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昵称32901809 2020-03-07

文/【华夏国学堂】雲龍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俗名大苏。蜀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东坡之号是谪居黄州后所用。 宋嘉祐进士,博通经史,任凰翔制官。宋熙宁中期,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被调杭州通刺,再知湖州时,因遭文字所累而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赦,贬黄州副团使。宋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又因维护王安石某些法规被调外调杭州知府,后又名为翰林承旨,历瑞明殿翰林,因党祸贬惠州,又贬琼州。赦北归,卒于常州,谥封文忠公

苏东坡是唐宋文豪八大家之一。是宋代继欧阳修后又一文学大家。他不仅具有高超的诗文书画的才华,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道德家与佛教徒,具有高尚的人格。同时,又是一位酒徒和茶艺专家。

他一生著作多,造诣极高,称得上世界文人。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一首众人皆知《水调歌头》中秋词至今仍脍炙人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深词美,浓郁感人,堪称千古佳作。真不愧“东坡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矣!”

“东坡”的由来

元丰二年1080年2月,苏轼被贬官黄州,取道陈州时候弟苏辙(子由)从二百多里的南都来相会。其余家属住在弟子由处。元丰三年抵达黄州,即今湖北黄冈,暂住临皋亭。三月家眷到后,移住定惠寺。为求一个住所,经友人介绍,买下一旧院,后因卖方老妪不忍出售痛苦,东坡不忍,将旧院归还并作送,五百缗的买价也不收回,这一来,苏轼更感穷困了。

谪居后无薪俸,本有点积蓄,这次却又送掉钱花光了,这时,有一位姓秦的友人,报告给黄州太守徐大寿,将东坡山上原驻军废弃营地送与苏轼耕作,自食其力。苏轼一边开垦种植,一边在东坡上建了一室三间的简易住房,是由四邻协助建成的,并取名“南堂”,而所开的荒坡则取名“东坡”。其后又在下平台建五室,建时正好恰逢大雪,故称“雪堂”,制一匾额《东坡雪堂》,悬于门楣之上,自称东坡居士,他对“东坡雪堂”很满意,作为书斋。他在致友人的书中有“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辛未始有也。”落款署名为“东坡”,于是东坡之名即由此开始。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这便是东坡雪堂的写照。

其实,苏轼为自己取名东坡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是怀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号乐天,被贬四川忠州时,在其住宅的东边山坡上开垦种花,并把他的花圃取名“东坡”。至今重庆忠州区(原四川忠县)的白公祠对面山坡上仍竖有块石碑,上书斗大的“东坡”二字。

苏轼来回于四川汴京之间,行船过此时,曾到白居易的故居吊念。

后来他被贬黄州,深感自身与白居易的遭遇相同,古曾自云:“平日自觉出处,老少相似乐天。

才华初露

宋代四川眉山县有一私塾老师刘微之,是苏轼、苏辙弟兄的启蒙老师。教学于眉山城西寿昌院,从学者近百人。

苏东坡八到十岁读私塾,回家,母亲又交他弟兄两读书写字,十一岁进中等学堂继续读书。

他的母亲姓程,是宦家之女,有才华,能通经史,苏轼弟兄主要还是多得到了母教。有一天,程氏教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读时,母亲叹气,东坡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

母亲答道:“汝能成滂,吾岂不能为滂母耶?”

范滂,字盂博。桓帝时,冀北盗起,帝令滂清查,滂慨然有澄天下之志,后被人诬害。

学范滂,成了东坡的志向。东坡对贾谊、陆植的文章很欣赏,庄子也是他崇拜的人物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东坡十岁时在私塾刘微之老师处读书,一天,刘老师读赋《鹭莺》诗,其中有“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句,东坡读了,认为断章无归宿,反复斟佐后说,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更为确切。“”,是没蕙的芦苇。“”,是初生芦苇。雪片落在芦苇丛中,比风斜无定好。

刘老师听了,倍加赞赏说:吾非若师也

这之后,苏氏兄弟逐渐成名,而刘老师已去世,范蜀公在吊唁时有一首诗咏到:

案头曾立两贤良,颖滨送家安国诗。

城西社下刘老君,春服舞兮今几人。

从古到今,能有如东坡才华的人不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为苏轼对联补字的故事

苏轼少年时,与同窗好友同学做联句游戏。同学程用建见天下大雨,出首句:庭柏偃仰如醉

杨尧咨吟出第二句: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联上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

轮到苏辙,因年仅十岁接不上来,说了一句:无人共吃馒头。大家哄堂大笑不止。

东坡在本乡寿昌院读书时,曾在山岩石上题有一副对联,以表示他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由于时间旧了,岩石受尽风吹雨淋的影响,字迹多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后有人将其补充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与苏轼的求学精神和取得的成就相吻合,说明苏东坡已经达到他的理想与愿望。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东坡文集

宋代文风,继承了五代遗传下来的恶劣气习,以割裂、剽窃为能事。夸夸其谈,不着边际,那种本无才德,又不自量力,贪图荣禄富贵的炫耀文章,在社会上起着很坏的影响。

宋仁宗皇帝有意革新文风,得到文坛领头人欧阳修的鼎力支持,然势单力薄,难以扭转颓势。而欧阳修逝世以后,更是后继无人。

苏轼入仕后,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政治雄才大略,继欧阳修之后推行文风改革,高举韩愈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的旗帜,加上苏氏父子的配合,对文学才开始逐步转变,以现实主义文风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从科举制度上加以改革来实现,极大的推动了宋文学的全面繁荣。

