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恩与罪己

 风中的放牛娃 2020-03-08

别再推托说你不会了,我教你。

呵呵。

听说“感恩”二字,始见于陈寿《三国志》:

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蜜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什么意思?宴请赏赐时,让人各自进来,对他嘘寒问暖,表达亲密情意,诱他说心里话,觉察他的志趣,使他感激你的恩义,怀有报答之心。

出这主意的,叫骆统,时任东吴乌程国相,年仅二十;听这主意的,叫孙权,时任会稽太守,年仅三十。

都很年轻,但是心机费尽,为了笼络人心。

这事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里,是信史。

孙权一听,大为赞赏,照计而行,果然收服了不少人心。

为了嘉奖他,让堂兄孙辅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骆统少年得志,心机过人。他治理乌程时,遇到年岁饥荒,百姓生活困顿,就对自己饮食从简。

姐姐见了,未免心疼。

骆统朗朗地说:老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我哪有心思大吃大喝呢?

这事传出来,百姓们称赞不已。

可惜他用心过度,三十六岁就死了。

在这国,笼络人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要是吃相好看,还有可能备受称道。

比如冯谖。他穷到活不下去了,托人引荐,见了孟尝君,想在他门下做食客。

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又问:你有什么本事?还是没有。

后来,冯谖自告奋勇,替孟尝君去封地收债,把欠债人都叫来,还不起的,当场把债据烧了。

回来复命,说您家里金银财宝都不缺,我给您买“仁义”来了。

后来孟尝君失势,回到封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戴,还有东山再起的群众基础。

这事记在《战国策》里,题目是“冯谖客孟尝君”,是信史。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写得也很仔细。

这是收买人心的大买卖,后世有个成语,叫“市恩贾义”。

交易的双方,一边破了财,得了感激和拥戴;一边得了利,交了心。

当然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是求之不得的。若靠“开展感恩教育”,恐怕不行。

更大的手笔,是不用花钱的。比如,君王老儿下的“罪己诏”,就是收拾人心的大杀器。

有人粗略考证,中国历代君王下的罪己诏,可能有百篇之多。

比如地震了,天降大旱了,闹蝗灾了,科场舞弊了,出了这些大坏事,天灾人祸,人心惶惶,與论汹汹,怎么办?

当朝君王下一道“罪己诏”,承认都是自己的错,德行不够,招了天谴,罪在一人。求老天爷大发怜悯,放芸芸众生一马。

天下人一听,除了钦佩,除了感恩,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据说这个以“自我批评”来收拾人心的大智慧,源于夏朝开国之君大禹。

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看到犯人了,伤心痛哭。身边的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

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这是做检讨,做自我批评。以前尧舜是圣人,民众就学圣人的公心。现在我差劲了,百姓就各逞自己的私心,所以心很痛啊!

遇到这样的君王,也可以了吧?

后来,汤王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碰巧连年大旱,五谷不收。

汤王着急了。祭司说,要杀人做牺牲,去祭天求雨。

汤王不肯这么做。他剪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交给祭司,让他拿这些代表自己去做牺牲。

还掏心掏肺地对天下人说:

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意思是:你们有善行,我不敢藏着;罪过由我亲自承担,不敢自己宽恕,凭天帝由心而定。你们错了,原因在我;我一人错了,与万众无关。

这是史上有名的《汤诰》,出自《尚书》。不过,今人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

但是,他这样深刻地自责,把一切过错和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天下人心认帐了,跟他心往一处想,结果感动上苍降下了甘霖。

由此,也为后世君王开创了一个收拾人心的范例。

今天,感恩依然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感激,不是出自肺腑之言,所谓感恩,只是一种用圆熟的处世技巧说出的陈辞滥调罢了。

至于施恩与尽责不分之辈,甚至刻薄寡恩之徒,偏有让人感恩戴德之好,想教育别人感恩,不过是天下人的笑料罢了。

                         20200307,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