物,在我心中埋下了忠义、浪漫的种子。一直到二十岁之前,我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侠女,身怀绝技,仗剑走天涯,有很多奇遇。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让你对生活永怀美好的愿望,最早接触的书籍会为你塑造一个精神的模型,让你向往那个天真、公正、勇敢的世界。书籍是你骨头里的钙,支撑你在世间行走,一个读书的人,不会轻易丧失自己对高尚人品的追求。一个读书的人,是追逐光明的人,他在这条路上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行走动力。

     书是你孤独时,怀里抱的小猫,你抚摩它,它也陪伴你。是你寒冷时,脚边煨的火炉,无论外面怎样黑暗,火光都会带给你温暖。是你焦躁不安时,耳畔飘过的春雨,它会润泽你干裂的心。    

    我印象最深的读书,是十七岁的时候一个人在教室里读《百年孤独》,读《穆斯林的葬礼》,那种穿越时空、穿越国界、穿越宗教的感觉牢牢抓住我的心,让我觉得一刹那,年少的心灵变得成熟,我似乎到了老年,经历了一个族群的岁月。我就是《穆斯林葬礼》中的新月,芳华早逝,但真爱永恒。

     最艰难的读书,是本科自考那几年,从小说转向文学理论。经常一个人在荒草坡上读书,夕阳给山野抹上暮色,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是那样深刻。转型之后,继续在读书的路上跋涉,从文学理论转向心理学,就好像啃骨头一样啃了几年的书,忽然,自己变得独立了,不再人云亦云。

      读书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心境变化是相关的。工作压力最大的那几年,读理论书比较多,工作轻松一点的时候,就想读读小说。心情平静的时候,适合读文化史,读哲学。心情烦躁的时候,更喜欢朗读诗歌。当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更注重书籍对精神的补给,书籍对心灵世界的拓展。读书也像是探险,像是旅游,去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书,挑战更高的峰顶,长期读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凡是别人说不太好懂的书,都想找来试试。有一些读过的书呢,又想读出新的意味。

如果遇到一个能谈读书的人,心里当下狂喜。略微一打听,便可知能不能成为书友。虽然偶尔有分歧,但往往会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和你一起谈读书的人,就好像和你一起看星空的人,你们仰望苍穹,只见浩渺的银河间,无数闪耀的光辉,定格了历史,昭示着未来,心灵交汇的刹那,让你们分享的时刻也成为永恒。

     

几十年来,书好像和人养成了血肉相依的关系,丢一本好书,就像割了一块肉那么疼。记得有几本书,一本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上卷,2014年在旧书摊淘来,看了一个章节书就不见了,六年时间,我经常去翻书架,总是找不到这本书。今年搬家的时候,书突然冒出来了,那种欣喜难以言表。因为丢了书的上卷,几年时间我都不曾看完这本书。翻开书,在第二页还发现了我当时写的一段话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读书和写作,六年前的记忆,读书的酸甜苦辣蓦然涌上心头。

      一本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上卷,我极其喜欢这本小说,把很多句子反复读了又读,经常和文友分享里面的精彩句段,并且把喜欢的话抄写下来。但在我看完第一遍之后,书的上卷就不见了,几年来,想到那本丢失的上卷,就好像家里少了一个重要的人。 
      还有一套书,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二十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买了十几本诗集,戴望舒、徐志摩、顾城、海子、食指、舒婷、泰戈尔、普希金、拜伦等人的诗集,陪伴我读过乡下孤单而彷徨的日子。我经常一个人在山路上读这些诗,看枫叶纷纷飘落在书的扉页。然而,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里,所有诗集都丢失了!我再也买不回来那些诗集,有好几本再也没有出版过。同时丢失的,还有贾平凹的散文集和小说集,忘了是谁借走没有还给我。那一次丢书给我沉痛的打击,好多年,我几乎不再买诗集和小说。你也可以认为我心胸不够开阔,从那以后,我主要收藏的就是理论书,这样没人来借。乡下有个朋友,小小的书柜上了锁,我曾经问他借书,要写一张借条,还要按上指纹。

