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这句话是山东省日照市自古以来流传的一个传说,相传大水淹掉了石河县,然后才有了如今的日照城。 传说的版本有很多,有的说是因为原本石河县里坏人太多,上天便派龙王发大水,淹掉了整个石河县,只有几个好人得到神的暗示,在看到县衙的狮子眼红之后,知道灾难即将降临,因此一路往西跑,等到这几个人跑到山上后,回头一看,石河县已成汪洋大海,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照耀大地,于是他们把新到的地方称为日照。日照市因此而得名。 还有的传说是,石河县百姓 触怒龙王,龙王一怒之下下令淹掉石河县,幸有一位善良的女神化装成一位老太婆,找到龙王并要借他一箭之地,安顿这些无家可归的生灵,龙王答应了,哪知这位老太婆弯弓搭箭后一剑射出好几百里,远到石河县原先的海岸处,龙王大惊,才知道她是位法力强大的女神,遂将石河县的大水撤了去,此时阳光普照大地,石河县遂改名为日照城。 传说都是人们编出的故事,并不可信,但是石河县在日照人心中,就像欧洲人心中“消失的大陆”亚特兰蒂斯一样,既然一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那么是不是真有与之类似的事情呢?也许历史上曾经有一块石河县管辖的陆地被海水淹没而消失,才有了这样的故事呢? 在日照地区一带,自古并无石河县的建制设立,那为什么会有“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的流传呢?既然传说是“淹了石河县,出了日照城”,我们不妨看看日照城是何时建立的,也许会有答案。 据史料记载,日照最初设立的时候只是一个镇,时间是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日照镇属莒县。到了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已经被金国管辖的日照镇被改为日照县。 因日照市毗邻黄海,经常会有超强台风带来大雨或海啸,加之日照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日照市可能会受到海啸地震等冲击,致使某个地方被海水淹没也是有可能的,但查阅史料官方建制中并不存在石河县这个名字,如果不叫石河县,那么或许还有其他的名字。 后又仔细查询,与传说不符的是,在这一时期,并无史料记载日照市一代曾发生大规模海啸或者地震。因为要是发生极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导致一县被淹,这么大的事情不仅会有地方志实录,朝廷史官也会把其列入国史,但自宋代以来所有史料皆未提及“石河县”地震之事,史料查询因此陷入困境。 有学者提出,如果按因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城陷为海之说的推论,把时间向前推移到汉朝,便有了地震的记载。据《汉书》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公元前70年6月1日),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日照成市之前叫“海曲县”,历史上长期属于琅琊郡),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或山崩水出,这是西汉前史载死人最多、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当时汉宣帝对此“甚惧”,“素服,避正殿五日”,下诏“被地震坏败甚 者,勿收租赋”,并求官民直言,访寻贤士,大赦天下。也正是这次大地震毁坏了整座琅琊城,之后七十年的“平帝四年(公元4年)置海曲(县)”。 有一位叫张树枫的史学研究者曾经这样考证:琅琊台湾向西,海湾中横卧一约0.3平方公里的平坦海岛,名“沐官岛”……在岛与陆地之间海湾中,传说有古代深入海底的古城邑。当地渔民说,在退大潮时可以看见海底的房屋,曾有渔民从海中捞出过铁锅、陶罐等器物。当地广泛流传古代曾有一个石河县城,后被淹没,故有“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说法。查阅史籍,无石河县建置,但《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属有石山侯国(县)。古“山”、“河”同音,可能“石河县”即为“石山县”(或者把石山侯国念成了石河)。联系到公元前70年摧毁琅琊城和琅琊台的大地震,这可能是此次震灾中受灾的城邑。至东汉,琅琊国(郡)13县中已无石山县的建置。 如果张先生的考证属实,那么“石河县”这座“亚特兰蒂斯”或许真的存在,但应该是石山侯国,不过可以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改为“淹了石山县,立了海曲城”这样一句话似乎更为贴切。之所以后来说法改变,也许是千余年中人们口头相传,改成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这样一句话。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一传说或许和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地震有关,这是我国华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蒙阴县志》记载当时“海潮啸汇川”,《日照县志》则说 “山间涌海上车螯”,说明日照沿海地区确实受到了海啸的影响,但此说与日照立市时间并不吻合,因此排除。 之所以有很多学者考证这一说法,是因为中国大地上有记载的地震,大都是陆地城镇一带,但其实能引起海啸的地震,基本都是发生在大海中的,但发生在大海中的地震,因为在陆上造成的危害不大,所以常常不被历史记录,因此更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是发生在黄海或者日本列岛附近的一场地震,引发了一定规模的海啸,淹没了日照市原先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方村镇,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县衙等治所搬迁,所以才有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这句话和相关的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