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迫定居河套平原的汉人,对蒙古和明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今人说古 2020-03-08

前言

河套平原大概是如今中国的内蒙古西部和宁夏全境,其历史可追溯到夏朝,秦朝统一之后,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并为了牢牢掌控此地,采取“徙谪戍以充之”的措施,迁徙3万户秦人在此戍边,设立云中和九原两郡。秦末天下大乱,河套之地的戍边移民尽皆返回家乡,河套重归匈奴之手。后来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河套平原数易其主,不是一直在华夏正朔的汉人政权手中,即便是在,也未必拿得稳、拿得住。正如明代,已变成烫手山芋鸡肋,大明君臣有意无意地无视轻视这块地方。

明朝前期的洪武和永乐大帝积极拓边,保护到手及对中原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河套平原,当时河套平原内陆广人稀,分布有为数不多的蒙古人和蒙古部落,内部几乎不存在什么汉人,毕竟对熟悉和习惯了农耕生活习俗的汉人来说,河套平原绝对不算什么好地方。但对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而言,这绝对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惊喜礼物。惊的是这在汉人王朝手中,无时无刻不在其兵锋之下;喜的是这地方太适合放牧了,有北方草原的优点,但几乎不存在其缺点。明朝初期,河套平原是蒙古人不敢奢望的“天堂”,待到明朝中后期,这已经是蒙古人的后花园、前沿阵地和攻明桥头堡

明朝中后期,明廷边军奉行消极的御边政策,将河套平原抛到九霄云外,一味地修筑边墙以作防御,更是人为划定了一条有形的边疆界线和农牧分界线。边疆地区历代人口复杂、居民流动频繁,而这种流动往往是双向的。而明朝的河套平原的双向流动,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从形式和战略上承认河套为蒙古族牧地的事,致使大明前期的黄河防御天险荡然无存。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河套平原,参与到河套平原“开发”的。

河套汉人的来源

上文说到“农耕生活习俗的汉人对河套平原的观感不好”,因此入河套的汉人往往不是主动、而是被迫的,这种被迫原因又分为三种,各有不同。

蒙古人的强抢

草原地区本就是地广人稀,游牧民族人口较少,游牧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一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历朝历代的草原民族袭扰中原王朝的目的除开劫掠抢夺物资牛羊外,还有一大目的就是掠夺人口,补充本民族的劳动力。是故被蒙古人强抢是汉人进入蒙古草原的最主要方式。明朝初期的洪武朝和永乐朝由于军事力量较强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一时期即便是战争失利,朝廷也会担负起保护边民的责任,将其迁徙撤回到内陆。当然,这时也有部分边民被掠朝廷却不知,史料自然没有记载,毕竟蒙古势力鞑靼一掠夺走就立即远离大明边境。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事实力急剧下降,鞑靼各部族愈发嚣张起来,趁机在大明边地放牧活动,兀良哈三卫部众开始南迁西进,在河套地区居住放牧,并时不时通过河套侵入大明腹里,进行掠夺人口物资。之后小王子部,俺答等鞑靼部落相继入河套,在河套地区的游牧之余,他们也时常进行抢掠人口物资。尤其是抢掠人口,史料时有记载:“被掳人口,抢掳人口,掳中走回人口。”同时地方奏报不断。据军余谢恕、招募军人何敬等报:“被达贼又将虎家城、苦水、板井等处一带,抢掠官私头畜、人口,杀伤军余缘由,各报到苑。”这种被掳人口的事件颇多,而且被掳掠的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边官王崇古向朝廷的奏折中总结:“历查虏中华人。俱被节年抢掳人数。其精壮老幼杀死者不预焉。每次抢杀奚啻千百人。”

类似史料记载颇多,而河套地区被掳汉人均为陕西、陕西边堡军人或军余家属,男女均有,通常掳走的男子年纪不大,因为反抗力弱;而壮年男子一般会被直接杀害。

犯罪的惩罚

明代刑律特别严苛,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乱世中建立起明王朝时,就定下“治乱重典”的法典基调,对犯罪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打击。因而明王朝在安定和平中,又伴随有残酷处理的大案,这种情况下犯罪者要么主动承受制裁,要么越过边境线逃到鞑靼等国。详细来说,因犯罪受到惩罚进入河套的汉人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发配边地充军的普通罪犯,“兵部上言:比年北虏为患,俱因掳去边民及负罪投入者教以用兵节制,以故所向无前”;其二是被朝廷打击的宗教徒,“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其三是与将帅有矛盾,进而发生叛乱的军队,例如在大同,由于孤绝悬远,士兵生活多艰苦,将帅抚恤不足,士兵哗变较多,仅嘉靖年就发生或三次士兵哗变,史载:“初大同之变,诸叛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诸部。”

生计的艰难

自古以来的封建王朝,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活都很艰难,这种艰难既来自社会环境,也来自自然环境。朝廷明知边疆百姓生活不易,还让其承受比较起内陆百姓更繁重的负担。经过元末乱世,作为直接战场的北方边地本就千疮百孔,幸好北伐成功换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发展,可到土木堡之变后,边境动荡不安,为抵御不定时入侵的蒙古人,明廷增派大量军队屯驻北地,当地百姓因而承担起了更重的赋税和徭役。明人都感慨:“临边幸民,往往进入虏地。盖其饮食语言,既已相通,而中国赋役之繁,文网之密不及虏中简便也。”两害相权取其轻,大明朝治下日子这么难过,不如混入河套平原跟着蒙古人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河套汉人的生产生活