苏轼的文章,朴素精炼,论证明确,逻辑性强,被誉为文学革新的一面旗帜。“苏氏文章擅天下”也成为美谈,给欧阳修的古文复兴运动增添了活力,取得了现实文风的胜利。

苏轼的文章,议论纵横,意气风发,广论古今得失,反应广大群众意愿,文字清晰,表达力强,不拘形式,不矫揉造作,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流传甚广

苏轼平身著作极多,计诗二千五百余首,词二百五十余首。赋十五首,散文一百多篇,杂文三百多篇,政论四十余篇,策问四十余篇。除此之外,还有传、碑、铭、赞、颂、墓志、祭文等上千篇,书简一千多篇。他留下的《内制集》、《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秦祝》十五卷,还写有《易传》、《书传》、《论语传》三书,《东坡志林》十七卷,《东坡题跋》六卷,全部上万篇。约二百万字,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学宝贵财富。

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位能有像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题材形式多样,写作如此丰富多彩,鸿篇巨著如此之多的人物?实不愧被誉之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真正是名不虚传!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东坡诗集

苏东坡著有二千五百余首诗,收集成册,称《东坡诗集》。

他的早期作品,风格清新朴实,语言简洁精炼,形象鲜明生动,收在《南行集》里。

他的诗造诣高,思想内容丰富,颇具才华。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人民生活疾苦。他的诗歌,无论情调、风格、笔力、乃至取材,都效法杜诗,而且有不少批判精神的篇章,如《郿坞》《李氏论》等,还有不少富有民族主义感的爱国诗篇,如《和子由苦寒见寄》。

他把具有批判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十分自然地表达出来,并以抒情以及四川民间习俗的歌唱融合在一体,最突出和独出心裁,创造新颖的意境

他又吸取李白豪放飘逸,把浪漫性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显示古典诗歌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宋代诗词方面,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无视民间疾苦,罔顾人民生活的作品。成为贵族生活的点缀品,互相作诗歌颂,不求内容、追求形式和技巧的恶劣诗风,人称“西昆体”。

苏东坡的诗词,运用传统优美的语言,铿锵的音节,宏伟的论调 ,善于变化的结构,熔于一炉的诗体,写出真实情况和内心情感,扭转了不正诗风,可谓独创一格,读之令人爱不释手。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东坡词

苏东坡在杭州期间,开始写了较多的词,在密州期间对词的创作,跨出了具有划时代的一步,而自成一家

唐、五代以来,各家词的风格不同,但基本上是“花间”型的穷愁、离恨、怨恩、闺情与风花雪月之类,范围狭、题材单调语调低沉,五代李煜扩大过词的表现能力。

苏东坡极力开拓词的题材和范围,从描写风景,歌唱女性爱情和离愁伤感方面,转移到庄严的人生以及社会的实践上来,写人民生活与斗争,写国家与民族矛盾,写对敌斗争。凡诗歌能表现的,力求用词调表现出来,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他的词能唤起民族觉醒,民族自豪,用时代的歌声来歌唱,这是过去一般词人从未触及和使用过的。

新的思想,新的题材带来新的表现手法,有意突破词牌和音律,能自由的创造发挥,把词变成思想斗争的武器。他还对词作了总体的发挥,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诗歌的高度与艺术,技巧地加以创造发挥运用,因而给词带来新的风貌,迸发出热情奔放的音调。伴随人生的美好追求,超越空灵,旷达豪放,慷慨激昂,释放的是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表现出了酣畅淋漓纵横疆场的英雄豪杰形象。

自由不拘,雄伟苍茫,深入浅出,是苏轼词的本色。他的词,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词坛上出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而苏词是豪放派的代表。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他写的《念奴娇》描写赤壁之战,给人们以胜利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他留下的三百四十多首词,是词的顶峰,千古绝唱,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唐诗宋词元曲,三个朝代在文坛上各具重点。宋词是宋朝的代表,而苏轼又是宋词的代表

东坡乐府

元延祐七年,即1320年,叶曾云间南阜草堂刻本。《东坡乐府》问世,是苏轼乐府最早的版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影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影印本的基础上,搜寻其他书中的乐府篇章,汇聚成册,加上标点、整理、勘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共272首歌词。

乐府,是诗中的一种形式。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秦惠帝时乐府官署,并委以官名,至武帝时乃立为乐府,采集诗中能入乐的诗歌,民间歌谣,并配上音乐。

到五代时,分为十二类:(一)郊庙歌-祭祀用;(二)燕射歌-宴会用;(三)鼓吹曲-军乐;(四)横吹曲-马背上的军乐;(五)相和歌-丝竹相和和歌谣;(六)清商曲-即平、清、瑟兰三种调;(七)舞曲歌-用于郊庙和雅舞,或宴会杂舞;(八)琴曲歌-有五曲、九引、十二栋;(九)杂曲歌-兼收杂七杂八的歌辞;(十)近代曲-指当时唐以后韵歌曲;(十一)杂歌谣-民歌、谚语;(十二)新乐府-不配乐,随唱或讴吟。

苏东坡的词,摆脱了词牌的约束。可随意抒写情怀,因而所作的词,没有无病呻吟的调调,多深入浅出,意短情长,能使人入情入景。歌起来朗朗上口,另劈出了一条词的蹊径,使词在艺术的形式和技巧上,得到新的发展,也使其成为词的豪放派先锋。

苏东坡词读来通俗易懂,可入乐,成为当时歌伎索求的对象。每每参与某种宴会,常有歌伎索诗、索词、索题扇、索书画的,每有所得,即入乐歌唱,是当时的诗、词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东坡乐府广为流行的原因之一

苏东坡志趣清高,笔亦敏捷,每当有歌伎索诗索词索书画,大都应其所求,一挥而就。

散曲、戏曲在宋以后也称乐府,东坡乐府为元曲的形式与发展,在这之中起到了启蒙作用

唐宋文豪八大家之苏东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