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华尔街(5)疯了!重仓一只快破产的公司?

 郑雅山频道 2020-03-08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继续战胜华尔街,讲彼得林奇的投资圣经,我们今天说他的麦哲伦基金的中期阶段,彼得林奇有两个交易员,一个负责买入一个负责卖出。所以他对于交易环节一点都不用担心,他说这样他可以节省下来很多时间去骚扰上市公司。一个成功的投资关键在于,你应该更加关注公司,而不是去过分的关注股票。

彼得林奇说,在基金行业有个弊病,就是很多混子会从分析师的推荐中选择股票,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省事,省的他们再去研究,另外一个是真要出了问题也有背锅的。他们可以推给分析师推荐的什么烂股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普通投资者都爱听别人的买股票,你看隔壁老王推荐我的,赔了钱就赖隔壁老王。打听的什么破消息。所以愚蠢都是别人的,跟自己无关。虽然赔了钱,但错不在自己好像心里舒服一点。但殊不知,这么干你会一直赔钱的。往往在自己身上能找到赔钱原因的投资者,才会从赔钱的旋涡里尽快走出来,如果错误都是别人的,那么结果就是他会一直赔下去。所以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能够靠听消息一直赚钱。作者:中国顶级富翁郑雅山   

而实际上分析师也不傻,他们知道自己会背锅,所以就倾向于推那种大家一块背锅的产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大白马股,你赚不赚钱我不管,反正你不赚钱只是你买入的时机不对,而我的推荐没问题,因为所有的股票分析师都会推荐,在A股什么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中国平安,伊利股份都属于这类股票。所以基金经理几乎不可能,从股票分析师那里得到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而在当时富达公司,很多的基金经理都要做二次研究,然后他们相互交流的时候,经常会互相推荐股票。而在公开会议上,为了鼓励大家多提股票,他们不允许反驳和评论,你只能默默的听着。其实基金经理在买入了一定数量的股票之后,特别爱找别人交流,特别是同行,希望别人认同自己,这样别人在自己之后买入这个公司,那么股价就能涨起来了。

彼得林奇在1981年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更有耐心的投资者,他的基金年换手率从300-400%下降到了110%,一年基本就换一次仓位。他特别喜欢那些,每年盈利增速20%左右的公司,他说这就是大牛股的最基本条件,如果这个水平保持3年,他的盈利水平就是现在的2倍。如果保持7年,就是现在的4倍以上。那么理所应当,他的股价也会翻4倍。

彼得林奇总结,如果你投资低估的周期类股票,或者被错杀的股票,能让你有翻倍的机会的话。那么投资于零售业和餐饮类公司的股票,会得到跟高的收益率。这些公司你看起来他们好像已经是白马股了,但他们的增长速度甚至和高科技公司一样快。高速增长,而且还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别人要想一夜之间超过伊利,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一夜之间打败诺基亚,苹果却做到了。雅虎也几乎在那几年突然就被干的蒙圈了。最后输的连名字都保不住了。

麦哲伦基金在这一段时间,最大的重仓股就是零售类和金融类企业,这些公司都有共同的特点,资产负债表稳健,发展前景良好。当然这也得益于他独立的思考和操作,他们公司并没有安排人对他的投资进行监管。

到了1982年,林奇的投资也开始变化了,那时候的借贷利率已经达到了2位数,为此彼得林奇也不得不抛售股票,去增加国债份额,他说很简单,现在买债券比买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都高了。所以这就引出了他的另一个投资原则,如果长期国债的投资收益率高出标普500股票指数红利收益率6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的时候,那么你理所当然应该去卖出股票买入国债。利率顶峰的时候,其实确实是投资债券的好时机,因为未来利率下降,债券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也许能获得超额的收益率。不次于股票市场。而股票往往要等到利率跌到谷底的时候,才开始启动。比如2013年我们利率到达顶峰,那时候余额宝都7%的收益,随后就是债券繁荣期。一直持续到2014年下半年。投资债券的收益都能达到15%左右,在降息之后,股票市场才开始复苏,2014年下半年开始走出了大牛市行情。随着股票的到顶,债券又开始迎来第二春,但好景不长,市场利率已经降无可降,所以债券的第二春也特别短暂,基本在几个月就结束了。现在就是股债双杀,可以慢慢捡股票,但一定别去投资债券了,因为未来利率还会涨,债券价格还会跌。

