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并且被里边聪明机智而幽默的刘墉圈了一波粉,觉得刘墉很厉害,然而事实上,刘墉却是靠着站在巨人肩膀上,才取得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就,因为刘墉之父刘统勋,才是真正的大人物,比刘墉要厉害很多。 也许你会觉得好奇,这个刘统勋到底有什么厉害的呢?那就让我为你细细说一说吧。 一、官宦世家,五门进士刘统勋的家族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另类,很多人都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刘统勋的家族却是5代人都是进士,家族不仅没有没落,还一直蒸蒸日上。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在明朝天启四年中的举人,又于清朝顺治九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奉直大夫阶(正五品官衔)。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于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刘统勋剧照 刘统勋(1698年—1773年),19岁(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26岁(雍正二年)中进士,在雍正时期刘统勋并没有太大的升官,直到乾隆时期才一路高歌猛进。乾隆二十六年成为东阁大学士,并且是军机大臣,就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在上早朝的途中去世,享年75岁,他死后被乾隆追授太傅,谥号文正(清朝270年历史中仅8人谥号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刘统勋长子刘墉(1720年-1805年),于32岁(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官衔为正一品),不过当时刘墉已经八十多岁,并且没有兼任军机大臣,权利不可与他父亲刘统勋相提并论。刘墉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统勋孙子刘镮之(出生年月不详—1821年)乾隆四十四年中进士,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最高官衔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在刘统勋家族的5代进士中,可以说刘统勋是承上启下的,发扬了老一辈的吃苦精神,同时又将官做到最大,成为下一辈的学习榜样,才会陆续有刘墉之辈的成绩,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家风对整个家族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二、刘统勋心思慎密,懂得察言观色在很多关于和珅的电视剧里,都会无意间流露出和珅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揣摩圣意,随时能够把皇上伺候好,配合皇上打好辅助,所以和珅仕途才会如此顺利。 同样的道理,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要是不能让皇帝开心,是没有机会成为大官,更没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与实现理想抱负的权利。所以刘统勋在察言观色这一点也是做得相当完美,才让乾隆不断给他升官,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关于刘统勋察言观色的最佳实例,不妨我给你说一个让你感受一下他怎么心思慎密去做到察言观色,让乾隆心花怒放的。 在古代,一般前朝的权臣到了新皇帝手里,总是会进行一定的制裁,因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臣子才是最好用的,乾隆也不例外,他打算重新培养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让他们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劳,但是面对那些前朝权臣,乾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要是直接处理他们,会显得自己这个皇帝不够仁义,给世人落下骂名实在不是乾隆所想。 刘统勋熟读历史,对历朝历代的规律已经掌握清楚,并且铭记于心,这个时候他通过观察前朝大臣鄂而泰、张廷玉、讷亲等人的一些举止行为,再仔细看看乾隆对他们行为的脸色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从而得知乾隆内心对这些大臣的不满。 当然,察言观色是一点,刘统勋的正直也是一点,要不然换做常人面对张廷玉那样的大臣,是断然不敢轻举妄动的。毕竟张廷玉当时可是总理事务大臣,并且在雍正去世的时候,专门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如此地位,可不是一般人敢惹的。 不过刘统勋不一样,他还就真去惹了这个三朝元老,由此也可以说明刘统勋确实厉害。他公然上疏纳谏表示: 刘统勋纳谏
不仅说张廷玉,他还纳谏说讷亲:“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乾隆看完纳谏,感觉正合他意,于是下发圣喻:
