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的清明诗,堪称千古名篇,说的是踏青还是祭祖

 读书工 2020-03-07



大诗人韩愈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李杜当然是指李白、杜甫。我们爱好唐诗的人,对李白、杜甫的诗歌是要经常去读的,读上了瘾还要去背诵,就跟打牌的人上了牌瘾是一样的。

但是到了晚唐,又出了两个大诗人,他们是李商隐和杜牧。为了把他们和盛唐的李白、杜甫区分开来,人们又叫他们为小李杜。

李商隐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诗歌很多是无题,有点朦胧,不太好懂。我们今天只说杜牧的《清明》,因为现在是春天,清明节也快要到了,今天就来读读这首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大家都熟悉,因为它太重要了,它是唯独一首和清明节联系得最紧密的诗。我们的文化传统里面最重视的是要讲孝道,清明节就是古人用来祭祖扫墓、追思祖宗的。

我们现在生活得好好的,看似和那埋在黄土堆里的祖先没有关系,实际上我们身上都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有着他们的基因。

我们今天的人类都是先辈一代一代接力传承下来的,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没有你,哪有我。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往前追溯,都是共祖宗的。

不是有神话传说是女娲造人吗?那个是《淮南子》和《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载,离现在都几千年了。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对人类的起源,只能靠这样的想象来解释。

那就像文学创作一样,是对洪荒混沌世界的虚构。像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羿射九日这些神话,里面都是人们征服自然、理解自然的一种幻想。

自古以来,祭祖扫墓也都是在野外,甚至在山岗上进行,所以慢慢地清明祭祖也就和踏青游春联系了起来。在祭祖扫墓的同时,实际上也进行了春游。再说春天的时间很长,清明只需要一天,其它的时间足可以自行安排。

杜牧的这首诗就是说的祭祖,但是很多人还以为是踏青春游遇雨后的挨冻受饿,然后找个杏花村喝酒吃饭,暖和身子,提振精神。

古人有一个“丁忧”的制度,直系亲属长辈去世,晚辈要守孝三年,在朝为官的要离职回家。白居易的母亲赏花不小心坠井而亡,朝廷说他写了赏花的诗歌,是不孝,还要治他的罪。

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要断魂,什么事关系到人命?就是没有祭祖,就是没有来得及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回老家祭祖扫墓,心里感到很后悔,很难过,很自责。

清明时节有时是春光明媚,有时又是烟雨蒙蒙。过去在外为官的,做生意的,要赶回老家都不容易。这下雨天往回赶,交通又不如现在方便,没有大马路,多半都是坐船,所以容易耽误。

但是过去人们对于慎终追远又是很执着的。人们把它当成是一种信念,一种道德,是人必须要祭祖敬祖。事业有了成就叫光宗耀祖,做了坏事叫辱没祖宗。

所以过去很小就要读孝经,后来还有二十四孝之类的榜样事迹,宣扬百善孝为先,人的思想意识经过长期的熏陶就这么形成了。

另一个方面现在看起来是一种迷信,在古代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到墓前去焚香烧纸,告诉一下家里的情况,并许下愿望,会得到祖先的保佑。不祭祖就会受到神灵的谴责,可能会诸事不利。

诗人陆游就有一首《示儿》诗说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讲祭祀的时候,要把一些重大的事情汇报一下,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

清明时节是有很多雨,这对踏青春游足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再大也不至于“断魂”,所以我们要正确去理解这句话。

游子赶路回家,在路上遇雨,有四种情况,一个是疲惫,一个是受凉,一个是饿了,一个是忧愁,即耽误祭祖的这种挥之不去的心情。所以要找一个酒店解决这四个问题。

诗的最后两句是一问一答,牧童告诉了行人酒店的方向,至于后来行人怎么样了,是如何借酒消愁的,都留给了读者来想象。

全诗写了清明节前后“行人”的感受,本应该是家人团聚、共同祭祖扫墓,一起踏青春游的日子,却独居异乡,匆忙赶路,难怪心中有许多的惆怅和忧愁。

诗歌虽然气氛有些沉闷,但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一气呵成,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雨纷纷、酒家、行人、牧童、杏花村等,构成了一副清明烟雨图,是历来描写清明的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