另外,彼得林奇说,股市黑暗期往往都是过度反应,比如财经评论总是喋喋不休,好像汽车销量暴跌,三大汽车就要集体破产一样,但仔细一看克莱斯勒汽车账上的现金就10亿美元,这种行业萧条,往往都是周期性的。特别是零售业务,肯定会有起来的一天。如果要是行业很好,个别公司却表现很差,那个时候才是真的问题。

当时整个华尔街都认为克莱斯勒肯定要完蛋了,而彼得林奇亲自去调研,发现这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而且产品卖的也还都不错。开发创新上也都充满活力。于是他不管华尔街的悲观,大举购买克莱斯勒,成为了他的第一重仓股。他压上去了5%的资金。这是证监会允许的最大的投资规模了。很多同行都说他疯了,竟然买一只快要破产公司的股票。而且不光在克莱斯勒上重仓,他还买了其他公司,一共他在汽车股上投了11%的仓位,一个市场最不看好的行业,彼得林奇却一掷千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勇气。

其实也许当时的林奇根本就无所谓,因为他真的调查过,这些公司的业绩正在逐渐好转。当时他还接受了著名的金融类电视节目的华尔街一周的专访,主持人问他投资操作的时候,林奇说他通常把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盘成长股和周期股,另一部分是保守的白马股。一旦股市下跌,他就卖掉白马股,多买小盘成长股和周期股。一旦市场回升,他就反向操作。在整个他的投资生涯中,早期在麦哲伦基金规模很小的时候,他的投资基本集中在大公司上面,但随着麦哲伦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投资反而集中到了小公司上面。

股市大跌,彼得林奇也赔的很惨,当时他们的投资组合损失了30%,这对于基金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了。但他却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逢低买入的好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都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彼得林奇大的坚持,让他获得了回报,克莱斯勒的股价在8个月内就涨了一倍,其他汽车股也都上涨。而1983年4月麦哲伦基金也破了10亿的里程碑。随后就开始有人说,他们的基金规模太大了,很难再突破了。

1983年后,麦哲伦基金开始进入了成熟期,这时候也就是彼得林奇说的基金晚期,随着他们的规模不断扩大,选股策略又有变化了。有人批评他们选股太多,他们拿了900只股票,基本上把全市场都吃进了,这样的基金根本不可能战胜市场。所以断定,大基金注定是一个平庸的基金。但这次林奇又任性了,他说我就喜欢持有很多股票900只不算多,我后来持有1400只股票。但老子就是能打败指数。神不神奇。为什么会这样,你看他的结构就知道了。虽然900只股票,但有700只加起来还不到基金的10%,这么做主要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公司本身就小,买点就到上限了,还有就是观察仓,本身就不确定,买回来只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只有在特别看好的情况下,彼得林奇才敢于重仓。

有两种投资思路,郑雅山多说一句,一种是自上而下,现在投研机构一般都这么分析,也就是从宏观先做判断,然后到精选行业。最后才是把行业里的个股拿出来分析。先确定宏观上适不适合股市投资,接着分配行业比例,最后按着分配的比例,再去套个股。如果宏观看的好,行业选的准,那么个股其实无所谓,因为往往行业一涨,个股都会涨,只是涨的快慢的区别。还有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先去海选公司,然后把好公司集中起来,自动的分出行业。从工作量来看,后一种比前一种大很多。毕竟行业也就几十个,而公司却有几千家。彼得林奇就是后者,选择了一种最麻烦的投资方法,他当时重仓汽车,完全是无意识的选出了很多汽车股所导致的。选出了这么多公司,他才确定,汽车行业的反弹是确定的。而他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让人看不懂。因为汽车股根本不算成长股,之所以后面涨的快,就是因为之前被行业利空压的太低了。

彼得林奇晚期买股票似乎更加游刃有余了,他还有哪些心得体会,我们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借鉴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