       十几年前读书,喜欢新书,喜欢抚摸书的烫金字体,闻新鲜的油墨气息。最近几年,越来越喜欢旧书,喜欢去旧书摊上淘书。二三十年前几毛钱的书,现在卖到四五十,一本木器史要一百多,服饰史要一千多。我发现最近十几年出版的书质量越来越不好,很多书的封皮上宣传得好,内容却有错误,特别是文言文的注解,新版的书远远赶不上旧版的书。 
        家里有本五元钱的旧版《聊斋志异》,注解很有水平。那是前年冬天,我经过香溪路口,看到一位七十岁的白发老婆婆摆了摊子卖旧书,问她多少钱一本,她说,这都是我那死去的老头子留下的,厚书五元钱,小人书一元钱。我买了七八本书,如获至宝捧回家去。翻看这些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那个去世的老人,他是什么时候买的书,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他知道老婆婆卖了他的书,会不会发脾气?好在,这些书被我买来了呀! 

       我曾经从学校淘汰的旧书里面找到一些书,全是七八十年代学者编写的,一本逻辑学的小书,一本语法的小书,都很简明清晰,历史书里还夹着下乡知青写给家人的信。旧书里有很多故事,记载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痕迹,我喜欢从铅笔的划痕上,去猜想读书人当时的心理,喜欢去看他们读过的诗句,记下的只言片语。我总觉得,读过同一本书的人,在灵魂的某一点上,一定是相似的。

       因为好买书,好收藏书,只要听说谁有旧书不要了,飞快跑去拿回来。安大的姚维荣教授和李钦业教授给我不少旧书,姚教授给我的那些书里面,我最喜欢《幼学琼林》和《容斋随笔》,李钦业教授给我的书里面,我最爱读的是《古代山水小品文》和《古代文论集》。
    十几年时间,不断在买书,不断淘汰一些书。慢慢地,居于中间的主要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史学和美学,其中一排是我收藏的安康地方文化书籍,有移民史、家训集、民歌集等。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文学走向其他学科,也许是精神成长的必然。真正读完、读懂的也不是很多,但书在那里,就好像山在那里,等着我去攀登。 

     
读书让人收获了很多,因为读书,弥补了性格中的沉闷拘谨,让讲课更轻松。因为读书,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逐渐向学生心目中的优秀老师靠拢。也因为读书,结识了很多爱读书的朋友,扩展了视野和胸襟。
      但我仍然觉得我没有把书读通读透,很多生活常识我仍然不知道,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仍然语言笨拙,遇到应急事件,统筹安排能力仍然不足。最重要的是,我面临的纠结与选择似乎更多。所以我又在想,读书可能不完全是读纸质的书,还需要去读生活,读人,读自然万物。

      书和现实有一些交接点,让你触摸到生命气息的存在。我喜欢描写真实人生的书,像余华笔下的乡村,不仅仅是晚霞烟峦,还有人性的残忍和冷漠。喜欢王小波的书,在幽默的讽刺中包含着对苦难的超脱。书里的悲惨人生,有时候会在现实中重现,我们会一次次深刻体验到人生的无奈、困境,但又因为有书带给人的希望,又一次次从困境中挣扎出来。
      读书的人,可能都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当把一个书本里的世界还原到现实世界时,一定是有落差。记得朱光潜曾经在一本书里说过,他学了几十年的文学,后来才发现不如巷子里面做篾匠的轻松。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单纯读文学书而成为大家的几乎没有,单凭写文章改变世界也极少。读书的人也需要参与到社会的实务中去,检验理论,磨炼自己,那种一味读死书,对社会毫无贡献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在中国的教育大家中,我最喜欢读梁漱溟的书,读过他的《中国文化要义》《教育与人生》,他不仅深入研究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在农村开办了很多学校,积极推行教育改革。  

      一位哲学家说,人的欲望就像一匹野马,稍有不慎就掉下万丈深渊。对于读书的人来说,面对欲望的考验可能更多,会更纠结,会有更多选择。在善与不善之间,在舍与得之间,在公与私之间,在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之间,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很多都是电车难题。 
     当人世的纷纷扰扰在书里也不能很快找到答案时,那就去读自然草木,读山野大河,读藏于闹市的朴实民众,你会发现草木生长尽随其性,姿态磊落,山川大河气象雄浑,不惧坎坷。也会发现身边许多人虽然不曾思考高深的道德哲学,却有质朴的善念和生存的努力。平静的内心,可能是读书的终极追求,你不一定做第欧根尼,但也许会在竭尽全力的生活中得道。

作者简介

王娅莉,安康达德书院院长。

编辑:黄志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