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或许,我们真的都需要一个理想国

 观道者 2020-03-07

我的家乡在吉林,一个寒冷而温暖的地方。小时候,我在姥姥家的大家庭中长大,在我生活的地方,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或远或近的亲戚,总之,那是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爱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一个人留在北京游荡,孤独感非常强烈。尤其遇到感冒发烧的时候,经常觉得万一自己死过去,谁会通知爸妈呢?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家,父母也在身边,这种孤独感逐渐的降低了,但是有时遇到紧急的事情,也是茫然不知所错。身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即使住了很多年,邻里之间也是非常的陌生。那种防备感、不信任感让我很难理解。


像我们这种上学比较多的人,同学关系无疑是众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可是一路走来,真正能在身边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系的,很少很少,更多的是寒暄之后的“改日再见”,而改日则往往是很多年以后。我也有一两个好闺蜜,可是人家也是有家有孩子的人,哪里有时间可以经常在一起呢。而同学关系也是一年一度的同学会上见一次,又有什么理由值得我们经常见面呢?记得有一个朋友说,如果两个人不仅是朋友而且还能一起共事,那该是多美好的事情啊。

前段时间流行一幅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一直在思索,到底什么样的小船才能不会说翻就翻呢?单纯的友谊确实很容易翻船。昨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和20年的好朋友的友谊小船翻了。我说为什么啊?她说,朋友自以为是,对她的批评太严厉了。是啊,不管多少年的朋友,有时因为一件小事真的就翻船了。什么船不容易翻呢?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发人们的包容和理解,让小船保持平稳前行呢?


试着想想,其实世界上有两种关系很难说翻就翻(当然除了亲情关系以外了)。第一种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中有很多共同价值,比如财产和孩子,如果分开对于对个体生活造成影响时,这个船就很难翻。第二种是商业上的合伙人关系,合伙人关系中很多是从朋友开始的,可是走着走着,确实存在很多价值观的冲突,通常大家一般都能理性选择妥协的方式解决,那是因为分开意味着财产损失,因此人们也就咬咬牙,忍了,看在钱的份上,还是包容和理解吧。

于是追问,这种不翻船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冲突,如果我们当年能够再给彼此多一些时间,也都解决了。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自私”和“逐利”有时会帮助我们做出理智的决策,维持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的,确实未必不是好事。

到底有没有一种模式,既能让我们保持着互助和温暖,同时友谊的小船也不会说翻就翻呢?那就是用资本(钱)的纽带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用资本的纽带可以让人们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而志同道合意味着有相同价值观,有共同的梦想。而这两个因素正好是维持人和人之间长久舒适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在他的作品《最浓密的情感》中提到童年村庄中的互助。“那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你的丧事,大家是真心地悲伤着;你的喜事,大家真心地替你开心。小孩子端一个饭碗,就可以吃遍全村,但是同样,你只要做错一件事,就会被打三次。”他在文中提到,“经过最重、最浓密的情感之后,你再去一个地方,会没有办法把它当作你的故乡、你的乐土。”这是一种悲哀的无奈。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我总认为,人和人之间确实有真情存在,只是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激发那个场景和空间,在那里,人和人之间的是美好和信任的。

现在身边的朋友们,很多也尝试用一种新的模式来探索人和人之间那个共享美好的场景和空间,比如私董会、互助会、养老会等等。做光华八九八资本时,发起者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资本呢?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当然通过基金收益的捐赠来支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的纽带把一群志同道合的光华的EMBA校友链接在一起。我曾看过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很感动。我一直觉得在非政府层面其实可以营造一个互助的组织。在这里,你的困难也是我们的困难,你的欢乐也是我们的欢乐。虽然我们这一代,早已经淡薄了原本亲情的家族概念,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用新的模式来重新走入我们那个最浓密的情感的理想国,回到我们小时候那个纯真互助共济的年代。 

这也许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但谁知道呢?在天黑之前抵达自己的梦想,点燃一堆堆篝火, 促膝欢唱,梦想也许会在天亮时成真!多好啊!

作者:朱丹 八九八全球极客创新工场  总经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