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夫之王李小龙:功夫、演员只是他探索人生的手段

 jocw的图书馆 2020-03-07

原创/李撒欢「唯一作者」


李小龙说: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出回应。

很多人都知道功夫之王李小龙,但是却很少人知道功夫背后的李小龙。

在逝世前6个月,李小龙就开始写一些他个人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把自己生命中各个阶段的感悟写下来。后来集结成《生活的艺术家》出版。

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家?

指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即一个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

李小龙把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过程,都记录在书里。

01
功夫背后的实质

             

跟大部分人以为的功夫是体能,能打、各种炫酷动作相反。

功夫更重要的是训练头脑,如果头脑不清醒,在对战中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而对于头脑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情绪。

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乱了人的自然节奏,降低人的整体效率,它比体力的损耗更让人筋疲力尽。

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

所以,练功夫最重要的不是招式。而要是收敛意念。

李小龙把这种状态,取名叫做「无心」。实际上跟大家现在熟知的「正念」特别像。

无心并不是指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指没有情绪的起伏,其核心在于无欲无求。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

处于这种状态时,整个思想的运转就没有任何阻滞。每时每刻都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就会让自己的状态处于一种静态的警觉。

最终的表现就是出手速度非常快。因为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会基于意识判断,而是随着对手的动作激起自己的思想流动,然后把自己的动作带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动作,高手出手就是电闪雷鸣,而初学者则往往磨磨唧唧没有威力。背后是思想境界上的差距。

有很多功夫高手到了一定的瓶颈就再也无法提升,就是因为其没有战胜自己的好胜心。

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不少人希望出人头地或造出点声势来。他们想力争上游,出类拔萃。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是大忌,习武者想要更上一层楼,就应抛弃所有自以为是、争强斗胜的心理。

真正的习武之人,追求的一种自我独立。追求不断的充实自我,不再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价。

不管是做任何一件事,会有三个境界的提升过程:

①不知道

真正的初学者根本不知道怎么防御、拦截和攻击,更不知道怎么理解自我。

当有敌人攻击时,他会本能地去抵抗,因为他只会这么做。由于是本能,自然会漏洞百出,往往无法抵御攻击。

②知道

一旦开始接受训练,他就会知道如何防御和攻击,该在哪里用心,以及该在哪里运用其他的技巧——这会让他的思维在某些时刻停顿一下。

每当他企图攻击对手时,他都会感到思维出现异常的阻碍。

这时候动作虽然一板一眼,但是反应速度不够快,面临高手时,依然会处于下风。

③忘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技艺越发精湛,身体的反应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会越来越接近“无心”的状态。

这时候就进入到高手的「忘记」状态。回到了一种应战的本能。

举个例子: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剑法。

「还记得吗?」

「全都记得。」

「现在呢?」

「已经忘了一小半。」「已经全忘了,忘得一干二净」

「好了,你上吧!」

背后体现的就是张无忌水平的飞速提升。

不管什么领域,到了一定的高度,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那种境界之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动作比拼、战术比拼,甚至不是战略的比拼。

而是背后的精神上的比拼。谁更能让自己达到「无我」的境界。

02
 功夫的核心

              

对于功夫的认识上有两个常见的误区:

①过于看重形式。

认为功夫的套路越复杂、越花哨越好。可能在电影中为了美感,但是在实战中是无意义的。

②喜欢怪招。

比如,扭曲的手、脚。花了大量的时间劈砖、石头和木板等等。

李小龙所信奉的真正的功夫是简单质朴。

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

每个动作都是最简单的,不需要过于复杂的修饰。因为越接近功夫之道的真谛,表达就越精炼。

但这反而是最难的。

因为这无法体现出「本事」。对于周围看的人来说,不够酷。

这个道理放到做企业中也一样。比如,段永平一直坚持的文化,就是本分。做正确的事。不管是做企业也好,还是做投资也好,其战绩都斐然。

举个例子,段永平最早在1991年开始做小霸王学习机。用的方法就是广告、质量、售后服务和经销网络四个法宝。1995年自己创业了步步高。其核心策略并没有变化。

同样的方法在消费类电子、蓝光DVD、点读机领域都拔得头筹。

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一点都不酷,但是确实非常有效。

另外一个反例就是,乐视。初创开始就编织了各种生态,各种复杂的布局,以及各种金融手法让人眼花缭乱。这种复杂的招式对于人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此精巧,面对复杂的现实,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满盘皆输。

李小龙提到,真正的格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华而不实的训练方法,只会使人麻痹瘫痪,反而在实战中落于下风。

03
对于演艺事业的认识

             

1973 年,李小龙就成为电影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李小龙本身对于电影表演这种艺术也非常热爱,即使取得了成功,还是继续购买大量有关艺术、表演艺术和电影制片的书籍,以进一步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增强表演能力。

他认为有两点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品质:

①对生活的领悟力,独到的鉴赏品位,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感染力,教育背景等。

②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真诚地表达自己。

脱离自我中心,通过发现和深层次的灵魂拷问,保持平常心。

李小龙最终把这些总结成一句话:

所有类型的知识归根结底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

没有他救,只有自救。

自救有许多种形式:

  • 每日通过无偏见的观察去发现,全心全意尽力而为;

  • 坚持不懈的、偏执的敬业精神;

  • 最重要的是意识到对这些东西的追求是没有终点和界限的,因为生活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更新的过程。

李小龙把演艺事业、功夫都当做是他追求道的手段。通过这些途径来不断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让自己不断精进提高。

总结:

             

大多数对于李小龙的认识是一位功夫大师、电影明星。

实际上李小龙是通过演艺、功夫当做自我提升,精进求道的手段。所以,在1967年,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他追求的是「无法之法」、「无招式的招式」,通过不受任何教条的羁绊,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制服对手,而是克服自己,克服个人情感上的障碍、不安、恐惧、焦虑、压抑等等。

因为他坚信只有自己才能完全拯救自己。

截拳道的核心并不是招式,而是其背后的「降伏其心」。训练的过程,只是为了让训练者达到「无心」的精神状态。而之所以不拘泥于招式,就是担心练习者只为了招式本身,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探索。

就像是载人渡往彼岸的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应抛弃,而不应该背负在肩。

从而最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这被李小龙称为生活的艺术家,一个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

成长路上,你的对手,只有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