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3章 历代中兴 第2节 太戊修德

 比干星空下 2019-04-18

       太戊,殷墟甲骨文又作大戊、天戊,子姓,名密,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殷商第九位君主,在位七十五年(约公元前1535-公元前1460年?)。

太戊是太甲之后又一位图强有为之君,在位期间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继承父亲伊尹职位的伊陟、巫咸掌管国政,大力发扬成汤、太甲的治国路线,离心离德的各路诸侯、方国重新前来归顺,殷商继太甲之后再度兴盛。

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盘庚迁殷以前三位有突出贡献的殷商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像他的祖父太甲一样,勤政爱民的太戊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继承王位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整天价只图安逸享受,跟一帮王室的纨绔子弟狐朋狗友嬉戏玩耍,不理政事。彼时,朝中已没有伊尹那样有崇高威望的肱骨之臣辅佐他了,太戊在酷炫狂霸拽的放纵道路上越走越远,伊尹的孙子伊陟在找机会像祖父伊尹那样规劝本性还很善良的太戊。

机会终于被伊陟等来了。史载,太戊七年,亳都郊区出现“桑谷共生于朝”的奇葩,就是桑树下长出了谷树,也就是构树。从植物学角度看,两者同属桑科乔木,二木并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排除某个农夫无意中将两者嫁接到一块儿。那时人们的植物学知识贫乏,民间鬼神迷信盛行,消息一传开,全国人民都认为那是不祥之兆,视之怪异,国内人心惶惶。此事报告到太戊那里,精神空虚的太戊非常恐惧,就向名满当朝的博学家伊陟询问原由。伊陟回答说:“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阕与?帝其修德。”意思是说:“臣听说妖怪不能胜过大德,之所以出现了妖异之事,也许是大王在治理朝政时有所缺失的缘故吧。大王只要修德善政,怪异之事自然就会消失。”

伊陟看到历经太甲一代的殷商朝正显露出衰落的迹象,就巧妙地利用此事劝诫太戊,督促他弃恶从善,发愤图强,成为有德有为之君。殷商社会上的人们本来就迷信鬼神,比现在一些明星大腕的拜神求佛有过之而无不及。经伊陟这么一掰扯,如同心灵鸡汤大师点化影视明星,比什么长篇大论都好使,太戊信之不疑,此后金盆洗手,勤政厚德,治国抚民。那株“桑谷共生”的树木没几天就枯萎而死了,太戊还以为是自己修德的结果呢。

据后人的以诶舛讹,“桑谷共生”竟是当年伊陟命手下人有意演了这么一出戏,旨在利用太戊的迷信心理搞事情,借题发挥,达到规劝太戊的效果,这一招“隔山打牛”被后世的忠臣们学到手,有效率十之八九,由此也大开了神权制约王权的闸门。利用上天或自然界的奇异现象来举一反三,即是中国历史上“天人感应”学说的由来。

在太戊的励精图治下,迹近衰落的殷商王朝得以再度复兴,史称“太戊中兴”。《尚书·无逸》云:“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只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这是西周时周公评价太戊治国经验的一段话。《史记》也有记载:太戊时“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太戊的复兴事业得力于伊陟、巫咸的辅佐。伊陟得自乃祖伊尹的真传,功绩自不待言;巫咸,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是不是个人还难说,可能是一种职业的总称或代表人物。据说巫咸长于占星术,发明过筮卜,是一名古代医生,应该是有合法行医执照的。司马迁写道:“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咸艾》总结了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记述了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均已失传。伊陟也写过《原命》,敦促太戊发扬夏禹、成汤的王道,提倡德治,宽厚待民。太戊得益于伊陟和巫咸二人,有如先祖成汤得益于伊尹和仲虺,“太戊中兴”名副其实。

太戊时期,殷商的职官有朝堂之上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殷商的外服官不同于后世的外交官,前者是你到我的国家来服务,后者是我到你的国家去帮忙,差别大矣。

殷商的最高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伊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是常设机构和实权职位。另有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管占卜的“卜”、掌管祈祷鬼神的“祝”,掌管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这些官位的职能随着各代君王的更替而不断演变,有的裁撤,有的合并,有的扩权,如本来是管理乐工事务的“少师”一职到了殷商晚期就变成君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政务官,又相当于最高国务资政,帝辛时期的少师比干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

帝辛和比干的关系远非后世史家所言的君臣关系那么简单,二者更多是相互依附、相互支持的同盟关系,比干的少师职位权力很大,如同手握先王的尚方宝剑,有废黜君王的特权,就像早商时期的伊尹流放太甲那样。殷商的这种特殊权力结构也是成汤流传下来的王室与朝廷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政治规矩,只是有商一朝,这条秘而不宣的规矩除了在伊尹废黜太甲一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一些觊觎帝位的阴谋者和篡权者们留下了口实,导致了后来的“九世之乱”。

太戊时期的殷商农业生产规模壮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发达,普遍饲养猪马牛羊狗驴六畜,据甲骨文记载,大型祭祀用几百头、上千头家畜也不新鲜。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先进,商业交易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远海出产而本地绝无的贝壳作为货币。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没有高到无法无天以至敢跟中央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

太戊时期,农业是基础经济部门,但铸造作坊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集中反映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分工协作的特点。铸造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反过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王室指定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奢侈品级别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这些作坊中都有细致的分工,配有世代从事生产且擅长精工技艺的专职工匠,生产规模之大、技艺水平之高、工匠精神之强,都是历史同期世界闻所未闻。因此有理由认为,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引领了当时世界工业的先进发展方向。

太戊时期的经济强劲增长是以青铜器生产制作和农业畜牧业齐头并进为前提的,实体经济格局初具规模。有了这样扎实的物质财富基础,人们的精神面貌熠熠闪光,以二十一世纪前后中国的王小波为代表的怀旧式情调“青铜时代”由此滥觞,基于上古浪漫主义的科学幻想开始萌芽。

民间传说太戊曾派手下的王孟到昆仑山的西王母处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执着于“中医养生”,现今的针灸推拿、足底按摩、气功治病等养生之道大概都是从那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远道跋涉的王孟途中断粮,困在半路上,只能吃树上结的果实,穿树皮,住在荒山里,连回去的盘缠都凑不齐,快饿死了。天帝怜悯单身自处的王孟没有后代,在他睡梦中取下他两根肋骨变作儿子(一说变成媳妇),一个取名叫“牙宕”,一个取名叫“辖佤”。两个儿子出生以后,王孟便去世了。王孟的儿子牙宕和辖佤也用这种办法生出下一代,后代都是男子,这地方的男子越来越多,称为男儿国,遂与西王母的夷店苑(女儿国)婚配。

太戊派遣王孟求药的故事大抵渺渺,但这个故事透了一个信息:太戊时期的殷人为生儿育女的烦劳辛苦所困,凭空幻想出一种古老的辅助生殖技术,这与一些宗教教义传说的无性生育或后世的克隆技术颇有一丝雷同之处。统一中原的秦始皇后来照葫芦画瓢,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找长生不老药,未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