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对其进行修复时,专家意外发现5万多件文物

 今古言堂 2020-03-07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但是每每提及它的名字,国人都会忍不住感到痛心。原因很简单,因为这被国人奉为瑰宝的园林,曾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掠夺,至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再也没有丝毫皇家园林该有的气派和样子了。

不过好在那些外国列强后来都被我国人民赶出了国门,而我们的国家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了。于是很快,修复圆明园的工作任务便顺利下发到了各个相关人士的手中。而在修复圆明园的过程中,专家们意外发现了诸多文物。这不仅使此项工作变得意义非凡,还使参与到此工作任务的执行行动中来的专家们都感到热血沸腾。

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个部分构成。据说就连“圆明园”这个名字,也是由康熙帝所取。后来到了雍正当皇帝的时候,还曾对圆明园做了扩建。而且雍正还给出了有关“圆明园”这个名字的具体解释,即“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雍正之后继位的皇帝,对此园的改动多集中在内部装饰方面,而并未在园子的面积方面做过较大的改动。不过既便如此,若是圆明园能够完整无损地被保留到现代的话,那它的整体价值也照样会超乎全世界人们的想象。

只是可惜,在经历了两次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和破坏之后,圆明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其中,圆明园第一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和破坏,是在1860年的时候,动手的人主要是英法联军。它第二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和破坏,则是发生在1900年庚子之变时。而且这些侵略者在入侵圆明园的过程中,不仅将园内的财宝都搜刮走了,而且还将整座园子都付之一炬。行径极其凶残,绝非“丧心病狂”这样的词语能形容得了的。

二、圆明园修复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发现。

1996年的时候,我国对外宣布要对圆明园遗址展开考古挖掘工作。且这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找到和修复从园子里挖出的文物。本来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圆明园的毁损程度已经足以用严重二字来形容了,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觉得还能从遗址范围内找出多少文物来。

但是实际上,在他们实地开展了考古挖掘工作后,却意外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物的受损程度都较为严重,但起码也还能找出一些较为完整的稀世珍宝来。

比如,工作人员从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御河内挖出来的铜鎏金象首,就属于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稀世珍宝。它通体金黄,表面纹理清晰,对我们研究清朝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根据工作人员的推测,这个铜鎏金象首应该曾是某个大件物品上的一个装饰部分。

它之所以会出现在御河内的淤泥之中,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有人在搬运那个大件物品时,一不小心将这个象首给弄掉了。当然了,也正是因为那时负责搬运该大件物品的人搞出了这样一个大的失误,这才让铜鎏金象首得以完整无损地被保存了下来。

除了铜鎏金象首之外,工作人员还在圆明园遗址的发掘现场中发现了“天地母”佛尊、绿琉璃脊兽和彩釉地砖等稀世珍宝。其中,所谓的彩釉地砖,其实就是指那些曾经被铺在暖阁的地上,以用来取暖的彩色地砖。据说它的造型非常独特,且实用性也非常大。

就算是放到现代,对后世的地砖设计也是存有不小的借鉴价值。也就是说,对圆明园遗址展开的考古挖掘和文物修复工作,算得上是收获颇丰。就是不知道继续研究下去的话,还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圆明园被毁事件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而言,都是一个耻辱一般的存在。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时刻铭记历史教训,努力增长个人本领,以便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千万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轻易选择忘却历史。那样的话,迟早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处于落后挨打的劣势。与其到了那个时候再感到后悔,倒不如从现在开始就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强大做出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