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龙的功夫之道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9-19

李小龙的功夫之道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
  
理解功夫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思想的精华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它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再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功夫必须顺其自然,要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和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即通过中和对手力道的影响来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这一切都要气定神闲,不刻意强求。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一旦和对方交上手,我的思想就方寸大乱,心神不定。尤其是在与对手一阵拳脚过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击倒他获得胜利!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他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就又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的念头,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也就是说,我不能人为故意地去放松。
  当我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时,也就是达到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的“双重束缚”之时,我的师傅又过来告诉我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
  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练习,乘船出海。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猛击大海里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水不正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不正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装在最细小的容器中,显得那么柔弱。但事实上,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
  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了。
  
功夫的悟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的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做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到较大幅度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
  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
  记住,要让人去创造方法,而不是让方法去创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预想的招式之中。毫无疑问,他的方法适合他,但却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者”,而只有行为本身。当有人袭击你时,你所使用的并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第四节二号招式?),而是当你察觉对手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如影随形,像回声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答应一样,或是我扔东西你会接住,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多年来,在接受了不同门派的训练之后,我发现,那些招式仅仅是为了让训练者知道,他学的招式已经够多的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会兼收并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种招式,仔细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的动作的相似之处。
  
刚柔并济
  我多次听到各个门派的武术导师宣称:他们的轻功招式毫不费力,使用力量对他们来说是个丑陋的词。只要他们愿意,动一个小指头,一个三百多磅重的大汉,就会被他们抛向空中。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力量(尽管以受限制的方式被使用)在搏斗中是很必要的。盲目、没头没脑地去袭击对手是不可取的(即使一个足球阻截队员也不会那么做)。另一方面,有些武术导师声称有了他们的超级秘籍招数,就可以战无不胜,无坚不摧。我们必须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应该像竹子那样,在急风暴雨中,随风前后摇摆,以化解强风的袭击,这样他才能生存下来。
  所以不管柔或刚都只能控制住一个破碎整体的一半,而只有把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功夫之道。柔与刚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力量。在本质上,刚柔并济才是一个整体。或者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共存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想要骑自行车,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脚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蹬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蹬与松的“统一”下才能完成。蹬是松的结果,反之亦然,一个是原因,另一个是结果。这样动作才能如行云流水,因为动作真正的流动性在于其内部的交替性。
  任何习武者都必须考虑到,刚与柔同等重要的,且相互依存。所以不管否定柔还是刚都可能会导致二者的分离,而分离会导致极端,甚至走火入魔。
  柔和刚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而在它们融合之后,便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要千万记住这一点,如果你不偏袒刚或柔任何一方,你就可以真正欣赏到它们各自的“好和坏”的一面。刚和柔并不需要权衡,它们是构成真正“功夫之道”的统一体。
  摘自《生活的艺术家》作者:李小龙 译者:刘军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