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3-07

同商代一样,农业在西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周族发祥于黄土地带,勃兴于关中地区,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使 之与农耕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传说中的周族始祖弃就 是一位农业能手,“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幼时,好种树麻、菽,麻、 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则之”。相 传帝尧“举弃为农师”,帝舜因农耕之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被后人奉为谷神。

西周建立后,以农为本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诗经》中有许多 西周时期的诗篇,其中有不少农事诗,涉及到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这类诗篇 既有出自贵族之手,演奏于庙堂的雅颂之乐;也有采自民间的民歌。周人广泛 吟诵咏唱的农事诗,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和浓缩概括,反映出西周社会各阶 层对农业的关注。《周礼》的地官部分多是掌管社会经济的职官,其中主管农 业生产的有小司徒、载师、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场人、廩人、仓人等。 《周礼》记载的这些官名及其职掌与西周金文的记载相合,是相当可靠的。这 些职官的设立,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对于农田的垦耕,西周时普遍采用两人合作的方法,即所谓“耦耕《诗 经》中曾提到这种耕作方法:“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徂农田。《诗经》中说:“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乃疆乃理,乃宣乃 亩。”《尚书·梓材》说:“若稽田,既勤敷蕾,惟其陈修,为厥疆欧。”由此可 知,经过对耕地的规划和整治,亦即文献中所说的“疆”、“理”,当时的农田 已有“亩”和“耿”的结构。“亩”原是农田间一条条的高畦,是用来分行种 植农作物的。“吠”原是亩和亩之间的小沟,是用来洗土排水的。如果图中含 有多量的盐碱质,雨水下来就可从亩里溶解一些盐碱质,渗流入猷中,通过沟 湎流入河中,达到洗土排水的作用《诗经》中提到亩时多称“南亩”,如 “臨(ye)彼南亩”、“今适南亩”、“俶载南亩”、“南东其亩”等。后来春秋时 的人在追述周制时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 疆我理,南东其亩。’”可知周人在整理农田时,能够随着地理形势,修筑适宜 的南向或东向的亩;使得农田尽量利用地利,即所谓“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这无疑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以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社会对农业的高 度重视,西周的农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诗经》中有许多描写丰收场面 的诗句,《周颂·良粕〉描写,收获的庄稼堆得像城墙一样高,庄稼垛密密地排西周时期的渔猎经济也值得重视。狩猎仍然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诗·小 雅·吉日》、《车攻》等诗篇描写了王室贵族大规模狩猎的场面。《周礼》对田猎 也有较多的记载,山虞、川虞、迹人等职官均与狩猎有关。狩猎一般在农闲时 进行,且多与军事演习相结合其经济意义已不很大。对于普通庶民来讲, 狩猎则是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渔业经济较为 繁荣,鱼类是主要的肉食品之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诗经》中 有许多涉及捕鱼的诗篇,提到的鱼类多达十几种,捕鱼的工具和方法多种多 样。除了捕捞河流池泽中自然生长的鱼类外,人们还发明和掌握了人工养鱼的 技术,这是西周渔业生产的一大进步。就生产门类和工艺技术而言,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并无根本性的变化,西周 继承了商代手工业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在西周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工业。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 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青铜器工艺在商代后期达到繁盛的高峰, 周初青铜器则直接继承了晚商的风格。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丰、镐二 都和成周地区,并且发现了铸铜作坊遗址,诸侯国的青铜器则发现较少。西周 早期目前还没有发现像司母戊鼎那样的巨型铜器,最大的如大盂鼎也只重 153.5公斤,但发现铜器的总量却超过了商代晚期,可见这一时期的青铜工业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已发现的西周早期铜器和陶范来看,器形厚重典雅, 纹饰繁复富丽,铸造精良,总体风格与晚商铜器大体相同,显然是承袭了商代 的铸铜工艺。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工业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铜器风 格。