河套平原是温带大陆气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中间地带,却又是游牧民族占据主导的地区。进入河套平原的汉人,是继续着在中原的生活生产方式,还是进行蒙古人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其实这事应该不受河套汉人的主导,而是受入河套汉人所依附的蒙古部落主导的,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是有三种生产生活方式的。

农业生产生活

农业生产算是汉人的老本行和旧手艺了,游牧民族给中原王朝的印象是“夷人肉食,不藿食也”,就跟现在很多中国人小时候以为西方欧美人只吃肉和蔬菜一样,不吃什么五谷杂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单一的生活生产方式在草原地区的防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单靠畜牧业是很难维持生活、度过一整年时间,因而他们开始重视起粮食作物。他们“重视”的方法也是有正常有奇葩,例如抢掠粮食,抢掠人口换粮食,自己种植粮食作物。愈了解明人耕种生活方式,对粮食作物的种植就变得愈发紧迫。

俺答汗在丰州川建立的板升,史料记载:“春夏则耕牧,秋冬围猎。时富等在敌,招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华言屋也。”当时的规模是相当的大,有个记载力证此事:赵全有众三万,马五万,牛三万,谷二万余斛。李自馨有众六千,周元有众三千,马牛称是。余各千余人。《北虏风俗》记曰:“观诸夷耕种,与我塞下不甚相远。其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此等传来已久,非始于近日。”可见其农业发展已有一定水平。

游牧生产生活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历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即便是重视农耕和努力发展着农耕,游牧生产也是占绝对的大头。放牧一般是轮不到入河套的汉人,他们从事牧业生产,绝大部分是以奴隶身份参与的,奴隶来源有着一定的标准:“虏逢汉男子,老与壮皆杀之,少者与妇人皆携去为奴婢,绝不贵重。”边官王崇古称:“被分卖各帐,男子牧放挑水打柴,妇人揉皮挤奶,备极辛苦,常遭不道臊酋狠毒打。”这样的生活也是过得不易,没有当初他们想象的那么“逍遥自在”“惬意”

生活用品生产

随着各种渠道和方式流入河套平原的汉人增加,许多掌握各种手艺的工匠也大量流入,极大丰富了草原单一的生产形式。这些工匠手工生产那些生活用品、刀枪弩箭等,毕竟有些东西明朝不会给蒙古,有些东西给也是和平时期才给,数量不算多,还相当不稳定。如此一来,没有抢掠与贡市时,蒙古也不至于过得很艰难。呼和浩特城的修建过程中,俺答汗曾派人到明朝边塞索要筑城工匠:“虏帅五十骑到堡,索我木工、 画工、 铁工,往丰州盖城。”应该是要到了,工匠进入河套,推动了草原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更缓解了蒙古受工业品极度匮乏的窘境。

对蒙古和明朝带来的影响

生活生产方面

蒙古人愈到后面愈依赖汉人的放牧,而且他们自身逐渐脱离了游牧生产,从汉人奴隶逃跑,蒙古贵族向边地将官喊话可以看出:“若还都去了,我们自家看牛看马,门也不敢出了。”边境将官因而常有着归还遣送归来奴隶的作法,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汉族居民已经变成蒙古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他们蒙古人的农业和手工业根本进行不下去,牧业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相对蒙古而言,人口变动对明朝的生产生活影响不是十分巨大,边境人口本就稀少,如今大量流入河套,边地生产生活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的,但史料没怎么直接记载此事。我们可以从蛛丝马迹的其他资料内看出:陕西马政为何极端凋敝?因为牧马军人减少太快。为什么牧马军人减少太快?因为在牧马中被蒙古入劫掠去。

军事战争方面

随着进入河套的汉人增多,蒙古人对明军的边地布防和进攻城堡的方法和工具落后等问题将不复存在。蒙古贵族可以派遣有家室妻儿的汉人进入大明边地探明情况,还能让汉人提供制造先进的进攻城堡的方法和工具。史书中有奏折记载,其形容是再合适不过:“其故何哉?有中国之人为之谋画,有中国之人为之向导,有中国之人为之尖细,有中国之人遗与之以铁器,况事变之时投入敌中者,有皆惯战有勇之人。”可见入河套的汉人对蒙古的影响,而且蒙古贵族还会用俘获来的汉人作为先头部队为自己冲锋陷阵:每一入寇,抢去之人在前以当先锋,不进者以刀背击之。是以中国攻中国,而彼坐收其利,真可恶也。

对明朝的影响,首先就是当汉人回归带来了大量的蒙古部落的情报,其次是被掳走的汉人令边地徭役人数大大减少,最后是可对蒙古军队的军事行动和其意义的一定掌握。还有无足轻重的一点,就是可以做间谍,间谍蒙古,送回一些关系蒙古人劫掠人口物资规模大小等消息。有明一代,有些将领摸索出插红旗招降和获取消息的手段:“至是,令尤乖觉者十数人各执招降红旗,深入草地插之,中国人被虏识字者见之,拔旗去投降者不绝,以此得知虏远近进止消息。”

结语

边疆地区本就是人口和文化交流频繁之地,河套平原的蒙古部落在明朝中后期,过着游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为辅的生活,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入河套的汉人生活过得非常之悲惨凄凉,可对汉蒙之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河套平原的开发亦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明史》《北虏事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