张廷玉等人一看乾隆都这样说了,自然也就把自己嚣张的气焰收敛起来,同时也开始明白明哲保身的重要性,毕竟都是读书人,他们也懂历史,皇帝提醒自己,要是自己还不识趣,那后果会如何他们心里也清楚。 因为此事刘统勋不仅帮乾隆解决了心里一大隐患,而且还表现出自己正直的一面,乾隆更是大加赞许,且开始不断重用刘统勋,让刘统勋逐渐成为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宠臣。 乾隆剧照 三、政绩不断,实至名归刘统勋通过自己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获得乾隆的赏识与重用,但是刘统勋在其位亦谋其职,可以说无愧于心,对得起他肩上的那些官衔。 乾隆十一年(1746年),当时国家技术水平还不足,遇到水灾就措手不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乾隆任命刘统勋为漕运总督,就是希望刘统勋能够有所建树,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刘统勋不负圣望,开始走上治水之路,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此后的三十余年都交给了治水。 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东运河涨水速度惊人,导致发生水灾,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刘统勋知道后马上采取行动,他先上疏朝廷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以减小涨水压力,此乃治标,接着他又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一边放水减小河水涨速,一边又堵水防止灾难泛滥,此乃治本。 经过刘统勋标本兼治的措施,山东原本可能引发的洪灾最终悄无声息,也因此刘统勋取得治水的一次重大胜利,得到乾隆皇帝以及民间百姓的认可。 乾隆十七年(1752年),刘统勋奉命编撰《西域图志》,为了能够将数据尽量准确,55岁的刘统勋,更是不惧危险,亲自带着测量队,爬遍天山、喀什湖地区,最终把这个伟大的《西域图志》精确完成。他一丝不苟的精神,实在可歌可泣,值得后辈学习。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代天一起去视察,经过两人严格审查,发现这件事情另有隐情,之所以会决口,是因为管理河道的官员贪污把治理河道的账目亏空,从而延误治河。刘统勋知道实情后十分恼怒,不管任何人求情都不绕过这些河道官员,而是直接上疏乾隆,最终这些相关责任的河道官员都被革职处理,追究责任。 刘统勋就是这样一个正义的人,自己以身作则为人们服务,同时眼里也容不下那些拿着清朝俸禄却不办事的人。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再次前往一线去治水,他到那里后想要弄点干草来堵住决堤的河口,以便治理水灾,却没有人能够把这么简单的事情做好。 刘统勋十分纳闷,一个干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为何这里会没有呢?他继续前往群众深处探究情况,结果一去询问农民才发现,当地官员收个干草还要贿赂给好处才行,要不然不收。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本来干草就便宜,老百姓拿去卖给官员治理河水还要贿赂,这样一来老百姓还不如不去,何必自找麻烦呢?刘统勋听说还有这样的事情,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气头上直接要把他们绑起来斩首,要不是巡抚等人求情,那几个人真被刘统勋斩了。 刘统勋深入群众 事情搞清楚后,刘统勋组织继续收干草,一个晚上就收够干草,并且一个月就把治水工程竣工,阻止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 就是这样的一位官员,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在清朝当时那种腐败的政治环境下,刘统勋依旧能够保持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廉,没有多要一分钱,全心全意把自己的热情以及生命奉献给清政府与人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75岁的刘统勋去世,乾隆悲伤至极,并且给这位忠心耿耿的权臣评价为自己的“股肱”,也算对刘统勋一生功绩的肯定! 结语刘统勋的长子刘墉,其实并没有电视剧里边那么厉害,他在父亲刘统勋的庇护下才于32岁考中进士,一生八十多岁才官至内阁学士,与自己父亲刘统勋拥有宰相实权相比,实在相差甚远,并且刘墉与同时代的和珅相比,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刘墉剧照 和珅36岁就成为大学士,论权利论资历都远比刘墉强得多,在和珅如日中天的时候,刘墉见到和珅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根本不敢直接与和珅对抗,直到后来和珅被嘉庆收拾的时候,才让刘墉查办。 与电视剧里刘墉处处与和珅作对,到处为难和珅相比,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还是要差很多,比起他自己的父亲刘统勋,就更是自愧不如了。 纵观刘统勋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极致,也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正是这些难得可贵的品质,支撑刘统勋成为当时清朝官员中的一股清流,也正是这些品质,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与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