从生产规模来看,出土铜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西周早期,出土地点相当广 泛,诸侯国的青铜器屡有发现。在陕西周原和丰镐地区,发现了多批窖藏铜 器,一窖少则数十件,多则百余件,其中大部分是属于这一时期的。又如河南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器皿即达181件,其他大宗的工具、武器、车马 器等,更不下5 000余件。数量的增多,生产规模的扩大。纺织业是西周一项很重要的手工业。在考古发掘中,曾出现过大量的陶纺 轮和石、骨纺轮,还有用骨、角、铜制作的锥和针。纺织工具的大量出现,说 明西周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纺织品遗物和遗痕也常常发现,在各地的大小贵 族墓葬中,曾发现过麻布、丝质细绢、布质细绢、布质画幔等遗痕。目前最重 要的发现是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中的一批有关蚕、丝的实物和遗痕,为 研究西周丝织和刺绣提供了重要资料。上述实物资料表明,西周时期继承和 发展了商代的养蚕和丝织技术,丝织物是用提花的机具织出的,刺绣色彩鲜 艳,线条舒卷自如,针脚均匀齐整,技巧相当纯熟。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除青铜业、陶瓷业和纺织业外,西周时期比较重要的手工业还有骨器、玉 器、漆木器、车马器具的制造等,这些不同门类的手工业都程度不同地继承和 吸收了商代手工业的工艺技术,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手工业的全面繁荣和发 展,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提髙了人们的西周时期的商业活动相当频繁。《诗经》中有这样两句诗:“氓之蚩蚩,抱 布贸丝。”的是卫地的一位平民带着自己纺织的布帛到市场上去交换丝织 物。“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布帛在周代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本身作为货币 流通,“抱布贸丝”显然属于民间的商业行为。类似于周初殷遗民“肇牵车牛 远服贾”的远距离经商活动在西周时期也很普遍,《周易·旅》记载:“旅即次, 怀其资,得童仆,贞。”大意是说某位商贾携带钱币,旅途中客宿于馆舍,得 到了一名男奴仆。显而易见,这位“怀其资”的商贾属于远途经商者。

西周中 期铜器《鲁方彝》,有铭文50字,其核心内容是“齐生鲁肇贾休多赢”这句 话,讲铸造该器的缘由。据考证,器主名鲁,为齐乙公之子,系齐国公族,他 经营商业,获利颇丰,以此为荣并铸器铭功。齐始封君姜太公是一位很有经济 头脑的国君,他因地制宜,提倡发展商品经济,使齐国走上富强之道,成为东 方强国。齐生鲁在商业上的成功,正是秉承了太公的遗教。西周的商业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民间和贵族,周王室同诸侯和边远地区的族邦也有广泛的贸易关 系。周宣王时期的铜器《兮甲盘》,有铭文130余字,记载宣王率师征伐淮夷 及其缘由。其中讲到淮夷对王室传统的贡纳关系及双方的商业往来,宣王命令 淮夷和诸侯贵族的商贾必须到规定的市场上去交易,以控制和规范双方的商业 往来。淮夷是散居在淮水流域的众多邦国部族的总称,西周时期与王室屡有 战事,《诗经》和金文对此多有记载,贡纳和贸易纠纷是战争的重要起因之一。 西周诸侯众多,族邦林立,它们和王室以及相互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是经常发生的。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相关,货币使用较为普遍。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西周时期的货币仍主要是贝。西周早期铜器《遽伯还囂》铭文记载,遽伯还铸造这件铜囂“用贝十朋又 四朋”,花了 14朋贝。西周中期铜器《卫盔》铭文记载:矩伯庶人在裘卫那里 取了朝觐用的玉璋,价值80朋贝,可以付给10块田;矩伯又取了一些皮货、 衣物,共值贝20朋,可以付给3块田。这说明,西周时期的贝已经成为交 换铜器、玉器、皮货、衣物乃至土地等诸多商品的媒介,成为衡量和计算商品 价值量的尺度,完全具备了货币的职能。赐贝和赏贝记录屡屡见之于西周金文 和文献,都是以“朋”为计算单位,最多者一次赐贝百朋。西周墓葬中殉贝的 现象也更为普遍,一墓殉贝有多达数千枚者。除海贝外,还有玉石贝、骨贝、西周时期的商业活动相当频繁。

古代西周时期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你知道多少?

《诗经》中有这样两句诗:“氓之蚩蚩,抱 布贸丝。”讲的是卫地的一位平民带着自己纺织的布帛到市场上去交换丝织 物。“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布帛在周代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本身作为货币 流通,“抱布贸丝”显然属于民间的商业行为。类似于周初殷遗民“肇牵车牛 远服贾”的远距离经商活动在西周时期也很普遍,《周易·旅》记载:“旅即次, 怀其资,得童仆,贞。”大意是说某位商贾携带钱币,旅途中客宿于馆舍,得 到了一名男奴仆。显而易见,这位“怀其资”的商贾属于远途经商者。西周中 期铜器《鲁方彝》,有铭文50字,其核心内容是“齐生鲁肇贾休多赢”这句 话,讲铸造该器的缘由。据考证,器主名鲁,为齐乙公之子,系齐国公族,他 经营商业,获利颇丰,以此为荣并铸器铭功。齐始封君姜太公是一位很有经济 头脑的国君,他因地制宜,提倡发展商品经济,使齐国走上富强之道,成为东 方强国。齐生鲁在商业上的成功,正是秉承了太公的遗教。西周的商业活动不 仅仅局限于民间和贵族,周王室同诸侯和边远地区的族邦也有广泛的贸易关系。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